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廖氏宗祠气势恢宏 罗租古老民居韵味悠长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的门环。
关帝宫内的关羽大刀。
廖氏宗祠顶上的飞檐雕刻精细。
关帝宫。
古井。
罗租古村内已不再使用的压水井。
廖氏宗祠的牌位旁,成了蜜蜂的家。
编号:0500025
古村档案
●村名:罗租古村落
●地址:宝安区石岩街道升平路39号
●坐标:罗租古村位于石岩街道驻地西南部,东靠羊台山,西面与浪心社区、砖厂社区一岭相隔,南面与应人石社区接壤,占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
●文脉:1996年以前,罗租村属石岩村民委员会;1996年7月,罗租村从石岩村委会分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村;2004年7月,石岩镇撤镇设石岩街道,改罗租村为罗租村民委员会。据载,罗租村民委员会常住人口一千余人,村民姓氏较多,有罗氏、廖氏、刘氏、叶氏等,祖上均为客家人。罗租古村位于罗租社区,是宝安区目前保存比较好的客家和广府混合排屋式古村之一,古村始建于清代,现存建筑多为清代中晚期到上世纪初期风格。相传,数百年前,罗租村由黄姓族人选址于此开荒建村,发展农业,辟良田无数。又因黄姓人劳力有限而想出了对外租地的法子。有五华廖氏两兄弟因机缘巧合到此谋生,恰巧租了黄姓人的土地。双方商定:“春借一斗种,秋还一箩租。”廖氏兄弟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农田里忙活,渐渐地两兄弟租的地越来越多,盖上新房,落地生根。“罗租罗租,发家致富。”两人的事迹传开,一些背井离乡的人也慕名前往。古村里杂姓居多,最初亦以雇工为主。人们忘了村子的原名,罗租村由此叫开来。如今,罗租村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中,以廖姓居多。
村标1: 廖氏宗祠蜂巢成景
罗租廖氏自清朝年间至今,历经数百年,繁衍子孙十几代。建基立业后兴建了胜耀公廖氏家祠、德梅公廖氏家祠、德梅公书室、德秀公书堂等建筑。其中德秀公书堂于2008年夏季不幸被暴雨损毁。廖氏众亲基于此处显著的地理位置优势,合计后在德秀公书堂原址上重新修建廖氏宗祠,并将坐落在其旁边已残旧的德梅公廖氏家祠、德梅公书室拆除,修缮为宗祠广场。
如今的廖氏宗祠是村内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之一,占地面积三百余平方米,坐北朝南,气势恢宏。宽广的宗祠广场两旁分别建有“百福亭”、“祥和亭”。廖氏宗祠与其一箭之遥,呈三足鼎立之势却又不失主位。整座宗祠设计采用福建早期客家古建筑风格,整体面阔五间的宗祠,土、石、砖结构,主体墙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门框、墙角使用花岗岩石包边。双坡硬山式屋顶,覆盖灰瓦面,正脊采用瓷雕、油漆绘画工序嵌瓷雕画,飞鸟走兽、人物风景无不栩栩如生,就连垂脊的飞檐都嵌了瓷浮雕。整个屋面端庄稳重,古色古香。宗祠正门牌匾阳刻“廖氏宗祠”几个遒劲大字,左右则是“三州世泽,万石家声”四言楹联,门旁设抱鼓石。跨槛而入,室内为木结构屋架,左右廊房中天井,主要以木雕、石雕为主,精雕细琢、层次分明。步入后堂,正中央悬挂着“世彩堂”的匾额(相传世彩堂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廖氏先祖的牌位安放在此,两边有各支系先祖,牌位前安置着方形香炉、烛台,供后人祭拜。
据史料记载,廖氏家族人才辈出,清朝时,有廖贤发、廖贤成兄弟齐中科甲;廖云台、廖仕安分别榜中秀才;廖汉成曾任乌石岩巡官等,现今,廖氏也不乏贤良之士。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廖氏先祖的牌位处,足有一尺来长的蜂巢藏在牌位的角落里,若不是有小蜂飞进飞出,很难引起旁人的注意。据看管祠堂的村民说,最初是稀稀落落的几只野蜂在此流连,也没在意。没想到蜂群居然在此安了家,蜂巢从初时抱拳大小日益增大,到现如今的一尺见长。村民们由此联想到了先祖安家于罗租的传说,于是并不叨扰它们,任凭这些勤劳的蜜蜂忙碌着,为己辛苦为己忙。于是,这独特的蜂巢成为宗祠里一道别有寓意的隐藏风景。
村标2 关帝宫香火不断
位于罗租古村南向的关帝宫建于清末明初。三开间两进深一天井布局,整体为砖木石结构。墙脚铺一米余高的麻石,墙面为青砖,屋檐人字硬山顶,两面坡,博古正脊,灰瓦覆面。檐口装饰有木雕板。门楹门框皆采用麻石原石,阳刻“关帝宫”的牌匾嵌于门楹之上。“千秋义秀无双士,万古精忠第一人”的楹联道出了人们供奉关帝的因由。
关帝宫内前殿一明间两次间,开小拱门相通,拱门门额有灰塑花草、瓜果图案。明间有一屏风门,饰有彩绘人物故事。次间的案几上,几盆植物绿意盎然,透着勃勃生机。天井平面呈长方形,地坪用麻石铺成。廊房开拱门与前、后殿相通,后殿三开间,明间与次间开拱门相通,与前殿装饰异曲同工。明间后部设神台,供奉着关帝。此时香炉里烟雾正缭绕,烛火亦尚未燃尽。
