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 三馆展今昔 共和镇来苏村:

江门日报 2019-07-24 08:35

来苏茶馆前,不少老人悠闲地坐着聊天。 旧物陈列馆内收藏着百余件古旧农具及古旧生活用品。 如今这个千年古韵小乡村焕发新生机。 “打快板”是来苏人的看家本领。 展出的旧物品是父辈们关于那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一间小小的书屋,承载着来苏人对知识的渴求。 扫描二维码 看新闻视频

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是广东名村,也是省文明村。自公元980年建村以来,来苏村的钟姓族人繁衍至今,子子孙孙遍及江门五邑、珠三角、粤西乃至广西玉林等地。

悠悠岁月中,该村着力打造的旧物陈列馆、农村书屋、茶艺园,让历史的沉淀在这里变得厚实、让传统的文明在这里得以传承、让生态文明之绿在这里得以长青。

旧物陈列馆

先辈物件农耕岁月

来苏村下辖福临、瓦元、大地、古巷、和安5条自然村,1400多名村民基本都姓钟。走进来苏村,可以看到一些古旧的房子,但更多的是经过了合理的规划、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小洋楼,在近年来的“三清三拆三整治”工程和乡村振兴工作中,这个千年古韵小乡村焕发新生机。

作为历史印记的古建筑、旧物件,得到了来苏村格外的重视。绕过那些青苔满布的墙角、走过青石铺砌的悠长小巷,记者来到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旧物陈列馆。

馆内收藏着百余件古旧农具及古旧生活用品。1975年的孔雀牌黑白旧电视、不再能放出画面的幻灯机,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还有鸡公车、水车、石磨、石枕、鱼篓等,是父辈们关于那个时代的集体回忆,令人感叹来苏村的用心。

“一听说我们要搞这个旧物陈列馆,村民们都很踊跃,自发把家里的旧件捐赠出来。你看,所有的物件都是旧物,一件复制品都没有。”来苏村委会副主任钟英权说。

细看种种物件,它们并没有过多的装饰、打磨和修复,就那样若无其事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就像一个农户某天用完了它们,再没派上用场,然后就搬来了陈列馆内。这些旧物是经过时光雕琢展现出来的最真实、自然的状态。陈列馆内,你会因目睹腐乳缸、公鸡碗而产生“蓬户柴门、陋巷箪瓢”之忧心,也会因打量古旧的葵篷而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感叹。

钟英权告诉记者,无论是雕花的柜子、码钉的金山箱,还是早已不再有声响的电视机、幻灯机,这些或精致或斑驳的用品,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人惊叹先辈们生活的智慧。这些藏品,虽非十分贵重的金玉奇石,却是最能让人产生共鸣之物,其所散发的人文温度、时代气息,蕴含的历史信息难以用价格来衡量。

历史传承是乡村的灵魂。不单是屋内的旧物,包括用来展示的旧祠堂也是一个旧建筑。这座钟氏先祖建造的祠堂是简单的进堂式砖木结构,距今逾500年历史。在新祠堂还没有建好之前,这里一直香火旺盛,如今祠堂内作为柱子的坤甸木虽已作旧,但也价格不菲。“从公元980年来这里建村,至今我们钟氏已经传承至31、32代了。将这里作为旧物陈列馆,忆古思今,可谓相当贴切。”钟英权说。

农家书屋

三次搬迁文化传承

“家规当法、家法当守、耕读为本、勤俭为本、族谊当教、嫁娶宜慎、教子宜严、贫而无谄、富而不骄、远族当亲、诚敬祭祀、宝藏谱牒。”这12条钟氏家训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为钟氏后人所熟记。

文化传承当然离不开书籍。农家书屋便是来苏村文化传承的一个品牌、一项工程。

来苏农家书屋位于“来苏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约20平方米,有两排书架,放满了各种类型的图书。书屋有20个坐位,配齐了空调、电脑等设备。傍晚是书屋最热闹的时候,那些放学回来的学生很多会光顾书屋。有时候,家长也陪他们来。

“读了《城南旧事》这一本书,体会到了作者对北京城南的怀念之情。书的作者林海英,小名"英子"。我真要感谢她,因为她把我带上了阅读之路,不仅《城南旧事》,《大学·中庸》《青铜葵花》《窗边的小豆豆》这些书,我也非常喜欢。”小朋友钟颖妍告诉记者。

