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枝独秀”到“满园芬芳” 外海街道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实践
麻三村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议事决策制度”,让每个代表都有机会发言。 端午节期间,党员义工陪社区老人们共同庆端午,包粽子。 搭乘农村社区治理的“快车”,金溪社区迎来华丽转身,变得更有活力。
带着社区干部、党员、居民代表到大街小巷上走一走,是金溪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国成的日常功课。眼看着社区发展越来越好,居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社区的综合治理也要跟得上,这也成为了陈国成和社区干部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去年,全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号子吹响,金溪社区迎来了机遇。为了乘上这班“快车”,陈国成带领着社区干部们以党建为引领,大胆探索“三治融合”实践,全面整治社区环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建了贯通整个社区的金溪大道,全面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开设了金溪农村书屋、老人之家、文体广场和5个特色公园系列服务阵地,整个社区仿佛活起来了。
其实,在如今的外海街道,金溪社区并非“一枝独秀”——外海街道直冲村老年人口多,养老压力大,村“两委”把养老的责任扛在肩上,与专业机构签协议,由村出资建设卫生服务中心大楼,增加村内公共卫生医疗和养老服务供给。此外,直冲村不管男女老少,都有乐善好施的习惯,高达100%的村民曾参与过慈善捐款,从街头捐款到定期助学、助老、助医……直冲村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全民慈善村。
这些生动例子的背后,正是外海街道党工委认真践行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果。“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了,社区治理自然有力量,但仅靠政府也做不好,还要了解百姓的想法,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外海街道党工委书记蒋方君如是说。
文/图李雨溪梁凌宇陆月如
紧抓制度建设“牛鼻子”
规范流程让群众一看就明白
外海街道麻三村面积约3.6平方公里,现有村民3727人,外来人口众多,人气虽旺却也难管理。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开展民主协商工作,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共商共议村务大事。在协商过程中,麻三村还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议事决策制度”,组织聚集了一群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主议事代表。
根据民主决策要求,麻三村议事决策制度分四步走。大事小情都要通过村“两委”班子会议讨论,会议由党总支委成员和村委会成员共同召开,每周一次;根据不同工作需要,麻三村还不定时召开支委会议,党总支委全体成员参加;村“两委”扩大会议将参会人员范围再扩大,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小组长、监督委员会共23人参加,保证议事群体的广泛性、多元性;涉及村委会的重大决策,会由全体党员会议通过后,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不搞“一言堂”,切实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麻三村党总支书记邬连旺表示,即便是小到铺位出租招投标工程的开展,也要按以上程序执行。
“以前开会,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常常吵得不可开交。现在开会,有了规范的议事程序,每个代表都有机会发言,讨论的火药味少了,议事效率也提高了。”邬连旺说。
不仅如此,外海街道其他社区的居民议事、自治制度也都有章可循。以金溪社区为代表,社区以居民代表会议为依托,工程建设、资源发包等较大事项均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一般性事务也要通过居民代表会进行决议。而在民主管理上,社区完善了居务监督委员会、治保会等各种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在民主监督上,则充分体现居务监督委员会的主体地位,公权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
近年来,外海街道加强基层协商议事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依据辖内各村(社区)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详细、可行性强的居民群众参与程序,什么时候议事、什么时候实施、有建议怎样提等流程都十分规范,让居民群众一看就明白,保障议事过程有章可循。通过民主决议,加强了沟通交流,逐步培养了基层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协商、尊重规则的意识。
建设服务群众好平台
乡贤阁、长者饭堂引领新乡风
200年前是护佑一方的“睡翁李公祠”,如今成为造福乡里的颐膳堂(长者饭堂)——今年4月,麻三村以高新区(江海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为契机,探索养老服务新举措,整合市、区、街道、村四级资金230万元,改造村内的“睡翁李公祠”,打造成集老人就餐、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两荤两素一汤一饭才5元。
社区治理需要充分发挥组织力,需要深入一线了解群众需求,同时利用好丰富的村级资源,以人民为中心搭建好平台,真正造福于民。
基层特殊困难群体多,爱心企业、乡贤也多。如何把他们连接起来?在治理过中,沙津横社区以挖掘、传承新乡贤文化为手段,建设沙津横乡贤阁,记录了当代粤剧名伶陈剑声、知名企业家慈善家李兆中等9位本土乡贤事迹。“乡贤阁的建立旨在教化居民、反哺桑梓、凝聚人心,为农村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凝聚能量,探索社区治理的突破口。”沙津横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永安说。
此外,沙津横社区还不断整合社区资源,成立了“沙津横慈善联谊会”,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善长仁翁,以及辖区内各厂企、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捐款,为孤寡老人、困难低保户和困难学生送去温暖。去年8月,该社区有位困难户家属突然昏迷送院院急救,社区慈善会在3天内筹集15000元善款交到其家人手中,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不仅是沙津横社区,以乡贤为主题的平台还在外海街道“遍地开花”。直冲村也正通过广泛咨询村内乡贤文化志愿者、退休老干部的意见建议,翻查相关书籍,筹备建设乡贤路,详细收集直冲籍贯且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乡贤事迹,形成乡贤名录,在党建广场河堤边建设乡贤路,传承乡贤文化。
随着大慈善平台的搭建,外海的慈善元素遍布街道各村(社区),全民慈善成为一种时尚,更成为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今,外海街道21个村(社区)成立慈善联谊会,实现了街道慈善全覆盖,更走在全区、全市前列。外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何淑娴认为,无论是长者饭堂还是乡贤阁、乡贤馆,均兼具服务与教化功能,引领了外海新乡风,“试问一个人人向善、团结友爱的集体,又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
用好“三治融合”指挥棒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纵观外海街道各村(社区)的治理经验,纷纷离不开“三治融合”的强有力推动。
道德力量能纠正失德行为。“我们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注重先进典型倡树,更好地发挥德治在矛盾纠纷化解、乡风文明引领方面的作用。”外海街道党工委委员张荣杰表示,除了搭建大慈善平台,各村(社区)还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活动,连续举办各类文化传承活动。以文化传承无声润物,用身边榜样示范带动,如今外海街道乡村更加和谐安定,民风更为厚道淳朴。
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法律作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在人情关系复杂的乡村,最具说服力和公信力。近年来,外海街道以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为重点,以“一村一法律顾问”为载体,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及时就老百姓日常生活各类纠纷,为居民群众及时答疑解惑,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存在,认识到法律的尊严,增强自身对法律的信仰,让法治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不断增强。
自治方式激发治理活力。多年来,外海街道各个村(社区)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等务实管用的村务管理机制,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摆出来让群众议,同时以推行“村规民约”为介入途径,让老百姓充分参与村务管理。同时注重强化党支部的统领作用,增强对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引导。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外海街道让“三治融合”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并逐渐成为其治理社区转型期各种“疑难杂症”最有效的“药方”,走出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营造了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充分展现了外海街道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实践。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董国庆通讯员/高园)日前,正在装修的江海区礼乐镇某农庄,店内所有新电线和冲击钻一夜之间不翼而飞,损失合计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