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情释放中发现诗意的微妙与永恒
新诗集封面。
范明。
继出版第一本诗集《听雨集》后,《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是龙华区文联副主席、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羊台山》杂志主编范明出的第二本诗集,这本诗集除了对她多年诗歌创作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外,也是其在诗歌创作中逐渐成长、感悟的一个写照。4月底,范明携新书参加第六期“深读诗会”,在《特区文学》杂志社与文友们一起畅谈诗歌,感受诗歌之美。在对话中,范明告诉记者,写诗是心情的一种释放。
◆记者:您从何时开始写诗?诗歌大多呈现哪一种创作风格呢?
范明:未接触诗歌之前,我惯以散文见长。可能是长年编杂志的缘故,我经常接触诗歌,对诗歌很敬畏。写诗要有激情,可惜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并不具有这一特性。开始写诗,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让我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强烈的情感急欲喷发。诗歌的精炼,情绪表达更饱满,比散文更有力量,就这样我开始尝试写诗,慢慢地打开了诗歌世界的一扇门。
因为多年的散文功底,我写的诗起初也具有散文化,文字简约、明朗、朴素,这并非是我诗歌独有的特色,而是我一贯的写作风格。开始接触诗歌后,常常一两天我就能创作出一首作品。最初不太清楚自己写的算不算诗,只是单纯地想表达内心的感受,但越写越喜欢,越写越沉迷,犹如“着了魔”一般,有大量的写作灵感,反复琢磨写诗的意象与提炼文字。
◆记者:从2008年开始接触诗歌,到如今出版的第二本诗集,谈谈您在多年诗歌创作方面的心得和感悟。
范明:刚接触诗歌,确实很狂热和痴迷,2008年我开始写诗,2009年我便出了第一本诗集《听雨集》,诗集收录了百余首小诗。但那时候的诗,还是能看出我的羞涩和腼腆。诗集出来后,我写诗的速度慢了下来,过了最初的新奇和狂热时期,我逐渐进入了写诗的状态,开始思考诗歌该如何写的问题。
我认为诗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讲究,一首诗读起来让人心动、耐人寻味,表现在语言、韵味、节奏、画面感、思想等方面。这让我越发觉写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越有难度,也越有趣,这也促使了我收起狂热之心,慢慢沉淀在诗歌创作当中,让自己重新面对诗歌,接触诗歌本身。
这两本诗集,第一本偏向于风花雪月、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我生命的思考,更多是表达自己的快意情感;第二本虽然诗歌文体风格相似,但作品逐渐成熟,慢慢向“我手写我心”的状态靠拢。
◆记者:写诗对您意味着什么?《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呈现的是您哪一种写作状态?
范明:我认为,写诗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或许也是对诸多俗事的一种规避。许多人写出来的诗歌很美,看的人也觉得当时写作者肯定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写下这些优美的句子,但也许并不是这样。有时候写诗就是心情的释放,比如当苦闷时,想找一个表达的出口,这时候写诗就成了我最好的选择。在这种状态下,我会想象去找寻美好的事物作为参照物进行创作。
诗歌是很个性化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比较“挑剔”,且“诗无达诂”,也没有什么好坏的评判。诗里面蕴含着诗人许多秘密,这些秘密一旦说出来,就会失去原味,有些诗内在的东西是无法阐释的,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诗的魅力所在。
《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收录了我2010年以来创作的118首作品,里面有大量体现美好向善的元素,如阳光、月亮、植物、春华、秋实、雨水、空气等,从日常生活入手,把触角扎入了深圳这座海滨城市之中。可以说,日常生活与对大自然的热爱成了我这些年来流淌不息的创作源泉。而诗歌本身也呈现出我喜欢自然朴素,倾心于简单生活、浅淡雅致的初心。
◆记者:文学与艺术创作,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灵感。您是怎么看待创作的灵感?
范明:文学写作要甘于冷清与寂寞,得沉静下来,观察、思考、感悟并审视内心。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诗歌之中的微妙秘密,这种发现之旅也会让我脑海中不时蹦出一些句子和语言,也就是所谓的灵感,更是一首诗产生的缘由。灵感的出现,可能会是在一个清晨、黄昏,又或者是夜深人静时。我能感应到它对我的召唤。在那个时刻写诗,才能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不过随着对诗歌探索研究得越深,我渐渐不轻易下笔了。写诗是灵感瞬间的爆发,有时候灵感出现了,我会及时抓住,记录下来,但我会放一放,对语言和表达的意境反复琢磨和推敲,慎重对待将要创作的每一首诗,为其注入更多的思考以及内涵。
我始终觉得,写诗这件事,不是为诗人写的,而是为读者以及自我而写。对于诗歌,我永远是个初学者,发现诗意的微妙与永恒,就是我诗歌创作的最高目标。在这条创作道路上,我不会有“写完”的感觉,而是始终坚持“下一个作品会更好”。
◆记者:在《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诗集中,分享一下您最喜欢的诗歌,说说里面的创作元素。
范明:有的,比如第一辑第一篇《很早的早晨》,《沉思》《礼物》《不问春光》以及收录在第二辑首篇的《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等。《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原是我创作的一首诗的名字,表达出了我对诗歌这座精神花园的热爱与追求:浅蓝是我喜欢的色调,呈现的是一种淡然平和的态度,这也是我创作诗歌的中心元素。
在这本诗集中,也有大量以海作为元素的诗,如《七月的海》《海边凝望》《在海边看日出》等,大海是宽阔的,同时也是蓝色的,符合我自身的气质,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大海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写作题材,未来也会成为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新闻推荐
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走进台山 践行新思想 传扬新风尚
江门日报讯(记者/唐达)“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昨日上午,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