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护理路上绽芳华 新会10位“白衣天使”群像

江门日报 2019-05-09 07:57

阮耐笑 林艳珍 肖广金 梁凤婵 赵桂霞(中) 赖雪红 王玉华 秦小燕 符淑兰 苏玉梅

她们一辈子只干一行,甚至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仍然对这个职业倾注着最大的热情。她们就是护龄在30年以上的资深护士。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近新会10名超30年护龄的护士,倾听她们30年的酸甜苦辣。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新会区注册护士总数3029人,较2015年增长56.86%,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为4.01人,全区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1:1.5;基层护理力量不断加强,在镇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达700多人。新会区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占70%,其中主任护师21人、副主任护师91人。新会区护理学会大力探索专科护士培训,培养了一批具备专科护士资质的高端人才,其中,血透、急诊、骨科、造口伤口、手术、ICU、老年、静疗、中医、精神、助产及肿瘤专科等领域总计有近百名专科护士。为进一步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激发新会区广大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新会区将召开“5·12”国际护士节纪念大会,对2018年新会区优秀护理管理者、杰出护士和优秀护士进行表彰。

新会区人民医院主任护师赖雪红

专业让护理更有温度

每天早上提前到医院,详细了解病人前一晚的情况和护士的工作,是新会区人民医院大科护士长赖雪红多年来的工作习惯。

赖雪红,1988年毕业后进入新会区人民医院工作。回看31年的工作经历,她得出一个结论:做一名好护士不容易。

赖雪红在新会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了24年,依靠个人努力及团队力量,完成《产科护理工作手册》《产科疾病护理告知流程》等工作指引的编写,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效率和质量;在医院建立了助产专科9项护理质量指标,设计应用产后出血预测护理评估表,有效降低了产后出血等情况;推广无创分娩,有效提升了医院助产专业的技术含量。

赖雪红认为,护理是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立足临床需要,扎实开展护理科研工作,才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从业期间,她主持、参与了“助产士(产科护士)核心能力建设的临床实践研究”“妊娠期糖尿病个体化运动疗法的效果评价”等多个科研项目,并在《护理实践与研究》《护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通过科研实践提升了个人能力,推动了专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护士长,赖雪红还致力专科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积极参与新会区护理学会的护士培训和基层医院护士长、护士的培训授课;另一方面,每季度组织医院产科医护人员进行产后大出血、肩难产、宫外孕出血性休克等抢救模拟训练,有效提高医护团队的应急抢救能力。她曾配合医生成功救治RH(-)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产妇2例、羊水栓塞产妇1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并心跳骤停患者2例。

“叙事护理”是赖雪红近年重点研究的课题。她说,一名合格、优秀的护士,除了要热爱护理工作,还要对病人有温度,在关心病人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关心病人的心理健康。“"叙事护理"提倡护士主动倾听、理解、体验和回应患者的疾苦,并通过见证、共情、相互接纳等方法,达到解除、抚慰患者疾苦的目的。”赖雪红解释道。

赖雪红曾接触过一位40多岁的病人。该病人曾在其他医院住院时,于手术当天逃跑出院,后又进入新会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但仍因害怕疼痛拒绝手术。“我主动了解病人的背景情况,分析她的问题,然后通过积极沟通获取她的信任,并帮助她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她顺利接受了手术。”赖雪红说。

赖雪红热爱护士这份工作,希望成为患者的贴近者和陪伴者,“我会不断丰富临床心理护理的内涵和形式,做一名专业而有温度的护士”。

新会区中医院主管护师林艳珍

热爱护理事业,三十年如一日

今年,是新会区中医院门诊科护士长林艳珍从事护士这一职业的第31个年头。林艳珍是一个开朗爱笑的人,她总是以爽朗的笑声感染旁人,同事们都说她就像团队里的小太阳,总是发光发热,热爱着她的事业。

