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麻汕古圩话沧桑
今日麻汕圩,漠阳江从圩的南边流过。
昔日的粮所墙上还保存有红星灰雕。
圩上旧商铺守望着过去的时光。
麻汕古圩老巷道。
六月的阳光格外猛烈,站在阳东区红丰镇麻汕旧圩漠阳江边的码头上,不用多久身上就冒出了汗。躲进码头边一棵两个成人合抱不过的老凤凰树底下,阵阵江风,将烦人的热气驱走。不知是否天气原因,这棵当地没人能说出树龄的凤凰树,今年开花甚少,并不像往年那样花开红似火。顺着楼梯走上凤凰树旁一座已弃用的平顶小屋,看到漠阳江和两岸迷人的风光,看到昔日繁忙的码头如今杂草丛生,昔日风光无限的麻汕供销社饭店和食品站如今满是风霜,不由得生出无限感慨。
阳江古老圩场
据《广东通志》记载 :“麻汕圩建于元末,有水路通阳春县。”《阳江县志》(2000年版)也记载,麻汕圩始建于明初。由此可知,麻汕圩是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的古圩。
当地老一辈人说,当时将圩建在麻汕邦顿和牛牯陂村北面的十三乡楼一带,是为了便于独洲、塘再等地的乡民趁圩,在现在的水简桥上架设木桥一座,叫做木头桥。由于远离漠阳江水道,发展受到限制,清朝中期,麻汕圩迁到漠阳江边的石漩,改称石漩圩。由于石漩圩离双捷圩不远,圩场规模无法与双捷圩相比,客商不多。这样,圩场再迁往麻汕塘罗园(麻汕小学新操场至桥头桥)一带。先期圩场繁荣兴旺,后因黄屋洲河道(现已变成了河沙洲)淤塞,商船进出不便,清朝中后期,根据当地民谣“大狗的(追赶)小狗,的(追赶)到麻汕埇仔口”,再将圩迁往小狗岗(今麻汕小学校园)与元岗仔(麻汕圩旧晒谷场)的西南面漠阳江边。麻汕圩自此安定下来,且建了东西向长达200多米的圩场和娘嫲庙,并在圩中间建了长达150多米的圩亭。为了吸引河西的麻放、麻地尾等数十条村的村民趁圩,麻汕人将渡船的经营权让给了河西的朗子村。此后,逢初一、初六圩期(新中国成立后圩期改为公历1、6日),河西白沙、双捷的群众担着蔬菜、三鸟、稻谷等浩浩荡荡分批次乘两艘能载百人的大渡船赶麻汕圩;河东岗美、塘坪、轮水、塘围等地群众则担着木柴、竹器、黄榄等山货水果赶圩。在社会各界的共同经营下,麻汕圩逐渐成了当时阳江县经济较为活跃、规模较大的圩场;为了规范市场秩序,还成立了麻汕商会,商人蔡毓修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阳江版“清明上河图”
民国十二年间,匪盗四起,为了维护麻汕的社会治安,由谢维扬、蔡毓修、冯英达等几位乡绅和热心家乡建设的商人发动,麻汕商界集资兴建了镇岗楼、商会楼、十三乡楼和麻汕圩漠阳江边码头,并在麻汕圩修建了七道城门(闸门)。其中圩头的师公屋,圩尾的商会楼侧各设城门一道,北边分设城门两道,西南临河设城门三道。晚上关,早上开。遇有紧急事态即关闭七门,禁止进出。
这些工程完工后,麻汕治安得到了加强。因地处两阳水上交通要冲,麻汕圩的码头,成为民国期间当天往返江城和春城的“大胜利”号和“民权”号两艘客运电船的上落站,更是成了两阳商船往返的补给站和休息地。
1928年, 麻汕圩架通了通往县城和各区的电话,开始了有电话的历史。这期间,麻汕圩的工商业很发达,名商号就有“富源”“广利隆”“义兴源”“福兴隆”“泰兴源”“义和”等十几家。圩中的榨油、酿酒、制饼、舂米、木屐、木器等二十几家作坊业以及麻汕圩附近新洲村的制糖作坊业,除了利用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原料外,还派有专人到大八、塘坪、塘围、双捷和阳春等地收购花生、稻谷、甘蔗、木材等大批原材料,通过大八河和漠阳江运回麻汕圩和新洲村加工,再将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往阳江城和春城销售,并远销省城广州以及恩平、三埠(开平)等附近几个县,麻汕圩的木屐和木桶更是大批量出口港澳。