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沉船点(台山水域) 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在古代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往过程中,沉船事故时而有之。
“南海Ⅰ号”沉船点(台山水域)是以“南海Ⅰ号”沉船点为中心、半径500米的圆形区域,监控水域是大帆石、南鹏岛、茫洲岛以及上川岛的乌猪洲的闭合连线范围内。
1987年,广东省文物部门正式宣布,在台山川岛海域发现了一艘古沉船,沉船遗址被命名为“广东南海宋元沉船遗址”。这艘古沉船不仅搭载了中国古代的外贸货物,还承载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文/图记者/黎禹君通讯员/陈嘉敏
揭示神秘的宋代远洋生活图景
1987年8月,广州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台山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船上保存完好文物量巨大,遂命名为“南海1号”。
当时,“南海Ⅰ号”沉船沉没于水深25米、能见度为零、基底为淤泥的海床下。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指挥部,对“南海Ⅰ号”采取了整体打捞、异地发掘的整体保护方案,2007年12月“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整体打捞古沉船的方式获得圆满成功。
专家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东南亚地区或中亚、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途中不幸遭遇风浪,或是搁浅,进而沉没海底。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
经打捞后,出土、出水器物包括大宗精美瓷器、体量巨大的铁器、美轮美奂的金器,此外还有漆木器、铅锡器、玻璃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多种类型文物。
其中,既有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有旅客所携带的物品。2018年,“南海I号”的发掘以提取船内文物为主,据初步统计,该年度出土文物数量约106000件,出水文物的数量、精美程度、丰富程度大大超乎预期,揭示出一幅神秘的宋代远洋生活图景。
为海丝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物实地证明
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如今,“南海Ⅰ号”古沉船被安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考古发掘与展示,“南海Ⅰ号”沉船点则以整体打捞时遗留的下沉井作为标识。
据悉,“南海Ⅰ号”古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南宋远洋贸易商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市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说:“沉船点的标识对今后的考古研究,如沉船行驶方向,沉没状况等的研究具有很高的辅助价值。”此外,2016年在“南海Ⅰ号”水下文物保护区台山海域内,还发现确定乌猪洲一号沉船遗址和泥湾水下遗存,并采集出水了部分铁炮和陶瓷器等文物标本,都属于清代时期遗存。
“川岛海域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些水下文化遗产与相关古文献、古舆图相互印证,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映唐宋至明清时期广东段航线结构以及古代海上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空间范围,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非常难得和富有价值的实物和实地证明。”该负责人说。
江门海域隐藏众多水下文物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和打捞记录,台山海域里的水下文物包括1772年因台风袭击而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沉船,“南海Ⅰ号”宋代沉船。1986年湛江渔民在该海域打捞出三门铜炮,其中一门为1642年所铸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铜炮,由其徽章可判定属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
此外,还有分别于2007年及2012年在台山那琴海域打捞上来的3件古沉船木船锚,它们被发现的地点距离“南海Ⅰ号”沉船点仅5海里。这些水下文物是研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料。专家相信,在江门海域再度发现类似“南海Ⅰ号”规模的古代沉船不是不可能,这片海域已经成为蕴藏“海丝遗产”的水下宝藏。
自2015年起,中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船每年都到江门台山市川岛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市文广旅体局有关研究人员认为,水下考古未来将成为江门考古的重点,而水下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将逐步凸显。
“南海Ⅰ号”所在台山水域的核心保护区和监控水域的定位,对江门地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的申遗工作顺利推进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南海Ⅰ号”所在台山水域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今年,广东省决定推荐“南海Ⅰ号”水下文物保护区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文博展馆巡礼龙华文产 “1+10+15”展场展示“文心龙韵·博荟华章”
孙波何丽平5月16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大幕。会展中心一号馆的龙华展区,靓丽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