迟疑间,一名四十来岁的大姐提着供奉用品走进来,原来关帝宫的井然有序正与她相关。与关帝宫比邻而居的这位吴大姐来自潮州,在这里居住了十几年的她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几年前的夏天从关帝宫路过时,见残旧的门锁,落满了灰的门厅,再加上周围都是汛期残留污水的荒凉。她辗转找到村里的负责人处理,此后仍不放心并时常过来瞧一瞧。后来也是机缘巧合,吴姐搬到了关帝宫门口的民房租住。于是索性向村里领了一把钥匙,每天都开门清扫打理,逢初一、十五上香供奉,从不间断。她还特地从家里搬来自己细心打理的绿植,只为给关帝宫增添几分生气。
“听说抗日战争时期,罗租古村也成了战事之地。当年驻村于此的东江纵队组织村民们躲进关帝宫,搬来重物抵在门口,才幸免于难。村里的老人都说是受了关爷的庇佑。关爷很灵验的,怎么也不能让这里的香火断了。”吴大姐说得很认真。2012年5月,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将罗租古村关帝宫定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点。
村标3 古树下和古井边是闲暇好去处
走过许多古村,一祠、一树、一古井似乎是许多大宗祠的标配,罗租村也不例外。廖氏宗祠广场左侧的百福亭,一棵盘枝错节的老榕树遮了半边天。或许是因为人口比较密集,“寸土寸金”成了罗租村如今的写照,古树与空地十分少见,此处也成了许多居民的闲暇休息处。孩童在广场奔跑着追逐欢乐、老人缓步在历史古迹中流连、疲累的人选择走进亭子歇歇脚……炎炎夏日,绿阴里透着丝丝清凉,和着傍晚轻爽的风,很舒服。
让人惬意的,还有古树旁清凉的井水。这是一口开凿于清代中晚期的古井,井口呈方形,四边用长1米的花岗岩石围筑而成,上面罩上了不锈钢栏杆筑成的井盖。井沿已经被岁月磨平,光滑透亮。井的周围,留了一块四米见宽的空地,同样用花岗岩石铺设而成,将井环绕其中。井内壁呈圆形,凿井人根据石头的形状,巧夺天工,堆砌出了齐整的内井壁面。常见的井,井台或是高于地面或与地面持平,而这口井,连同那块四米见宽的空地,齐齐低了地面1米有余。也不知古人是出于什么考虑,却给孩童们增添了一份乐趣,像个猴儿般上蹦下跳,嬉笑间,见有大人提桶打水,又窜上前去沾些水抹抹脸,抹抹脖子消暑。
村标4 罗租村的巷道古风朴朴
罗租古村的巷道纵横交错,随意地穿行,古民居、宗祠、家塾比肩而过。古村的建筑多以明清时的土木石结构为主,也有上世纪初期的砖混结构。单开间、两开间、三开间甚至多开间,屋脊、院墙、山墙博风各处装饰的灰塑、彩绘、木雕、石雕工艺无不精巧美观,极具历史考究价值。而这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实属十二巷5号起并排而列的9间古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传说乾隆年间廖家先祖里有一对夫妻,为人朴实勤快,凭借灵巧与聪慧积累了不少家业;于是选地连排建了九间房,房屋为穿斗式结构,墙角筑一米余高的麻石,门框亦用麻石筑合,两米高,整排建筑青砖灰瓦,十分清淡素雅。但门楣又嵌了人物、花鸟、山水灰塑装饰,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只可惜这对夫妻到中年都未生下一儿半女,两人再也没有心思干活,整日在家哀叹担心无后。或许是夙愿天知,第二年起连着四年添丁。两人给四个男丁每人分了两间房,留下一间两老居住,从此舞儿弄孙,在晨钟暮鼓里相携到老。
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看已斑驳的墙面,由绿而灰白的苔藓,还有从墙角缝隙间探出小脑袋的萋萋芳草,感叹光阴荏苒,又不禁在脑海里勾画着两老在夕阳中略显佝偻依偎着的背影,如此安然。
徐志鹏 文/图
后记
罗租古村的原住民较少,但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历史印记却不容忽视。如清代晚期建筑风格、如今已更名为“罗租小学”的罗租家塾;民国时期修建的“共乐升平”楼;建于1955年、融合了欧式风格的建筑罗租“爱国爱家”楼;已被夷为平地、与村民一起经历过枪林弹雨、关押过犯人的雕楼。更值得一提的是,罗租古村还是羊台山罗租抗日根据地旧址。
浓厚的历史底蕴注定了罗租古村与众不同的文韵。寻回曾被当做拱桥装饰的百年“廖氏家祠”牌匾;坚持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里保留200余平方米的宗祠广场与篮球场;传承先祖生活文化——每年春节时在宗祠前摆千人围餐,还有那行色匆匆却仍愿意微笑着为有疑问的游客停下脚步的居民,无不让人心头暖,情不自禁地流连于此。徐志鹏
新闻推荐
严厉打击超载等违法行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区景常通讯员/刘晓菲)在多部门联合严厉打击超载违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