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营养老院的 “医养结合”路 医院和养老院“做邻居”,实现无缝衔接
每天清晨5点,18名护工已经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紧张有序地为每位老人打水、晨间护理、准备早餐。早上9点多,医生和护士一同走进老人的房间探查,为慢性病老人发放药物。
这里是江门市新会区康怡颐养院。住在这里的111位老人,平均年龄超过83岁,他们中多数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的甚至因病无法生活自理。
近年来,在全国推进“医养结合”改革的背景下,发展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的养老机构,已成行业趋势。2015年底,新会康怡颐养院的投资人在取得医疗许可相关资质后,迅速兴建了新会康怡康复医院。如今,作为江门推进“医养结合”改革的试点,这里的养老院与医院相互紧邻、互联互通,逐步探索出一条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医养结合机构的新路。
先医后养?医院隔壁就是养老院
在康怡康复医院1楼的两间物理治疗室内,约20位病人正在进行康复治疗。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有的在利用机器训练手部功能,有的利用肢体康复床进行下肢锻炼,有的在接受针灸、理疗治疗。他们中大多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其中也不乏因痛症或意外导致肢体障碍的年轻人。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会帮他们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病人需要配合完成多项康复治疗,每一期大概15至20日。”其中一位治疗师介绍。
去年11月,86岁的张丽娥(化名)因心功能衰竭生命垂危,被紧急送进重症监护室。生命特征稳定后,家人将她送到康怡康复医院的老年病区,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
“刚送进来的时候,老人还插着胃管、尿管,还需要依靠仪器呼吸,最大的创口面积直径有10厘米。”江门市新会康怡康复医院的护士长何务巧回忆,“由于病情较为严重,她成了我们医院的重点"关照"对象,每天医生护士都会多巡几次房,主要用药物治疗创面。进医院半个月后,她就能自己吞咽,不再使用胃管。”
目前,住院已有半年的张丽娥,身上大大小小的破损都已经愈合,还能简单地和护士说话。与半年前相比,身体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康怡康复医院老年病科共设立了103张床位,为老年患者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现在有超过60张床位已经入住。老年患者在完成系统康复诊疗后,部分会选择到隔壁的颐养院生活。
去年年初,71岁的邹婆婆因早期中风导致偏瘫,生活无法自理。经过两期的康复治疗后,她基本能用助行器走路。家人为了她的生活、病情考虑,让她住进了颐养院,真正实现“医”和“养”的无缝对接。
“患病后,很多老年人日常生活还需要专业的医疗支持,而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照顾好老人家。”颐养院养老服务主管阮美娇认为,“这也是越来越多老年患者选择在养老院生活的原因。”
去年,新会区康怡颐养院被认定为江门市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医养结合机构试点。在“医养结合”的模式下,颐养院的老人生病了,可以到康复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完成后,又从医院回到颐养院继续生活。
养中有医?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每位老人进颐养院的时候,我们都会给他做详细的身体评估,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日后营养、饮食提供科学的规划。”何务巧不仅每天到颐养院陪老人家聊天,还会定期为高血压、糖尿病老人测血压和血糖,记录病情变化。“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老人家的血压、血糖有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我们就首先通知家人,并安排医生对药物进行相应调整。”
在康怡颐养院中,大约六成老人患有高血压,两成患有糖尿病,两至三成老人曾经中风。病痛缠身的老年人,养老的同时更需要有专业的医疗服务。根据老人不同的患病情况,颐养院有相应的配套照顾体系。针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每天定时按量派发药物,控制低盐、低糖的饮食;因中风行走不便的病人,医生会教导他们康复动作,护工每天帮忙喂饭,协助他们外出散步。
“现在我的血糖已经很稳定,也能自己靠助行器行走。”60多岁的钟婆婆和其她几位婆婆坐在颐养院大堂,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前面放着她的四脚拐杖,“每天早上起床,我都在床边做运动。”
钟婆婆所说的运动,是医生教她的康复运动。钟婆婆患有糖尿病,曾因中风而导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在病情稳定后,进入康怡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随后就在颐养院居住。直到现在,钟婆婆已经在这里住了4年,从当初行动不便,到现在能自己行走,定时吃药,饮食忌口,血糖也控制稳定。
颐养院共有3层,55间房间,111个床位。每间房门口,都贴着老人家的名字,3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整齐地摆放着两张床,床头上有老人姓名、年龄、患病情况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除此之外,房间内还配有独立卫生间,空调、浴霸、呼叫设备等设施。
“在硬件设施方面,房间基本满足老人家的日常需求。”阮美娇介绍,“接到老人家呼叫,护工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为老人解决问题。平日里,每两个小时我们都会查一次房,确认老人家的情况。”
“我们颐养院旁边就是专业的康复医院,大部分的医疗资源,都能投入到日常养老服务中。”新会区康怡颐养院副院长蔡成欢表示,“目前,我们已在颐养院落实"三级查房"制度,每逢周四,还有名中医过来查房,为老人提供诊治。”
心理关怀?建立社工服务中心开展心理辅导
每天起床,71岁的黄爷爷会到养老院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和运动,午饭过后,与其他老人喝茶、下棋、聊天,看报、炒股都是他的日常娱乐。“在养老院生活很舒适,一日四餐伙食不错,宿舍干净整洁。”黄爷爷说,“每周养老院都会举办活动,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康怡颐养院建立了社工服务中心,每周都会根据老人的兴趣,举办活动。例如,举办广场舞、广播体操教学,举行棋牌比赛等。每个月,社工服务中心会邀请周边的幼儿园、文化社团到养老院,为老人家表演节目,与老人家聊天。
“老人家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陪伴。”康怡颐养院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黎敏仪介绍,“老人家在刚进入养老院过集体生活的时候,都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会出现情绪低落。我们院内的2名社工,需要给予他们心理关怀,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调解老人家之间的矛盾,也是社工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老人家由于记性不好,经常忘记把个人物品放哪,就怀疑是舍友拿走,偶尔会闹矛盾。”黎敏仪笑着说。面对这种情况,社工们都要耐心地劝导老人家,先帮他们把个人物品找到,然后陪他聊天,慢慢化解矛盾。
社工就是老人家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老人家有什么想法,更加愿意和社工交流。”阮美娇表示,“通过社工们的反馈,我们能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除此之外,社工还会联合社会力量,给养老院的老人创造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
去年重阳节,社工服务中心联合康怡义工队举行“漫步葵乡·久久重阳游”活动,带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家来到江门市万达广场,喝早茶逛商场;每个季度,颐养院举行一次长者生日会,邀请江门市多彩艺术团、大泽中学团队等前来表演助兴。今年3月,新会摄影协会与会城摄影协会、大泽摄影协会组织20多位义工,陪同长者到大泽生态公园游玩。
有的长者家属长期在外地,颐养院工作人员会及时将老人情况通过电话、微信反馈,并建立督促机制,提醒家属每月至少探望一两次,关爱老人身心状况。
“对老人而言,最好的陪伴还是来自家人。”黎敏仪说。
撰文张泳渝李慧娟骆慧晶
新闻推荐
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 新会区成立全市首个政协委员工作室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新闻全市首个成立的政协委员工作室——新会区政协经济和人口资源委员会委员工作室揭幕。江门日报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