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师生用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记住乡愁” 让传统古村焕发新活力
携专业特长服务智慧乡村建设
据悉,仓东村作为典型的侨乡传统村落,紧邻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世界遗产,已有数百年历史。五邑大学谭金花教授团队启动了“仓东计划”,并进行了长达9年的建筑修复、社区营造、文化保育工作。该计划于201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仓前村也于2019年6月被正式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而团队此行的目标主要是以学习为主,相互补充。通过对先进理念实践地的实地调研,近距离感受其保育工作的细致与成果;同时与基地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为我校师生日后在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保育的教育与学习提供支撑;另外则是携带学院先进的数字化遗产保护设备到村,为仓东基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与补充。”何韶颖表示,组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开展村落遗产保育实地调研活动,主动了解村落发展状况和当地历史文脉,从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方面都高度契合学院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性研究探索。“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参与到实际的遗产保育案例中来,了解关注国内外先进的文化遗产保育理念和现代化遗产保护技术,关注传统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并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携带专业特长的数字化技术带到乡村,为仓东村未来的发展规划、旅游宣传推广以及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为国家的数字乡村和智慧乡村建设贡献绵薄力量。”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文化保育
数字化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服务团采用航拍摄影技术,采集信息并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为村落未来的展览与修复提供更精确的数字化信息与资料;针对村落中的重要建筑,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数字化采集记录完整的物质空间信息,获取精确的现状数据,从而为村落的数字化保护和研究建立更精准平台;处理好的高精度建筑模型,可用于展览展示、文创产品设计,与网上VR(虚拟现实)展示、游览等发展提供基础资料;采用温湿度记录仪,进行内部空间微气候环境监测;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墙体渗漏情况;采用激光水平仪检测墙柱倾斜情况,从而获取重要建筑的时空信息,为建筑遗产的长期监测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对易受腐蚀,病害的遗产建筑局部排布实时检测,以便进行及时的抢修与保护工作……服务团师生在为期四天的工作中,探索了可应用于乡村文化保育的多元数字化技术,将乡村的物质空间发展变化集约于数字化平台,快捷方便地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及决策依据,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解乡村变化的渠道,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例如仓东村有两座精美的祠堂,当年由工匠建造,并没有留下工程图纸,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且精确地获取建筑的内外空间几何数据,以便于后期分析学习,3、5年以后再扫描一次,还可以进行数据对比和统计,发现建筑可能产生的一些微量变化,对历史建筑的健康进行监测。”陈佳琪介绍了服务团在仓东村的系列工作。
调研过程中,服务团师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克服了高温、暴雨、蚊虫等恶劣天气和环境的困扰,除白天分组有序展开调研工作外,每天晚上结束场地调研后,马上组织小结会议以及开展相关课程与讨论。几位老师会及时解答同学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并结合现场情况开展各课程教育。
陈佳琪提到,团队中包含的两位校外的美籍华人志愿者,为团队整体的调研工作带来的全新的国际视角。“我们了解到原生态传统乡村生活的展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保护、展示与传承,都是可以加强当地对于华人、华侨的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来自华人志愿者们这样的一些感悟,其实也是在给我们整个乡村文化保育研究工作以及志愿服务团的其他学生们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思考角度与课题。”
何韶颖介绍说,作为一个致力于关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保育的团队,此次志愿服务所使用到的各项多元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都将应用到、服务到更多的待保护村落,如他们的下一个服务实践基地——潮州市鹳巢乡。在帮助更多村落建立数字化信息与资料平台的同时,也将通过更多的实践精进他们对技术本身的使用。另一方面,“仓东计划”此一公益组织营建乡村实践,在国内外的学术平台取得了一定的口碑与成绩,“仓东模式”成为社会团体振兴乡村的代表案例,其模式的管理理念与运营经验都是值得学习与推广的宝贵资料。本次志愿服务也将对相关方面进行调查与总结,力图为乡村振兴与建设事业添砖增瓦。
新闻推荐
深挖开平党建品牌发源地内涵 龙胜镇铺开“九大活动” 打造党建高地
龙胜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投身创文。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敖转优通讯员/龙胜党政办)7月8日晚,开平市“党建引领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