稍后,麻汕圩的五六间打银店,“元济堂”等四间药店以及洪效记饭馆、谢声记旅馆等也应运而生。每逢圩日,除本地群众外,附近的塘坪、双捷、塘围、麻桥、麻地美、程村、阳春的群众相继赶来趁圩,麻汕圩的稻谷行、三鸟行、猪苗行、竹器行、蛋品行、咸鱼行、猪牛肉行等二十几个农副产品和日用品行,成行成市,十分热闹。时到中午,麻汕圩人头涌涌,热闹非凡,犹如一幅现代的“清明上河图”。20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60多年间,麻汕圩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壮丁暴动”事件
1940年初,驻麻汕圩的阳江四区区署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借征兵之机,大肆虚增壮丁名额,在四区采取“三丁抽一”的“土政策”,向村民强派虚增的壮丁款,引起了乡民的极大不满。
知道内幕的麻汕独洲坑尾村知名人士刘英鉴,召集附近数十条村庄的长老在岗表长江村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反对虚增壮丁款事宜。不知怎样走漏了风声,四区区长周垓派人将刘捉入区署。当时区署的办公地点设在麻汕圩的娘嫲庙里,乡公所设在娘嫲庙邻的原麻汕小学办公。刘被抓后,激怒了麻汕周边漠阳江两岸以朝金、豆地岗、长江和独洲为首的数十条村的群众,他们商定(1940年2月)农历正月十六日夜间以锣响为号,攻打四区区署。
攻打区署当夜,麻汕周边锣鼓震天, 数千名群众从四方八水冲来,将麻汕圩围得水泄不通,最终成功地救出了刘英鉴。周垓因事先得知消息携家眷逃跑(当地另有一说,称周在慌乱中携家眷躲在离区署不远的六叔家,六叔为原阳江县长陈修爵亲戚);乡公所负责人张朝荣慌乱之中跳入漠阳江逃遁,愤怒的群众便将区署一位热衷参与此案的人员何鸿应痛打了一顿,还将乡政府缉私得来的70桶桐油点燃,结果大火烧毁了娘嫲庙(内里很多精美的神像也未能幸免)和大批档案资料。《阳江县志》(2000年版)大事记里将这称之为反抗国民党的“麻汕地区壮丁暴动”事件。
事后,麻汕圩以及周边处于一片恐慌之中。时任国民党阳江县县长的姚毓深亲自到麻汕处理此案。查明事件真相后,姚在岗表长江村冯氏祠堂与麻汕各界进行了充分的协商,当众检讨了由于自己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致使下属出了问题,并承诺政府一定彻查涉案官员,同时宣布对参加闹事的人既往不咎,但下不为例。这样一来,较好较快地稳定了当时麻汕圩和周边地区的局势。
闻名胜景镇江楼
火烧区署后,当局综合考虑了麻汕圩当时情况,将阳江县第四区区署和三麻乡政府办公地点迁往镇江楼。由于原镇江楼仅作为治安用的瞭望台,办公用屋远远不够。区署和乡公所将镇江楼在原二层的基础上加高了一层,更在镇江楼东西两边扩建了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瓦房,同时绕这些建筑物周围建有围墙。镇江楼在小狗岗的最高处,也有人称之为“镇岗楼”和“楼仔”。
天气好的时候,登上楼顶,极目远望,可看到漠阳江鸥鸟竞飞,白帆点点,上至双捷圩,下至麻桥,尽收眼底,就连阳江城的北山石塔也清晰可见。所以,又有人把镇岗楼称作“望江楼”。多少上过“望江楼”的人士,发出了“望江楼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的感慨!