门诊科可以说是医院最前沿的窗口服务部门。日常,门诊科总是忙碌的,每天都要面对患者不同的诉求和焦急的情绪,孩子们的哭声、患者的追问声和各种咨询声,常常成为科室的背景音。每天,作为科室护士长的林艳珍都坚守岗位,像小旋风一样在科室里来回奔走,微笑面对每一位患者,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有一天,新会区中医院门诊科接诊了一名被汽车碰伤的小男孩,在换药室内,护士正在为小男孩做紧急伤口处理,而孩子的妈妈出于关心,忽视了护士的规劝,一直在孩子身边紧张地走动,甚至影响到护士的治疗工作。看到这样的情况,林艳珍立马上前,以治疗需要为由把这位焦虑的母亲带离换药室。她温柔且耐心地与这位母亲攀谈,面对患者家属的追问,她细心解答,软言安慰,终于打消了孩子母亲的焦躁和顾虑,也使得受伤的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林艳珍坦言,在门诊科工作多年,她深刻体会到“高情商”对于医护人员的重要性。“作为医护人员,我们确实要体谅和包容患者以及家属的焦虑情绪。要细心观察,通过引导、疏导、沟通等方式,尽量化解不满情绪,避免纠纷,这也有助于医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林艳珍表示。

31年的从业生涯里,林艳珍经历了外科、骨科、内科和门诊科等科室。她从普通护士开始,脚踏实地,一路奋斗、一路积累,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成为科室护士长,同时也担任医院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小组组长。

静脉治疗护理,可以说是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严格考验。林艳珍是全市最先一批关注并学习静脉治疗护理专科的医护人员之一。医生诊断开药后,患者能否及时用药,就看护士是否掌握了扎实的穿刺技术,目前,留置针技术以及PICC置管技术更能有效帮助患者减轻治疗的痛苦、减少治疗成本。林艳珍带领医院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小组在实践中不断研习,增强护理团队技术力量。2016年,这个专科小组在门诊组织开设静脉治疗护理专科诊室,安装专科成员坐诊,创新护理理念,成为新会区中医院的特色护理服务,广受患者好评。

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副主任护师肖广金

对于这份工作,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31年前,肖广金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护理管理者,是大家口中亲切的“肖护长”,也是当之无愧的“老前辈”。

这么多年来,肖广金在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内经历了产科、妇科、计生门诊等多个科室,由于工作关系,她更是走遍了新会的每一个镇街和每一家卫生院,经历了无数场急危重症的抢救。回望从医路,肖广金笑过也哭过,有“小确幸”,也有小遗憾。唯独有一点,也是让她最自豪的一点,就是她可以很坚定地说:“31年了,对于护士这份职业,我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肖广金曾在产科工作了25年,是新会区妇幼保健院第一批参与一对一陪伴分娩的助产士。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里代表着新生的喜悦。也正因为这样,产科的压力是巨大的,不容许出现半点差错。面对压力,肖广金更显担当,她醉心于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做了管理者之后,为了提高团队人员的专业技能,她每天坚持提前半小时到位,重点检查病人的观察、处理落实情况,她还经常组织科室人员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为了保障区域内的产妇安全,肖广金经常受邀下乡指导基层工作,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和家庭。

后来,肖广金先后到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妇女健康中心、计生门诊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对于工作角色转换带来的挑战,她也积极面对。目前,肖广金是新会区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护士长。她严格按照二甲专科医院的标准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改进配置、规范流程,在院内组织开展多项治疗及护理项目,有效提升计生部门的业务量。

在产科的时候,肖广金经常下乡出诊,到了妇女健康中心、计生部门后,她更是走遍了新会区的每个乡镇。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妇女能自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她甚至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上门宣传。其实,肖广金有晕车症,还患有颈椎病,但她以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患者的担当,克服了身体的不适,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她表示,都说护士是“白衣天使”,其实用“白衣战士”形容护士更贴切,她还要继续在一线战斗,更加用心、用情地守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主管护师王玉华

