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禹张颖家庭: 离家千里为圆梦 同心携手建大桥
闫禹张颖家庭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摄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朱佳
夏日的伶仃洋上,烟波浩渺,海天一色。一座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上,将碧波化作通途。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管理局总工办33岁的技术主管闫禹热泪盈眶。从23岁到33岁,他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十年。和他一样激动的还有妻子张颖,为了陪伴远离家乡的丈夫,她毅然辞去家乡稳定的工作,作为一名质检员加入了大桥建设团队,奉献力量。
2019年6月13日,广东十大“最美家庭”揭晓,闫禹家庭荣获“最美家庭”称号。当再次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夫妻俩再次湿了眼眶。
妻子放弃稳定工作来珠海陪伴他
1985年出生的闫禹和妻子张颖是天津人。2009年4月,毕业于港口航道专业的闫禹加入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作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办的技术主管,闫禹一直负责隧道和人工岛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
从天津到珠海,相隔数千里。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2012年,妻子张颖放弃了在天津的稳定工作,毅然来到珠海,作为一名普通质检员加入了大桥建设团队,几乎全程参与了隧道管节浮运沉放质量管理工作。2013年正是大桥沉管隧道施工关键期,张颖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每天往返市区和郊区的施工营地,尽职尽责,为了及时完成每天的质量管理工作,她每天加班到很晚。看着妻子的辛苦,闫禹内心既感动又心疼。就这样,夫妻俩携手同行,为港珠澳大桥贡献力量。
两年艰辛付出换来大桥珍贵数据
2018年9月16日,17级超强台风“山竹”在广东台山登陆,强风来袭,大桥能否顺利通过“大考”,备受关注。当时,闫禹和团队一直坚守一线,通过结构监测系统捕捉到了大桥结构响应的珍贵数据——“瞬时最大风速达55m/s,索力、位移、振动监测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这一数据第一时间在媒体进行发布,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短短两句话背后,是闫禹和监测团队两年里无数次的不分寒暑、不分昼夜地在162米高的桥塔上、在23公里长的箱梁里、在40米水下的隧道里进行设备安装测试,才保证了监测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正常运转。他们取得的监测成果,将对我国乃至世界桥梁领域的抗风设计贡献现实案例。
“这背后,是牺牲了和父母、妻儿的团聚时间,错过了见证孩子成长的幸福时光;这背后,更离不开妻子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双方父母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能多年专注于大桥建设。”闫禹感慨万分。
许久未见的一家人在广东团聚
为了让两个孩子安心工作,闫禹和张颖的父母习惯了向他们“报喜不报忧”。2017年到2018年期间,正是大桥建设关键时期,闫禹的父亲因身体原因,三次晕倒住院,都是家乡的表弟第一时间去救急和照顾。直到出院,闫禹才得知情况,他抑制不住内心多年的亏欠,第一次抱着父亲,泪如雨下。
就在这次“最美家庭”的揭晓仪式上,在广东省妇联的帮助下,闫禹的父母从天津来到了广州,与久久未见的儿子、儿媳团聚。一家人在广东团聚,泪水止不住地流,闫妈妈看着闫禹,哽咽得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孩子挺累的。”病后正在康复的闫爸爸看着儿子一家,又心疼又自豪,他动情地说:“年轻时,我特别向往广东这片充满创新机遇和活力的热土,如今儿子在这替我圆了梦。”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上,像闫禹和张颖这样的夫妻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可他们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都深深地刻在了大桥之上。正如“最美家庭”活动组委会对闫禹家庭的致敬词所言:“因为一座圆梦桥,共结连理,因为一座同心桥,相爱相知;一起共享奋斗的荣光,一起沐浴幸福的花雨。”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陈素敏通讯员/朱文星)日前,台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少谋深入工商联(总商会)调研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与企业代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