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乡村图书馆的六十一年 蓬江区荷塘镇霞村图书馆六易其址从未间断开放,阅读风气在村里代代传承
放学后,到霞村图书馆看书、做作业是附近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图为昨日下午到霞村图书馆看书的学生。南方日报记者杨兴乐摄
霞村图书馆现任馆长高结堂正在用创办者高永兆留下来的旧工具修补图书。
戴惠甜摄
距离霞村图书馆正式开馆,已经过去了61年。
1958年夏天,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霞村退伍青年高永兆回到家乡,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图书室,创办了一个只有4个书架,100多本书的图书馆,务农的同时兼职当起了图书管理员,把村民聚集到图书馆里读书。
61年过去,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历经许多波折,先后挪了6次地方,但仍坚持免费开放。
创办者高永兆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兆叔。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图书馆后,亦已离开人世。但高永兆“一生只做好这一件事”的坚守打动了村民。如今,在有关部门和村民的支持下,霞村图书馆不仅得以延续,还成为荷塘镇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继续为村里的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
“图书馆不仅是兆叔的心血,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不管面临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努力把图书馆办好办下去。”新的一天早上,霞村图书馆现任馆长高结堂准时来到图书馆,等待着即将下课的孩子前来看书。
创始人“兆叔”
从荷塘西江大桥往东,走过不知名的乡间小路,人们便能在荷塘镇霞村市场对面找到一家小小的图书馆。图书馆被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24小时自助阅读区,摆放着最新的学习资料和儿童刊物;另一个区域则摆放着不同类别的图书,其中不少是被牛皮纸包着封面的旧书。
“这里大约有一千多本由兆叔包好装订整理好的旧书,每一本的书皮都是他包的,线也是他一针一针缝上的。”高结堂走到一个柜子前,上面摆放着一排排的旧书。这些旧书都是高永兆当年用省下的生活费,一本一本购置回来的。
“维持一座图书馆很不容易,但兆叔坚持下来了。图书馆的地址也多次变化,每次只要暂时找不到地方,兆叔就把书搬到自己家里,继续对外开放。他说,要让村里的小孩都有书看。”霞村村委会退休干部高社威退休前一直负责村里的文化工作,见证着霞村图书馆的发展。
每当高社威回忆起霞村图书馆的历史时,那些情景就像印在他脑海中一样。一到中午12点多,“学生仔”就会涌到霞村图书馆来看书,到下午2点时,孩子们去上课,管理员高永兆就自己去种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永兆每3个月就会走路去新会景堂图书馆借书,一次借100本,用担子一路挑回来。“去那里很远的,现在骑车都要1个多小时,如果步行要走2个小时。”高社威说,村里人都知道兆叔的不容易,因此对图书馆的书也格外珍惜。
霞村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个图书馆度过了他们的童年。霞村村委会干部高润光回忆,当年到这里来看书的小孩不少都成了爷爷奶奶,孙子都十几岁了。自己也是看着霞村图书馆的小人书长大的。他家里的小孩也曾到这里看书。
霞村图书馆成为了霞村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村里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扶持力度,并腾出村委会办公大楼旁边100多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图书馆用地。走过半世纪历程的霞村图书馆正式挂牌成为农家书屋。从此,霞村图书馆有了固定的地址。
阅读之风在村里延续
“书能让人长智明理,无论对城市人还是村里人来说都一样重要。不同的是,大城市里要读到书很容易,但在农村接触书的渠道就少一些。”高结堂感叹,乡村太需要图书馆了!6年前,村委会决定为霞村图书馆聘任一位馆长,专门负责管理图书馆。高结堂马上报名。“当时我知道兆叔的故事,希望自己也能为村里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高结堂说。
对高结堂来说,担任图书馆馆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开始,我既不知道图书怎么分类,也不知道怎么修补残破的图书,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学。”高结堂说,不仅如此,家里人一开始也不理解:工资不高,每天还得往图书馆跑,耗时又耗精力。
最让高结堂头疼的是,孩子们看书时总会向他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孩子不会查字典,有的孩子看不懂书里的内容,都会找我提问题。”高结堂一边整理图书,一边回忆。后来,他索性跟孩子们一起看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便自己弄懂看透,再向孩子解释书里的内容。
图书馆继续开放,阅读之风也在村子里延续。
这几年,随着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趋向电子阅读,到图书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但在霞村,图书馆仍有不少天天来此“打卡”的书迷,阅读的氛围浓厚。
有一对住在附近村的双胞胎,每天都会过来看书。“每天下午,他们的父母都会把孩子送到图书馆,然后两个孩子就坐一起看书,十分认真。”高结堂回忆。
让高结堂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邻村的男孩。每天下午放学,男孩都会准时来到图书馆,坐在一角,安静地看书。有一次,下大雨,男孩也坚持准时来到图书馆,看一会书再回家。不仅如此,男孩每次看完书都会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以便工作人员整理图书。这让高结堂颇感意外。“坚持每天看书不容易。正是有了这些小书迷,我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高结堂看着图书馆书柜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高兴地说。
“由于靠近工业区,霞村户籍人口有3000多人,外来人口却有6000人。对于一些外来工子弟来说,图书馆是他们课后的好去处。”高润光说,因此,村委会每年也会投入资金,维持图书馆的日常运营,方便周边的村民和孩子。
图书馆升级,村民读书热情更高了
这些年,霞村图书馆再次迎来了新的转变。近年来,蓬江区通过系列文化惠民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扶持力度。霞村图书馆得到镇里的资金扶持,改造升级成为了蓬江区荷塘镇首家陈垣书屋,设置24小时自助阅读区,方便了周边的群众看书。图书馆的藏书量已超过2万册,涵盖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类别。“现在霞村图书馆是这附近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村级图书馆。”高润光自豪地告诉记者。
图书馆设置了24小时自助阅读区后,孩子们休息、读书更方便了。“以前孩子们只能在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内看书,现在有了自助阅读区,孩子们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入自助阅读区,中午也可以在这里看书、休闲。”高结堂说。不仅如此,升级改造后的图书馆也让高结堂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维修图书和学习更多图书管理知识。
与此同时,霞村的侨胞也很支持村里发展文化事业。“有侨胞听了霞村图书馆的故事,很感动,还支持我们一直把图书馆办下去。”高润光说。在乡亲和侨胞的支持下,霞村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其中,霞村图书馆让更多人加入到了读书的行列,也让阅读在村民的生活中变得触手可及,不断激发着村民的阅读热情。
“霞村图书馆的发展也反映着荷塘镇文化事业的发展。”荷塘镇文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李锦洲告诉记者,近年来,荷塘镇不断强化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了资金、人力等对包括霞村图书馆在内的基层文化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接下来,镇文体服务中心还将加强对包括高结堂在内的乡村文化工作者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
“小书虫又来看书啦。”这天下午,放学的孩子又来到霞村图书馆看书。高结堂一边整理图书,一边笑着跟孩子们打招呼。看着这些认真看书的孩子,高结堂相信,霞村图书馆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戴惠甜
新闻推荐
历时7年多,蓬江区最大业委会正式成立 江门市业委会占比不足20%
江门日报讯(记者/张华炽)6月22日上午,蓬江区骏景湾豪庭业主委员会成立揭牌仪式暨业主见面会在业委会办公室前空地举行,市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