病人的肯定是她的骄傲

“王阿姨,你尝试做下这个康复动作。”“张叔叔,上午吃了什么?”……每天上午,跟随医生查完房后,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王玉华会再次查房,仔细了解每位病人的情况,检查护士工作。她说:“护理对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一点都不能马虎,通过查房,我可以督促护士将护理工作做实做细。”

王玉华从事护理工作已有31年,于1994年入职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先后在该院手术室、急诊室、骨伤科担任护士。

“护士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掌握各类专业医学、护理知识。俗话说"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就是这个道理。”王玉华说,以手术室护士为例,上手术台前,护士和医生一样,要提前熟悉手术的每一个步骤。

1994年至2011年,王玉华在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担任手术室护士。她说,每次上手术台前,她都提前了解手术的每个细节,甚至熟悉主刀医生的每个习惯。“做手术是个争分夺秒的过程,医生做手术时不会特意提醒你需要给什么工具。只有提前了解每个细节甚至每个医生的习惯,你才能在他伸手时为他提供最准确、最合适的工具。”王玉华说。

王玉华表示,一名好护士,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和熟练的技巧外,还要有一双能站得久的腿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从事护理工作30余年,王玉华患上了静脉曲张、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多种职业病。她说:“担任手术室护士时,有时候一天要跟进6到7台手术,或者一些比较大型的手术,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但看到病人恢复健康,我就觉得值得。”

“能说会道,强调的是沟通的技巧。”王玉华说,护士要做好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病人家属的配合,这很考验护士的沟通技巧。比如对骨科的护士来说,手术后帮助病人快速进行康复训练至关重要,但很多病人因为疼痛不愿意配合,“沟通很重要,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我一般会让护士在手术前就跟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培训,详细解释术后的训练内容,这样术后要求病人训练时,病人就不会觉得你故意为难他”。

从业多年,王玉华多次获评优秀护士,但最让她感到骄傲的,仍是病人的肯定。

“很多病人出院后还会来探望我。”王玉华说,病人的肯定是她最大的骄傲,是她从事护理工作最大的动力。

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主任护师赵桂霞

为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感到自豪

“精神科是一个特殊的专科,不仅要为病人打针、配药、观察病情,还要负责病人的心理护理、喂饭、洗漱、大小便、穿衣袜等,最重要的,要陪伴病人并努力保证他们的安全。”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赵桂霞,于1988年分配至黑龙江省神经精神病防治院,1996年调入广东省粤北第三人民医院,2002年调入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工作至今。她先后在3家精神专科医院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医院管理工作。

“早些年,精神专科医院常常会遭受社会的偏见,人们常常会"谈精神病色变"。但30多年来,我一直以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而自豪。”赵桂霞由衷地表示。

2002年刚到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时,赵桂霞作为医院的护士长,全面负责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那时的医院,在护理技术和护理人才培养上基础较为薄弱,护士们缺少学习热情,全院只有20多名护士。”赵桂霞说,为改变这一现状,她重视护理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梯队建设,第一时间从“三基三严”培训抓起,并且亲自授课。该院护理队伍随着医院的发展逐渐壮大,不断成长。

“现在,我院已有140多名护士,且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70%多,一支学习型团队已经形成。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赵桂霞说,近几年,医院的病人数量及工作量逐年增长,但未发生护理事故及纠纷事件,服务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精神专科医院比较特殊,往往晚上是危险事件高发时段,这要求我们的护士落实好晚上的巡视病房工作。”赵桂霞说。为此,2012年,她将电子巡更系统应用到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实现了护理巡视查房模式的重大改革,此项技术开创了先河,使医院的护理安全管理走在全省精神专科医院前列,让医院的午、夜班突发事件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多家省内外精神专科医院来学习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的安全管理模式。

多年来,赵桂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也获得了各级领导及群众的认可。她于2003年被评为新会区卫生系统抗非典优秀护士,连续多年在医院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2005年被评为江门市优秀护士,多年被评为区、局、院级优秀党员,2011年被评为“江门名护”。

