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告别“难卖”,市民不再“难买” 农产品流通之困下的江门“突围”

江门日报 2019-06-28 08:19

凌晨3时许,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可此时的白沙江南蔬菜禽畜批发市场早已是一片繁忙。人潮里,这边是从田间地头赶来的“送货人”,采购商们源源不断运来新鲜农产品;那边是来自商超、农贸市场的“拿货客”,成批成批的农产品即将被送上“货架”。

“以前农贸市场里的商户,要么每天起早贪黑到村里采购农产品,要么等着农户千里迢迢送货,费时又费力。”在白沙江南蔬菜禽畜批发市场负责人陈志勇看来,批发市场的启用带来了“农户—采购商—市场—客户”的产销模式。

如今,白沙江南蔬菜禽畜批发市场已是粤西地区禽畜、蔬菜集散批发的主要市场,销售范围覆盖珠三角和粤西地区。而这已是农产品流通里的“最后一步”,要解决好农民“难卖”、市民“难买”的问题,搞活产销对接,“突围”之路还须“追根溯源”。

市场之困

甘蔗滞销折射流通难点

江门甘蔗化工厂曾是亚洲最大的糖厂,其出产的“莲花牌”白砂糖举国闻名。糖蔗是榨糖、制糖的重要原材料,在巨大的产量需求下,江门周边甘蔗种植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时至今日,甘蔗种植仍在江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份额。

统计数据显示,江门甘蔗种植面积约为5.6万亩。其中,制糖用的糖蔗约2.7万亩,食用的果蔗约2.9万亩。甘蔗是江门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品种,“光环”仍在,可近年屡现报端的“甘蔗滞销”消息,却让人不由得“捏一把汗”。

随着清明假期的结束,甘蔗销售旺季也随之而去。礼乐是江门甘蔗传统产区。走在四月的礼乐新乐路,不时可以看到沿路摆卖的蔗农,他们身后是连片尚未售出的蔗林。这意味着今年甘蔗滞销了,蔗农胡业雅曾向记者吐过“苦水”。

“每担蔗(100斤)不算人工,只是种植成本就要23元,可甘蔗销售不畅,很多蔗农20元就卖出去了,只挣肥料钱。如果卖不掉,还要请人砍蔗,亏更多。”胡业雅这笔账可谓算进了蔗农们的心坎里,但今年的“不景气”并非“偶发事件”。

“甘蔗销售从五六年前就开始下滑了,以前甘蔗价钱有高有低,但即便价钱低也有人来收,可今年采购商根本不愿意上门收。”种蔗30多年的胡业雅看在眼里,却也一筹莫展,“有些蔗农会去小市场或沿街摆卖,可也是杯水车薪”。

甘蔗销售不畅的现象,近年在新会双水、古井等地也时有发生。有蔗农认为,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外地蔗应季上市压低了价格,而采购商考虑到运输成本,转向其他产区,打击了本地蔗农的种植意愿。种植规模缩小,致使采购成本上升,“难卖”问题陷入恶性循环。

除了外在原因,有蔗农还认为,内在发展的短板也不能漠视。随着甘蔗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提升,市场对产品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本地蔗农的传统种植,是无法在“同质化”竞争中突围的,甚至有的蔗农还在坚持着“单打独斗”,只会屡屡受挫。

“突围”启示

牛江:“抱团”引入“订单式”种植保价保收

甘蔗的“难卖”问题,在别的农作物身上也并不鲜见。恩平是广东冬种马铃薯的重要生产基地,今年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2万亩,牛江镇是主产区。“北方马铃薯自11月底收获后到第二年的3月是没有马铃薯上市的。作为反季节作物,冬种马铃薯就有了很大的市场。”冯焕棠,牛江冬种马铃薯“第一人”。正是看到了这一市场空白,2001年他决定返乡种薯。

2004年,在商机驱动下,当地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2009年,恩平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可繁荣之下,危险也在逼近。2010年,山东等地大棚种植、冷库储存逐步推广,致使马铃薯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也开始出现波动。

面对波谲云诡的市场形势,冯焕棠等种植户选择“抱团”和“转型”。2009年,绿田蔬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社员种植面积数千亩。以合作社为基础,保价保收的“订单式”种植随之引入,“企业+合作社+农户”产销模式成为“压舱石”。

在冯焕棠看来,实现“订单式”种植“有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是有规模,企业要货量很大,因此合作对象必须是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农户开展生产;其次是要规范,企业对品种和种植方式都有要求,如果有问题,企业会按合同向合作社追责。

塘口:合作社统收统售当起“采购商”

开平市塘口镇的“四九白菜”,曾因其清甜可口远近闻名。杨泳津是塘口镇南芬村的菜农,种了30多亩菜地,可“难卖”问题一度让他想要放弃。“种菜不同于种粮,成本高,功夫多,可菜价一直很低,最揪心的是种出来却没人收。”杨泳津说。

无奈之下,杨泳津只能每天凌晨2时出门,开着小三轮载着满满一车菜,前往30多公里外的开平市区农贸市场摆卖。杨泳津的遭遇,也是当地菜农们的困惑。可路在何方?

