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台山》序

江门日报 2019-05-25 19:50

刘荒田

我是中年以后才离乡去国的台山人,68岁之前的人生,大抵是“两半”——一半在台山,一半在旧金山。台山是我的根,栖迟海外36载,乡愁系于三月三的乌芹藤圆子、端午节的粽子、冬至的汤圆和除夕的“大龙金”。尽管离开后,回来不下数十次,却总因太匆忙,更因缺乏指引,对家乡的认识,只停留在浅层。对此,我长久地抱着愧疚。

好在,遗憾有了补救的机会,由于交上一位朋友,进而阅读他的《感知台山》一书的缘故。他是台山人,从出生、求学到工作,建立家庭,都在家乡。在他身上,我发见若干难能可贵的品质,首先是理想主义,他甘于淡泊,安于寂寞,念兹在兹的是“为家乡人做点好事”。他是社会上活跃的义工,多次渡海上大襟岛探望风烛残年的麻风病康复者。其次是人文修养,爱历史和文学,对现实和历史的台山抱着浓烈的兴趣,提笔能写生动翔实的散文,拿照相机能抓拍山川神韵。三是能吃苦,他把业余时间投入家乡人文与自然资源的探索上。这不是雅人视为韵事的“卧游”,也不是当今流行的“网游”,更不是游子的怀乡病发作时画饼充饥的“神游”,而是以樵夫的脚力,以猎人的胆识,踏遍台山的深山远水,墟镇村落,以镜头和笔,记下台山或者瑰丽、或者神秘、或者被遗忘被糟蹋的风物,为此耗去本来用于休闲的全部周末和假期。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驴友”,而是徐霞客式的探险家。当今旅游界有一说法:“越是少人去的地方越是热门景点”。亏得他的辛勤劳动,我们得以从这些凝聚多年心血的文字和摄影,欣赏到家乡最美丽的风景,最珍贵的遗迹,最迷人的乡土魅力。至于纯为观光而来的人,读这本书,就是“做功课”,以它和眼底山水作对照,行程就此从欣赏平面风景变为全方位的感知。

关于这本书,还要进一步指出,它融汇了台山的最大特点——“侨”,即侨味、侨情、侨忆。别处或有更雄奇的山川形胜,然而,台山这个地方,连方言也夹杂大量英语词汇,别说侨墟、碉楼、洋楼、侨批、侨刊、排球、金山箱,更别说遍布环球、比本土还多的台山人。台山人以“出国”为传统,为人生理想。英国文豪萧伯纳说:“对家乡的爱,我采取英国人惯常的方式——从家乡远走高飞。”台山人亦然。台山人不论身在何处,怀恋乡土都是永恒的情愫。本书作者也曾出国,但那是短暂的探亲和旅游,他坚守乡土,无意中成就了大家阅读的福分。

我这么发挥,是为了强调这本书异乎寻常的鲜明的特色:人文厚度。它是漫长探索与考察的总结,地理、史料、传说等多方面资讯的累积和提炼,人生阅历的总结和升华。不长久地居住在此,不经年累月地行走在此,怎么可能描绘山顶上的“神仙井”,赤溪跃龙潭的浪花,如何能带领我们走进汶村的深巷,慢慢品咂乡土神韵?

深深感谢作者谭楚明。作为“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台山人,读这本书,我能够拥抱历史和现在的立体台山。作为旅游者,读这本书,我游得更有滋味,更值回票价。

新闻推荐

羊台山下吟诵爱国情

5月23日上午,龙华区“腾飞中国、辉煌70年”关爱立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暨共绘新中国故事画卷活动在羊台山公园胜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