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竹床、风柜,小到谷筛、糍篮,收集展出数百件竹制品 马冈竹器馆,留住一方乡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喜竹、种竹、用竹,更喜爱竹子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君子气度。过去在寻常人家,或多或少都有几件竹制家具,甚至可谓“无竹不像家”,一双竹筷、一个竹垫、一把竹椅或是雅致的竹质艺术品,无不透着古典素雅的美。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器越来越多地被木料、金属及塑料制品所替代,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被人遗忘。曾经以竹兴镇的开平市马冈镇,收集了数百件竹器,建起一个特色展馆——马冈竹器馆,为人们留下记忆,留住一方乡愁。
策划/叶桃统筹/崔怡娟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郭永乐
以竹兴镇
马冈竹器曾远销海内外
在开平市马冈镇,曾经几乎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和竹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马冈竹器历史悠久且富有地方风情和人文特色。据考证,马冈镇民间编织竹器已有300多年历史,从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用品几乎都离不开竹器,是远近闻名的竹乡。马冈农民以青竹、篙竹为材料,靠代代相传的技艺,编织箩、篮、箧、桌、椅、帽等农用和日用竹器,因美观耐用而受到四乡八邻的欢迎。
“清康熙初年(1662—1669年),马冈镇开始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马冈圩,农历逢三、八赶集,鼎盛时期来赶集的四乡八邻甚至多达万人。”马冈镇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时至今日,新历逢三、八的马冈圩仍可见到竹器售卖。
走进马冈人家中,常可见到精致美丽的、用竹蔑编制的竹桌、竹凳等竹编用品。从这些简单而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中,不难看出马冈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明和聪明智慧。“用竹子编制的桌子、凳子还有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具,在没有塑料制品的年代,成为马冈人家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同时编竹器也就成为了马冈人赖以生存的手艺之一,可以说,这是马冈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并传扬了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马冈镇文体中心副主任李超源说道。
马冈的竹制品不仅注重产品的坚固实用,还特别讲究其造型和外型的美观大方,因此广受人们青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门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还专门在马冈镇设立收购点,马冈竹制品不但畅销毗邻地区,还作为出口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马冈竹器”的声誉享誉海内外。
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人们不再肩挑农产品,或挑担走四方做生意、修理农具和家具了,特别是塑料制品、塑料袋、织塑袋等的广泛使用,冲淡了竹器业,因而从事竹器制作的人越来越少,马冈竹器行业日渐式微。除少数日常生活类竹制品外,其它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传统技艺,近年来,马冈镇将“马冈竹器”申报了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2017年10月利用马冈镇文体中心旧仓库修建了竹器馆,2018年11月进行了重新装修和布展,配备了展架、灯光、电视,增加文字、图片和视频展示,完整介绍了马冈竹器的制作工艺,展现了马冈竹器的各种形态,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马冈竹器文化。
一应俱全
展示竹器和农具300多件
大到竹床、牛轭、风柜,小到鹅箧、谷筛、糍篮,这一件件过去平常人家曾使用过的生产工具、日常用品,如今都保存在开平市马冈镇文体服务中心竹器馆,这些展品见证了马冈人民的生活历史,也留住了马冈人的竹器文化。
竹器馆藏身在马冈镇文体中心内,展厅经过精心的布置,一进门便能看到充满乡土气息的稻草门楼与竹篱笆,连摆放竹器的展架都是竹制的,场馆建筑风格与竹器浑然一体。展馆建筑面积达250平方米,馆内展品众多,收藏和展示了竹床、大脷帽、渔笱等新旧竹器和农具300多件,并通过定制和复原,让一些失传的竹器如沉笼、渔笱等得以重现,特定年代的历史印记都能在这里找到。
马冈竹器馆是目前江门市第一家镇级非遗展示馆和收藏竹器最多的专门馆,展厅内展示的竹器品种繁多,按其用途可分为农具类的筐、箩、畚箕等;生活用具类的竹眠床、竹桌、竹椅(凳)等;观赏、玩具类的竹花瓶和各种竹编装饰品。这些竹器有的已退出生活舞台,如旧时捉鱼用具的戽斗和渔狗,如今已难觅踪迹;有的仍在使用,如竹椅、蒸笼、办喜事用的喜箩,与很多农村人家依然相依相伴。许多老一辈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原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用品,如今也能成了馆里的珍藏,登上大雅之堂。
