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疆两地小朋友分享端午故事 书信为彩翼,架起友谊桥
“新疆的朋友们:你们好,很高兴梁老师给我们搭起了江门—喀什的友谊之桥。这个端午节,我很想念梁老师。你们喜欢梁老师吗?你们是怎么过端午的呢?”
“江南小学的朋友们:你们好!一开学,梁莉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美丽的侨乡——广东江门。没想到今年的端午节能跟你们成为笔友,我很激动!”……在本周一的江门日报《青苹果》校园专刊上,有一个版面十分特殊,是青苹果小记者与新疆小伙伴的对话。
原来,这是原江南小学教师、现远在新疆喀什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支教的梁莉发起的粤疆两地小朋友互通书信活动,希望通过书信告诉对方自己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一封封书信热情洋溢,字里行间埋下了两地学生友谊的种子。
文/江门日报记者张翠玲
图/张翠玲受访者提供
A
老师当使者
让两地孩子跨越万里分享端午故事
让两地学生互通书信的想法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梁莉远赴新疆支教,与江南小学的孩子阔别已近一年的时间。今年端午节临近时,梁莉收到了好几条来自江门学生的慰问和祝福短信:“老师,近来工作忙吗?新疆的孩子跟我们一样努力学习吗?”“端午在新疆能吃到粽子吗?”……一条条情感真挚的短信,让梁莉感动之余,也悄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让江门学生了解自己跟新疆孩子过节的情况。与此同时,端午节前,新疆的孩子对端午节的习俗十分好奇,他们热情地邀请梁莉去家里做客,一起过节。两地学生的热情,激发了梁莉的灵感:为何不让两地孩子用书信交流呢?于是,梁莉就成了两地学生互通书信的“邮递员”。在书信中,江门的学生有的介绍包粽子,有的讲述赛龙舟,而新疆的孩子,则传递浓浓的民族气息。他们有的介绍新疆特色美食,有的描述邀请老师到家里过节的情景。两地学生在各自描述的同时,还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愿景,希望能到对方家乡做客。
江南小学四(1)班学生冯荧荧在书信中介绍了端午节的来源。“梁老师支教前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通过微信,了解到新疆的小朋友对端午节不是太了解,所以,我就向他们介绍了端午节是怎么来的,迫切地想向他们介绍传统文化。”冯荧荧说。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生苏比努尔·吐尔贡,则抓住了“吃货”的心,介绍了新疆的美食。“我不知道用什么吸引江门的朋友了解新疆,也向梁莉老师咨询了广东孩子们的喜好,所以我决定在书信中介绍美味的新疆特色美食,如馕、拉条子、“喀瓦甫”(烤羊肉串)等来吸引他们。”苏比努尔·吐尔贡说。
B
纸短情长,书信为媒,架起粤疆两地的友谊之桥
用最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连起两地学生的情感交流。“江门的孩子乐得炸开了锅,想说的话太多,都想把自己端午节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跟新疆的朋友分享,同时也把端午的传统文化介绍给新疆的伙伴们,把爱国情融入其中。”梁莉说,“而地域民俗的差异,也让维吾尔族的孩子渴望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次相互融合的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了梁莉的预期。“我们都期待着下一个传统节日,能够和新疆的小伙伴们再次互通书信呢!”江南小学四(1)班学生陈燕淇说。
在情感交流之余,两地的孩子们也有了意外的收获。江门的学生虽然每年都过端午,却对一些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了解不深。“为了向新疆的学生更好地介绍龙舟赛,我还专门请教了老师和爸爸,结果一封书信下来,我自己对这个传统习俗的印象非常深刻,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江南小学五(4)班学生曾荣辉说。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生阿依谢·居麦则学会了怎么去写一封信,书信的格式是怎么样的。
“本次"互通书信,共话端午"活动,拉近了两地青少年的心,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看到两地学生的书信,梁莉感慨地说,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互通书信加深了两地学生之间的沟通;端午节让两地文化交融,而饱含真情、蕴含好奇的信件,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新疆的学生通过互通书信,也表示要向江门的小朋友学习。“我渴望与他们交朋友。长大后,我要到广东去看看我的笔友们,还有我最爱的梁莉老师。”阿依谢·居麦说。“我希望我们的友谊能继续通过书信传递下去。”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生艾丽菲热·奥斯曼说。
新闻推荐
发哥的鱼塘增氧装备十分齐全,除了叶轮式增氧机,还有底增氧设备。■达人档案养殖达人:发哥所在区域:广东江门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