镇江楼的位置十分险要,解放前后,镇江楼分别驻有国民党军和解放军的一个中队,部队都在楼顶设有望远镜和电台。
紧靠镇江楼北面有一块天然大石,形似观音坐莲,人们称它为观音石。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从东边的麻汕小学旧操场和西边的漠阳江边都有路可上镇江楼,两条路铺有花岗岩石阶(当地人叫石桥),路两边种的台湾相思树,绿树成荫,花开之时黄澄澄一片。观音石与漠阳江边的佛子庙(地名)之间有数棵三四个成年人都合抱不过的大榕树。秀丽的风光,使这一带成为远近闻名的著名风景区。
1972年,受极“左”路线影响,镇江楼被拆除,材料被运到双捷圩建戏院,观音石也被分块凿打成电线杆和胡椒杆去了,花岗岩石阶和周边树木也逃脱不了厄运。漠阳江畔的这一麻汕著名风景区就这样被毁掉了,麻汕群众至今仍觉得十分可惜。结合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全域旅游要求,当地群众呼吁,应在旧址重建镇江楼。
【风情】
“街渡”和疍家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麻汕圩有数艘专门方便群众往返阳江城(在河堤上落客及货物)的木船行走在漠阳江上,麻汕人称之为“街渡”(水上巴士)。
每天清晨,随着一阵阵清脆嘹亮的海螺号,村民就知道“街渡”要起航了。下午3时左右,海螺号又响起来,村民就知道“街渡”回来了。直到今天,麻汕圩及周边的村民仍然称到阳江城为“去街”或者“出街”。20世纪八九十年代,装上小轮机的麻汕“街渡”速度较快,取代了人力风帆木船而红极一时,为当地群众进出县城(今阳江市区),搞活市场流通,立下过汗马功劳。令人遗憾的是,2001年冬,漠阳江下游发生“三洲渡船沉没死18人事件”,有关部门此后关闭了往返市区的麻汕“街渡”和往返麻汕圩与河西之间的横水渡。
在麻汕圩的西边,有一条发源于红五月农场,流经岗表、麻汕的边埇,在佛子庙(河名)一带汇入漠阳江。这一带江阔水深,当地人称之为埇仔口。桥头河(塘仔)与边埇相连,水网密布,河岔众多,水流平缓,生态饵料很多,水温、气候都适合鱼类生长,在清初就形成了一个天然鱼场,野生鲤鱼、生鱼、白鳝、黄鳝、鲶鱼等鱼类达数十种之多。阳江、阳春一些疍家人陆续前往麻汕一带以捕鱼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从阳江、阳春来的疍家人共有五六十艘渔船云集麻汕。
20世纪七十年代,疍家人一般在麻汕的佛子庙、塘仔、屋背埇、秀湾(均为河名)等处捕鱼生活。每天清晨,是疍家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下完网后,便在各自的渔船上敲起了有节奏的木鼓,那“砰砰嘭嘭”之声,随着渔船的不断移动,使大量的鱼儿受到惊吓,往网上乱窜。这一招,疍家人屡试不爽,起网收获的野生鲤鱼、镰刀鱼、鲫鱼等放满了船舱。令人惊奇的是,疍家人常常会在河里捕得七八十斤重的鲤鱼、鲩鱼等,有时还从河里捕到从南海溯游而上的肥美黄鱼等海鱼。拿到圩上卖,这些鱼能卖到很好的价钱。
【人物】
乡绅谢维扬
说到麻汕圩,不能不提到谢维扬(1885-1958年)先生。他是麻汕上塘村人,小时候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谢维扬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私塾先生,每到一处执教,均带上维扬。在父亲的熏陶下,维扬从小就打下了较好的文学基础,并且写得一手好书法。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维扬13岁那年,父亲就将他送到在麻汕圩开铺的商户朋友那里当伙夫。在当伙夫之余,维扬坚持自修文学和练习书法,工作也相当勤奋,只一年功夫,就转做了店员。
一天,第八区府官员冯文圃先生无意中发现了年少的维扬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特别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位满清时的秀才觉得维扬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冯文圃有意识地叫维扬到他办公的地方帮忙做一些抄抄写写,帮助起草文告文件之类的工作。在冯的点化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冯先生就放手让维扬单独工作了。
而这期间,谢维扬在商业方面干得也颇为出色,不久,他另立门户做起了生意,相继开设有舂米、榨油、酿酒和商铺等工商业,并获得很大的成功,在麻汕成为一个很有名望的乡绅。此后,在冯文圃等人的提携下,谢维扬出任阳江县第八区护卫团团长,主管治安工作。
民国十二年,土匪经常在麻汕一带进村抓人勒索钱财,搞得人心惶惶。谢维扬上任后,通过发布文告,历数匪徒扰乱治安、祸国殃民之罪状,指出匪徒只有迷途知返,悔过自新,才是唯一出路。政府一方面对土匪给予重拳打击,一方面制造强大的宣传攻势,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稳定了麻汕一带的治安。
解放初,谢维扬到了香港,1958年逝于香港。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梁佳欣通讯员/邝艳莉)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确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消防安全,推进三埠街道“智慧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