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秦小燕

把青春和热血托付给护理工作

淡淡的口红,甜甜的笑容、热情的问候……第一次见到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秦小燕,很难让人把她和“31年护龄”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无论是精气神,还是工作状态,她看起来都是愉悦的。

今年53岁的秦小燕还有2年就要退休了。她曾在罗坑中心卫生院工作11年,后进入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经历过手术室、综合科病房、门诊、药房等各个科室。面对把青春和热血都托付的护理工作,秦小燕始终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每天,我都涂点淡淡的口红上班,给自己一份好心情,也希望让病人看到我时可以开心些。”

甜甜的笑容,是秦小燕的标志性表情之一。在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二门诊部,秦小燕负责的是护理工作。门诊部每天接待的病人大约有200多人,落实“三查七对”、执行医嘱,面对病人时,秦小燕都是一幅笑容可掬的样子。一位家住医院附近、80多岁的老婆婆经常来门诊部看病,秦小燕亲切的笑脸拉近了她和老婆婆的距离。老婆婆每次过来,都带着儿女送来的东西,要塞给秦小燕。秦小燕同样以笑容婉拒,让老婆婆无可奈何。每天与秦小燕相处的同事,都很惊讶于她的“快乐”可以如此持久,很多人甚至会好奇地问:“你没有更年期的吗?”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小燕对女儿是有亏欠的。2000年的一天,下午下班后,秦小燕正准备去接女儿放学,医院突然来电,有个紧急手术。当时,她的丈夫在乡下工作赶不回来,秦小燕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找不到人接孩子。病情紧急,秦小燕选择飞奔到医院,等手术下台后,再赶紧冲去学校接女儿。当时已是晚上7点多,女儿已不在学校。她沿着回家的路找,在新会邮政局附近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上看到了女儿: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中,女儿忐忑不安地过马路,每往前一步,都会被疾驰而来的车吓得后退两步,小小的身影在夜色中战战兢兢。看到这一幕,秦小燕的泪水夺眶而出……“干我们这一行,总是亏欠家人太多,但是,我仍然喜爱这份工作。”秦小燕感慨地说,看到病人一点点康复,她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江门新会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主管护师阮耐笑

坚守一线为患者带去“光明”

一身清爽干练的打扮、温暖的笑容、干练的谈吐,这是阮耐笑给人的第一印象。阮耐笑1987年从江门市地区卫生学校(现更名为江门市中医药专科学校)毕业以来,在护理行业一干就是32年。2001年,阮耐笑成为江门新会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眼科护士长,现任新会区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和广东省护理学会造口伤口专业委员会委员、专科护士。阮耐笑长期参与慈善公益专项活动,参与了近20000名患者的眼科护理及手术护理服务,为患者带来“光明”。

从业这么多年,阮耐笑印象最深刻且最自豪的经历,莫过于2018年9月参加的国际眼科复明公益手术活动。该活动由爱尔眼科集团广东省区副总院长、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总CEO钟景贤博士,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院长赵春阳主任医师和阮耐笑组成,是参加活动的6个手术小组中唯一一支来自中国大陆的医疗手术组。3人带着“江门力量”,肩负着为患者复明的责任,参加了为期10天的“柬埔寨光明之行”手术医疗队工作。

这次活动中,阮耐笑以医疗队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分队活动联络人、手术护士的身份,每天在手术室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

“当地比较贫穷,工作环境落后,医疗水平一般。柬埔寨的白内障治疗费用高,而患者的经济支付能力弱,所以这个国家的白内障患者的复明率很低。”阮耐笑介绍说。

她与队友克服种种困难,以灵活的应对方式、娴熟的眼科手术技术、与国际同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与手术医师熟练配合,每天高效、高质完成手术任务。

该项目活动共为柬埔寨人民筛查逾3500人,完成白内障手术442台,更令人骄傲的是,“光明之行”活动期间,爱尔新希望医疗组以最高效率、最好效果完成手术108台,在6个国际手术团队中独占鳌头,赢得柬埔寨政府和人民、主办资助方、国际眼科医疗同行的赞誉。