“既然种菜不赚钱,那就换赚钱的品种来种。”看到菜农们“愁眉苦脸”,曾是个体户的杨伟昌也想帮帮忙。可他也直言,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在农民看来却“不简单”,“种什么才赚钱,卖不出去怎么办,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没人敢种”。

2015年5月,由当地供销社牵头领办,兴陵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入社成员29户,杨伟昌是负责人之一。基于市场分析,杨伟昌和农户们选定了丝瓜、节瓜、苦瓜等热销品种,还自办示范基地,向社员和周边农户推广优良品种和种植方式。

不怕种不好,就怕卖不掉。杨伟昌的办法是统收统售,除定期联系采购商到田头采购外,每天还会安排车辆,把合作社从农户手中采购的新鲜果蔬,送到农贸批发市场销售或直接配送给单位、学校、食肆等长期合作客户。

2018年11月,一家产销对接连锁加盟店在开平城区幸福市场开业。“有人买,农民就会放心种。”如今的杨泳津再也没有“卖不动”的担忧。

冲篓:把采购“游击队”变“常驻军”

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台山冲篓黑皮冬瓜上市的旺季,也是当地天润农产品市场的交易高峰期。吴焕俊是天润农产品市场的“老员工”,在他看来,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把采购商从“游击队”变成了“常驻军”。

“我还记得,今年外运的第一批瓜是发往宁波的,装了满满6车,差不多有100吨,采购商就是常驻批发市场的"老马"……”在吴焕俊的介绍中,“老马”只是市场购销站驻点的采购商之一,还有来自广州、东莞、珠海、佛山等地的客商。

由于今年黑皮冬瓜量少价高,“常驻”采购商一“登场”,田头“存货”就几乎被消化殆尽。

供不应求,自然是农户最盼望的年景,可置身风云莫测的市场,最好还是“留有后手”。冲篓光兴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由当地供销社牵头领办,入社成员达200多户。它既是市场农产品的供货主体,也是农户们的“靠山”。

记者了解到,冲篓光兴蔬菜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依托产销对接模式,向超市、酒楼、学校、企业、机关饭堂等“客户群”,定期供应新鲜果蔬,并稳步扩大配送额,提升市场效益;同时,还在天润农产品市场内建设了冷库和初级加工生产线,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农产品保值增值,避免滞销伤农。“黑皮冬瓜可以在冷库内存放很长时间,实现错峰上市;也可以加工制作成冬瓜干,在本地或向游客销售,甚至打造成品牌。”吴焕俊说。

江门作为

打造标准化专业化新型高效农产品流通体系

创新经营模式,搞活产销对接,发挥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冲出农产品“难卖”之困,江门的“突围”之路跃然眼前。

其实,早在2015年1月,江门就出台了《农产品产销对接流通体系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平稳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当年4月,《江门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工作纲要(2015—2020年)》印发,实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打造标准化、专业化和安全高效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由此可见。

从田头到餐桌,农产品流通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更关乎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幸福”。而这其中,供销社发挥着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作用。

自2015年以来,江门市供销系统着眼农产品流通的“产”和“销”各环节,打造了农资农技、农产品信息、农产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镇级综合服务站等一批农产品流通服务平台,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技术、信息、质量和销售系列综合服务。

尤其是,随着6家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完善,通过农产品电商网络配送、批发市场直供配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基地对接配送等多种形式开展配送业务,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同时还在农产品网络终端上,建设了6家农产品旗舰店和50多家社区连锁店,在促进产销对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价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与生产基地、合作社有合作,新鲜农产品每天都会通过这里配送到机关单位、学校、小区,还有一部分会在门店或网上销售。”关超鸿是开平市新供销康捷食品配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一个月的销售额约120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供销系统农副产品销售额约5.4亿元,到了2018年销售额已达9.88亿元,而仅今年1—5月份销售额就有4.24亿元,增长势头快中带稳。而这与江门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所下的功夫是密不可分的。

此外,江门市还积极开辟农产品流通“新路径”。从进军淘宝、京东、苏宁三大运营商,到打造江门农合特产商城、新供销侨润电商平台、开平“卡皮生活”电商平台等,江门农业电商构筑起“有星星也有月亮”的格局。目前,江门还完成了全市农产品溯源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延伸阅读

江门规划建设现代化大型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

集散中心是农产品流通网络的中枢神经。白沙江南蔬菜禽畜批发市场、新会水果批发市场、水产品冻品副食批发市场、远洋冷库批发市场是江门市四大国家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多年来,四大市场在促进江门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扩容提质加快,四大市场逐渐不能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有分析认为,从四大市场自身而言,由于地理位置局限,市场空间难以向外拓展,现有规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量;从产业布局而言,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米袋子”“菜篮子”,更是亟需一座辐射大湾区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

今年4月10日,在江门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研讨班上,江门把“规划建设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作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规划建设一座辐射大湾区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因此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目前,该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项目规划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据悉,该项目将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配送、交易、商务、会议会展等服务功能于一体,并结合新型农贸市场建设,构建供应链融资平台和农副产品金融、物流服务平台。

最终,该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将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物流节点、全国新型农产品金融模式试点以及大型农产品一站式集聚区和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

记者手记

以规模经营获得市场优势

作为农业的基本生产者,农户身处农产品流通链条的最上游。长期以来,“千家万户”的农户们沿用着“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随意性强,规模小,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以个体的形式在市场中生存,缺乏良性发展的条件。

最突出的是,当农户缺乏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自身市场敏感度和研判能力也不足时,往往难以预测市场走向,指导其采取正确的经营措施。受自身知识水平和经济能力限制,农户也并不能掌握专业的运输设备或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浪费损失。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穿梭于田头和市场之间的采购商,发挥起了农产品物流的功能。可如何才能让采购商与分散种植的农户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呢?那就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户们组织起来。

详细来说,要搞活产销对接,就是不能忽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要鼓励农民参加合作社,适度扩大合作社规模,规范运营管理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使农产品能够批量销售,与采购商形成稳定产销利益共同体,以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获得市场优势。

□本版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唐达(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越秀地产江门公司十周年暨越秀滨江·盛悦明星见面会如约而至 “男神”张智霖与近千名影迷互动

张智霖与观众互动后大合影。6月22日,越秀地产江门公司十周年暨越秀滨江·盛悦明星见面会如约而至,素有“男神”之称的张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