说起来苏书室的历史,就不得不提来苏书屋的“掌门人”钟直均。2009年夏初,来苏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当时60岁的老党员钟直均自告奋勇,成为书屋的管理员。“农家书屋刚建立时,只有1000多册书,房间比较小,屋顶也有些破损。那时,大多数村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小朋友倒是很开心。”钟直均说。

如今一晃十年,书屋历经三次搬迁。从榕树头的小瓦房,到广场旁的文化楼,再到如今的“来苏之家”,由1000多册到如今过万册图书,一间小小的书屋,承载着来苏人对文化的重视,承载着来苏人对知识的渴求,承载着来苏人对子女们的殷切期望……

去年10月,70岁的钟直均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十年如一日管理农家书屋的他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称号,这让他深受鼓舞。钟直均表示,书屋自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村中及周边村爱好读书的村民前来翻阅书籍,在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读书看报的场所之余,也是体现了公共文化向广大农村的延伸。

在书屋门口管理员办公位的抽屉里,有两本微微发黄的旧笔记本,上面一笔一划是钟直均亲笔书写的书籍借阅信息,这上万条借阅记录,像一粒粒文化的种子,深植在村民们的心里。

在书屋的一面墙上,可以看到来苏人拿着看家本领“打快板”参加各类比赛的照片。今天的来苏人将日常的变化、美好的生活、先进的人物事迹写成文字,谱成歌曲,用快板的形式来传唱:“硬底道路绕村庄,如今农村变新样”“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茶艺园

品种丰富未来可期

鹤山茶叶为鹤山著名土特产。鹤山人种茶始于宋代。鹤山茶以其条索紧细,成色油润,汤色鲜亮,清香味浓,滋味甘滑,清热消滞而著称。

千百年来,勤奋朴实的来苏村人也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在该村进村榕树头下,就有茶艺馆。一间瓦顶小房、三五茶几、四个展柜,品茗其中,甚是闲雅。

展柜里,摆满了来苏村自产的茶叶。“我们的茶业都卖光了,连自己的乡亲都找不到货来买。”共和镇文体中心主任钟样培向记者介绍说,来苏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分春、秋两季种植茶叶50多亩。尽管面积不大,但有多个品种适合在此种植,包括英红九号、云南大叶、印度阿萨姆红茶、斯里兰卡高山茶、日本静冈绿茶、福建铁观音、凤凰水仙……目前,来苏茶场种植的世界各地知名茶树品种达50多种。

放眼满山翠绿的茶场,旁边是一排排建筑风格典雅的茶艺园依偎在竹林边、树丛旁。钟样培告诉记者,每逢周末、节假日,珠三角附近的茶艺爱好者常常结伴来此欣赏风光、感受茶道,体验制茶工艺。“现在,我们来苏的茶厂通过设立实验室,改良制茶工艺,成功制定了一套茶叶生产标准化规程。”

钟样培透露,茶业产业是未来来苏村的一个战略项目,将全力打造成来苏村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将以美丽的来苏水库周边山地为主,规划建设环湖仙境路、茶文化博物馆、茶艺学院、山水养生泳池、特色民宿、生态观光休闲、水上度假和山地运动等主要项目,逐步建设成为江门市近郊最为完善的集茶叶种植加工、茶文化交流体验、茶叶储藏、康体养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生态博览园。”

“将来,来苏村将是生态茶乡的体验领地,同时也是茶艺、农耕文化、书画艺术熔冶一炉的地方,茶艺爱好者们可以在这千年古村、千亩茶园古色古香环境中品茗谈人生。”

来苏村的村民这样憧憬着,也正这样践行着。

参观指南

●乘搭班车:

1.鹤山汽车总站—325国道—南来线—来苏;

2.江门汽车总站—共和、鹤城(来苏站点下车)。

●自驾:

1.江门—杜阮—来苏;

2.鹤山—325国道—南来线—来苏

●来苏村委会0750-8300261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崔怡娟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林立竣朱磊磊

新闻推荐

鹤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创造宜居环境 推进产城融合

近日,鹤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鹤山市十二届二次党代会精神。会议指出,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三年鹤山市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