“30多年来,我一直在平凡的护理一线工作。我想让患者多些光明,希望他们能够看见这个美好的世界。”阮耐笑说。

罗坑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护师符淑兰

不忘初心,推进乡村家庭医生服务

头发干练地扎在脑后,目光炯炯有神,笑声爽朗,符淑兰一看就是一位性格开朗的人。符淑兰是新会区罗坑镇中心卫生院的护理部主任,也是罗坑镇的一名人大代表。从事护理工作的32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惊天动地、先进的感动事迹,最近两年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中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不过,她仍然不忘初心,一直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为使命,成为一名出色的白衣天使。

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广东省首先提出“滚雪球式”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核心能力。符淑兰被新会区卫计局推选为二级学员,经过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广东省家庭医生培训所有课程的学习。“培训过程中,我基本上是白天培训,晚上赶回医院值班,虽然比较艰苦,但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符淑兰说。

完成学习课程后,符淑兰负责新会区三级学员的教学,对新会区12个乡镇卫生院及第二人民医院选送的三级学员进行培训。

2016年底,符淑兰当选罗坑镇人大代表。在罗坑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建议》,很快得到罗坑镇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安排罗坑镇南联村作为试点。此后,罗坑镇中心卫生院以符淑兰为领队,组织了一个家庭医生团队,负责南联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因为村民白天要干活,他们只好利用晚上下班的时间开展具体的签约、建档、体检等工作。

“现在想想还挺后怕的。”符淑兰说,晚上的南联村,漆黑一片,家家有狗吠叫,小道杂草丛生。而且,村民并不了解家庭医生的作用,也缺乏对慢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认识,认为没有症状就代表没事,对签约服务、健康指导有抗拒情绪。有些村民血压高得离谱,但是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符淑兰和队友们顶住压力,只要有灯亮的家庭,他们一户也不放过,逐一敲门入户,耐心向村民讲解维护健康、做好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及慢病管理不好的危害性,告诉他们预防慢病的可行性和可控性。通过引导,村民渐渐接受,配合签约,特别是筛查出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村民,陆续到最近的诊所接受慢病管理。

经过如今,南联村共签约家庭125户,签约人口400多人,新筛选高血压村民约40多人、重点人群113人(老年68人、高血压40人、糖尿病5人),“老、高、糖”村民的规范管理率达95%。

新会区皮肤医院护师梁凤婵

享受“美丽事业”带来的快乐

动作轻柔,声音温和,笑意盈脸……在与病人交流时,新会区皮肤医院医疗美容科主任梁凤婵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和很多护士不同,梁凤婵从事的是一份“美丽事业”。对于这份护理工作,她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接受它的全部,不仅仅是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也要接收病人的指责。

刚入职的前几年,有一次,梁凤婵正在给一位病人做治疗,突然,一位年轻的男士走到她身边,很大声地和她说话。当时,梁凤婵正专心给病人处理伤口,便告诉那位男士,先坐在一旁等一下。突然,这位男士举起手向她甩过来,差点打到了她。梁凤婵吓得不知所措,急得哭了出来。回忆起这事,梁凤婵仍觉得自己有责任:“我可能没有注意到对方的情绪,沟通不够好,如果我能够灵活点处理问题,就不会让对方产生误会了。”

新会区皮肤医院医疗美容科的求诊者遍及五邑地区、中山、珠海及港澳地区,每年就诊人次超过6万,是医院的亮点科室和品牌科室。除了核心业务——痤疮治疗外,该科室还不断开展果酸换肤治疗、强脉冲光、光动力治疗等前沿的新医学诊疗技术,治疗好普通美容院所不能解决的皮肤疾患,解决更多患者的烦恼。