竹器馆中的很多展品,都承载着马冈人一些难忘的回忆。“这对车箩对很多上了年纪的开平人乃至整个珠三角农村的人来说,都应该很熟悉也很有感情,它载过猪仔、鱼苗、鸡、鹅甚至是电风扇,也载着那个年代劳动和创业致富的梦想。”馆内展品按照类别分别摆放,每走到一件展品旁,李超源就能将它们的用途和故事娓娓道来,“这个外形像非洲鼓一样的竹器叫做沉笼,是过去用来捉鱼的,很多本地人都没见过”。说起这件展品,李超源颇为感慨,由于编织的老人已经去世,加上复杂的工艺和没有市场需求,如今已成绝版。
李超源告诉记者,展馆内许多展品都是通过社会征集、热心人士捐赠以及采购定制等方式获得。很多旧竹器和用具甚至还是从“三清三拆三清理”中“抢救”回来的。“搜集来这些物件,不只是把它们当作物件展示就足够了,更需要的是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让竹器馆真正活起来。”李超源说。
整装待发
打造马冈文旅“新地标”
谈到建设这个展览馆的初衷时,李超源告诉记者,竹器编织过程艰辛,每一条竹篾都要师傅亲手编织,没有机械可以代替,制作费时费力,所以目前村里从事竹编工艺的师傅并不多,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掌握竹器编织手艺的老人已经离世,李超源更是有了深深的紧迫感。“这些老物件需要抢救,乡土文化不能消失。我们希望通过展出,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马冈竹器,有年轻人来传承工艺,记住乡愁。”
马冈竹器馆自对外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市民的支持和喜爱。“在马冈镇政府等的大力扶持下,从2017年试运作开始,到去年步入正轨,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活动。”李超源表示,除了想要体验乡土民俗文化的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一些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组织,也会来此参观学习。
“我是土生土长的开平人,在这里能看到很多小时候熟悉的物件,像养鹅的竹器,小时候在奶奶家都见过。现在,这些竹器在加速消失,许多物件在老家也见不到了。竹器充分反映了马冈人的心灵手巧和和智慧。能有这样一个展馆,把它们保存下来,是一个特别棒的事情!”正在竹器馆内参观的郭先生仔细地端详着每一个物件。他说,展品之丰富实在出乎意料,而且介绍详细,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带着小孩一起过来看。
“孩子们喜欢动,喜欢参与和体验,这些过去只能在书上和影视剧上看到的,现在不仅能亲眼见到、体验到,还能听到有关故事,对父辈们的生活经历能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李超源说,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来到竹器馆,总能有所收获。他希望竹器馆不仅能够帮老人留住记忆,更能成为年轻一代的德育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
如今,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马冈镇已经成立了非遗传习所,马冈竹器也多次走出马冈,参加省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及进校园活动,更是通过举办“美丽马冈乡村旅游节暨马冈美食节”和“马冈雅集”活动,向社会和四方游客推介包括马冈竹器在内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马冈镇正将竹器馆打造成为马冈文旅的一个"新地标",进一步宣传马冈竹器文化。”马冈镇党委副书记陈光耀说。
作为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冈人用精巧的技艺镌刻了一段悠悠岁月。“乡土的力量会将人们一次次带回到与竹器、竹林相依相偎的日子,回到人与植物、自然之间深刻联系的日子。竹编,也会在某一日重新归来,活在每一个马冈人的生活中,重新挺拔生长。”李超源对竹器文化依然充满信心。
点评
开平市文联主席冯永胜:
擦亮马冈竹器
这一特色品牌
竹器编织,是一种流传于马冈民间的古老手工技艺,制作考究,从破、削竹蔑片、竹蔑条到竹器编制成型全靠手工完成。精美的竹编用具,象征着马冈人的智慧,见证着马冈人从古至今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制作工艺繁杂的竹器逐渐被流水线制造的塑料制品代替,如今不少年轻人对原来马冈人赖以生活的必备品未曾见过,甚至未曾耳闻。
马冈竹器馆的出现,让人能够对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一窥究竟,馆内的藏品充分展示了过去马冈人生活的风貌,能够勾起老人对马冈竹器的回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马冈竹器。
马冈竹器的保存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对马冈传统手工技艺进行传承与发展,这就需要擦亮马冈竹器这一特色品牌,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马冈竹器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马冈竹器,自发地加入到马冈竹器的传承与发展中来。马冈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传承发展出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不应就此消失。
参观指南
●地址:开平市马冈镇文化中心(手机导航可至)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30—下午5:30)
●电话:0750—2877418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邓少军通讯员/开宣)为深入贯彻落实江门市“暖企业、促投资”工作部署,5月27日,开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邝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