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海卫城城墙: 台山仅存的明代城墙建筑
史迹简介
广海卫城城墙:450米残余明代古城墙
所在地点:台山市广海镇广海城居委会内
价值:为台山境内仅存的明代城墙建筑,对研究台山的历史及明清时期我国的海防史具有重要价值。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护者,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物证。
一直以来,广海都是台山的“海上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海防作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据史书记载,明清两代,广海屡有倭寇、海盗来犯,明朝时曾在此建广海卫城。沧海桑田,广海镇的古港口所在地如今已变成繁华的街市。
如今在广海郊外,仍能看到当年修建的,用来震慑倭寇、海盗的城墙、烽火台。走进该地的海丝遗迹——广海卫城城墙遗址(包括广海卫城城墙、紫花岗烽火台及附属文物紫花岗摩崖石刻)可以发现,它们都是“江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的见证。今年,这3处海丝史迹均入选市级保护名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广海卫城城墙。它建于明朝,是广海卫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护者,也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物证。
广海卫城城墙建于明朝早期
广海卫城城墙位于台山市广海镇广海城居委会,建于明朝早期。该城墙遗址总长约450米,现存两部分,以广海城朝阳门(又称东门)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朝阳门至南门的东侧一带,中间有断开,大部分依城面(土名)山势修建,有部分将山包在里边,这段城墙长约440米。此外,从朝阳门往北沿小山丘保留有一截,约10米长。在城墙遗址最高点登高远眺,城内外尽收眼底。
从城墙遗址现状分析,广海卫城城墙有内、外包边墙两重墙体。墙体内侧用比较规整的石料包边砌成内墙,包边石料保存较好,外墙用粗砂土夹石灰夯筑而成,即为俗称的“三合土”,质地极坚实,内含少量砖瓦碎块,石料包边与外墙中间夹夯土,为城墙主体。其中,东城墙南部一段保存最完好,该段城墙地处山腰,内、外包边墙完整,外包边墙高出内包边墙1.5米,外包边墙为夯土墙,极为坚实,该处城墙残长5.9米。
清光绪十九年《新宁县志·建置略》记载:“广海卫城,赤西协镇右营都司驻札所,即前阳江镇中军游击守备移驻处也,原隶新会,宋置巡检司于此。是为古溽州。明洪武二十年,命都司花茂开创。迁巡检司于望头乡。以其地置卫所。二十七年建卫城。计丈一千零二十四,垛口八百七十四,敌楼十五,窝铺四十二。”
广海卫城城墙作为卫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建造年代最早应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广海卫城城墙遗址建筑结构坚固,墙体厚实,而且其建筑年代久远,规模较大,保存状况较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台山境内仅存的明代城墙建筑,对研究台山的历史及明清时期我国的海防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台山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广海卫城是“海丝”重要站点
根据史料记载,广海古称“溽洲”,又称“溽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玉门关,更是沿海地区守卫边疆的一个重要“卫城”,负责为航海的船舶保卫和补给,并管理航海贸易商业活动的边防重地。史料还记载,广海地区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已在这里生活,繁衍后裔,遍及海内外。
据了解,从宋代至明清时代,朝廷均在广海湾设巡检司,相当于海湾管理机构。宋代,朝廷在此设置“望泊巡检司”,这里就成了中国与南洋一带通商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口岸和门户。明洪武二十七年,设立广海卫。明宣德七年(1432),设立水寨。隆庆四年(1570),倭寇侵占广海卫城。此后,广海就改设营寨,派兵驻守。清乾隆、雍正年间又增添船舶,加强海上巡逻。
明代官方对外贸易政策施行朝贡形式的“勘合贸易”,驶往印度洋、南洋等地的船舶,进出广州港时,必经台山广海。因此,明初期新建的台山广海卫城,作为当时专门为广州港口设立的前沿卫所,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明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
“广海在古代海防占有重要地位,广海卫城城墙是广海卫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墙遗址是广海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护者,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物证。”台山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李嘉敏)为提高台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上申报材料质量,5月28日,台山市举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上申报材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