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熬夜已成常态 专家建议:睡前应尽可能摆脱手机

江门日报 2019-07-16 06:42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凌雪敏

大华晚上偶尔会和朋友聚餐,回家后在家看书、刷手机,即使无所事事,也要耗到凌晨2点才上床睡觉。《2018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有四分之三的“90后”在晚上11点后入睡,三分之一则在凌晨1点后入睡。“泡最贵的枸杞,熬最晚的夜。”已成为当下部分年轻人的“养生法则”。记者走访发现,年轻人“猫头鹰”作息的背后,藏着难以摆脱的无奈……

“90后”熬夜众生相

27岁的大华是个典型的夜猫族,若不加班,阿华经常会约上三五好友聚会,回到家已是深夜,阿华又拿出书本,或打开电视机放空自己,期间刷着手机,到了凌晨2点,才上床睡觉。“有时候想着看完一集动漫就睡,但是根本"刹不住车",不知不觉又到凌晨。”大华坦言,刚开始因工作而熬夜,如今他已形成了固定“生物钟”,即使没事干也要等到时间了才能安然入睡。

小欣是新会区司前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一名住院医生,每隔4天值一天夜班。7月、8月是医院的生育高峰期,是她最忙的时候,现在即使她不值班,也要每天睡在医院里,随时准备回去帮忙。小欣告诉记者,她有时候深夜被紧急召回,忙起来彻夜未眠,第二天清晨下班后,发现整个人都软了。“我身边不乏因熬夜出现健康问题的同事,但自从大学选了这个专业开始,我就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小欣说。

今年大学刚毕业的阿施是一名媒体工作者,有时候加完班,她会和同事一起去吃火锅,直到凌晨1点才回家。在她看来,这也算是交际成本中的一项。

超七成人晚上11点后入睡

近几年,网络上“熬夜”的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加入熬夜大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当中原因不尽相同。在本报发起关于熬夜话题的微信调查中,共1562人参与,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人在晚上11点后才入睡,其中12点到凌晨1点入睡的人占三成。三分之一的人在入睡过程中会因琐事忧心,辗转反侧才能入睡。除了部分人因工作需要,无奈熬夜加班外,更多人则因为焦虑、上网而熬夜,熬夜看视频、打游戏、刷手机的人就占了三成。有的因为学习、工作、经济等问题萦绕在心,产生了焦虑;也有的出于补偿心理,在忙碌一天后,利用深夜把本属于个人的时间找补回来。

都市人亚健康睡眠的情况不容忽视,在2018年初,江门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推进江门市睡眠健康教育的提案。提案中表示,近年来,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睡眠障碍患者人数激增,但很多人仍没有认识到睡眠障碍是一种疾病,睡眠障碍目前依然存在高发病低就诊的现象。提案建议,综合医院设立睡眠障碍专科,既能解决睡眠障碍人员就医问题,还可以消除人们对睡眠障碍就医的偏见,促进江门市睡眠障碍学科发展。

睡前2小时尽量不用手机

据了解,睡眠不好会引起生物节律的改变以及激素的异常,睡眠问题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负责人朱锦烨表示,睡不好还会容易让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出现烦躁情绪。“在医院接诊的睡眠障碍病例中,因为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睡眠障碍的比例占到了六七成以上。”朱锦烨说。

朱锦烨表示,如今许多年轻人常常会因为玩手机而影响睡眠,睡前应该尽可能地摆脱手机。小歆是一名工薪族,下班回到家已经接近7点,家务杂事忙完后,已经10点多了,小歆这才能放松一下,结果刷手机越刷越晚。“我必须要有个人时间缓解一天的压力,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却很难下定改变现状的决心。”小歆说。

针对小歆这样的情况,朱锦烨建议,睡前2小时尽量不用手机,可以放下手机去做一些如看书、运动、听音乐等有益身心的事情。“若真的需要用手机,可以设定2-3个闹钟,第一个闹钟提醒我们,准备要放下了,到了最后一个闹钟响时,就一定要放下手机了。通过自我提醒的方法,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朱锦烨说。

新闻推荐

千年古冈州 变身投资营商热土

宜业宜居的今日新会文/图陈卓栋彭纪宁林文杰谭耀广7月2日,一部名为《赢·在新会》的动画宣传片在互联网上推出,吸引了各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