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存在哪些误区?
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
——新会区会城人民小学谈宝娴
当提倡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时,我们的课堂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论”。无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突显学生能力、显现学生个性等方面,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公开课中,一些老师由于理解偏差、操作不当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地进行课堂讨论的局面,讨论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这,不由引起了我的反思。
反思一:
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我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上公开课的老师依旧设置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见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行动,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地北,高谈阔论,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有什么效果呢?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只能是蜻蜓点水,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我认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涌现和迸发。
反思二:课堂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和调控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老师们就像蝴蝶般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这种情况下,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要求学生参与,而教师旁观。课堂讨论应当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盲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已从传授知识,转向激励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教师要做好顾问和参谋,指导学生参与这个发现知识的过程。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反思三: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在一堂课中,课堂讨论是多多益善吗?我觉得并不是。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的内容,就无需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从而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一些太难、太高深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这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新闻推荐
区政协专委会、联络组 工作会议提出 突出质量导向 做好建言资政
江门日报讯(记者/冯瑶君)7月19日,新会区政协召开专委会、联络组工作会议,听取各专委会、联络组工作情况汇报,传达学习了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