2014年,梁凤婵接诊了一位18岁的男生,他长了一脸的囊肿型暗疮,每颗暗疮都是乳白色的脓包,全脸几乎没有一块好皮肤。到医院后,男生几乎不敢抬头让护士看看自己的脸。梁凤婵首先给男生做了引流小手术,每周引流7、8个痤疮囊肿,大概做了10余次后,男孩脸上的囊肿逐渐消除。待皮肤状态稳定后,梁凤婵又用激光,对男孩脸上的疤痕皮肤进行治疗,最终康复率达80%。当看到男生重塑了信心,露出开心的笑脸,梁凤婵也觉得成就感满满。

作为新会区皮肤医院医疗美容科的学科带头人,梁凤婵见证了科室由1986年成立的最初3人,扩展到19人的发展过程。在梁凤婵的带领下,新会区皮肤医院医疗美容科将医学光学与皮肤专科临床有机结合起来,于2017年获得了广东省“巾帼文明岗”。

“我坚守护理岗位已有30年,见证了一个个患者带着自卑与沮丧的心情来到这里,又满怀自信、容光焕发地离开。我能感受到他们心里说不出的感激和快乐,我为自己选择这个职业感到自豪。”梁凤婵高兴地说。

双水镇中心卫生院护士苏玉梅

病人总让她收获感动

身材精瘦,反应灵敏,做事麻利……从17岁参加工作至今,苏玉梅一直在双水镇中心卫生院工作,扎根基层已有30年。

苏玉梅的具体工作地点为双水镇中心卫生院小冈分院。作为小冈人,苏玉梅就在家门口上班,平时见到的几乎都是熟人。因为家住附近,加上记性好,一般来医院两次的病人,苏玉梅都能喊出他们的名字。对比很多护士,苏玉梅偏向于向难度挑战,比如打针。因为老人和小孩的血管细小、不够清,但她从不怯惧。

记得10年前,一次下班后,苏玉梅在停车场见到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一个看上去只有一岁多的小孩,从职业的角度,苏玉梅已经察觉到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孩子已高烧持续多天,但由于小孩血管太细又有点脱水,当班护士试了两次,也无法穿刺成功。在家属渴望的眼神中,苏玉梅拿起针,“一针见血”地扎进去,谁知刚滴液不够10分钟,孩子的针口便肿了起来,苏玉梅重新穿刺,还是不成功。这个时候,苏玉梅愧疚地对家属说:“真的不好意思,我们的护理技术不够好,不如你们到大医院去试试看吧。”

这时,孩子的爸爸说,他们已经去过大医院了,那里的医生也没有成功。看着家长那种渴望而又无助的表情和孩子被病痛折磨的痛苦神情,苏玉梅鼓起勇气对自己说:“一定要成功,不可以再失败。”她又试了一次,终于成功了。看着药液顺畅地滴入孩子的血管,苏玉梅高兴极了。

当她洗完手换好衣服准备离开时,患儿的爸爸走过来对苏玉梅说:“谢谢你!”苏玉梅一听,感到一股心酸。“其实,我受之有愧。本来就是因为自己的技术问题令孩子增加了痛楚,我应该对他们说声对不起,但他们不但没有怪责我,反而还感激我。”苏玉梅回忆说,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在基层工作,她经常能看到很多淳朴又善良的病人,他们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理解,让她觉得暖心。

在基层工作多年,苏玉梅也曾有过沮丧和灰心的时候,是一个个感动的瞬间,让苏玉梅坚持到现在:当为病人穿刺成功时,她有很大的成就感;当帮病人疏通被粘痰阻塞的呼吸道时,她的心里是舒畅的;当发烧的病人因为她的照顾体温终于退下来时,她是开心的;当看到一张张陌生无助的面孔,由入院时候的痛不欲生和彷徨,到出院时的神采飞扬,她感到无比欣慰。

“现在,走在大街上,经常有我照顾过的病人跟我打招呼,这让我有很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苏玉梅说。

本版文/图冯瑶君张奕维林润开钟珍玲统筹/冯瑶君

新闻推荐

雨水明日停歇 今日仍会光临

近期天气不稳定,强对流天气频发。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张奕维)近日新会区天气以阴天有雨为主,天气清凉。预计5月9日,新会区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