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常人家“飞”进世界园艺会 新会葵艺精品代表江门参展,转型特色工艺品有望破解传承难题
葵艺教师余惠云介绍“粤韵葵风”的创作心得。杨兴乐摄
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后,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再次来到中国——4月28日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在北京延庆园博园举行。4月29日起,在南粤园的月照仙馆,参观者都能见到一幅来自新会的作品——由新会区绿委办报送的新会葵艺作品“粤韵葵风”,作为江门地区唯一的展品参展。
这幅由新会葵艺教师余惠云及其团队历时5个多月完成的作品,以高超的技艺展现了新会葵艺文化。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新会葵艺,正在传统和创新中散发出别样魅力。
●杨兴乐肖浩
集齐广东五大特色元素创作
“新会葵艺不单是一把葵扇,更蕴含着千年地方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会葵艺作品“粤韵葵风”送往北京前,葵艺教师余惠云作为主创者,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得知北京世园会展讯后,我们以广东特色为元素,以葵为主要材料,创作了"粤韵葵风"主题作品,希望通过本次面向世界的展示会,使千年风韵以新的形象展现给世人。”余惠云说,作品于2018年12月开始构思、创作,历时5个月完成。
据悉,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博览会。本次参展的新会葵艺作品“粤韵葵风”由葵艺教师余惠云及其团队创作完成,作品由五把主题分别为“小鸟天堂”“五羊雕像”“粤剧花旦”“醒狮”“开平碉楼”的葵扇以及由葵艺编制而成的花朵组合而成。
“我们的作品以广东五大粤韵为主题,用葵叶加工成木棉、百合、芙蓉等花作为背景,从材质、形式等展示园林园艺特色。”余惠云如是阐释。笔者从北京前方发来的布展情况图见到,这幅作品就挂在南粤园里月照仙馆的青砖墙上,静候来者观赏,向世界宣传新会特色葵艺文化。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葵艺教师余惠云是一名90后,是新会高级技工学校首届葵艺专业毕业生。2月下旬,她以手工艺人身份登上央视舞台推介葵艺。
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一期《我有传家宝》节目中,余惠云带着新会葵艺品登台亮相,向主持人及全国观众介绍了火画扇、绣花扇的由来和制作方法,以及相关新会葵艺文化。在央视节目录制现场,观众们近距离观赏到精美且特具特色的新会葵扇,连声赞叹,报以热烈的掌声。
目前,余惠云就职于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和新会葵博园。平时除了刻苦钻研火烙葵扇等传统技艺,将自己所学到的新会葵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外,她还致力于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推广新会葵艺文化,让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发展。
葵博园里藏着辉煌历史
走进圭峰山脚下占地130亩的新会葵博园,你会被这里的葵树林迷住: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棕榈科植物——蒲葵、华盛顿老人葵、苏铁、大叶棕竹、细叶棕竹、美丽针葵、国王椰子等,共同组成了这个葵文化的主题公园。
棕榈科品种繁多,但要制作葵艺只有新会蒲葵可以做到。“新会蒲葵叶润平滑、厚薄均匀、蒂正骨直、叶子韧性高,有光泽而且自身形状就已经很像扇子了,所以它制作成葵扇经久不枯。”葵博园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晋代起新会就有葵制品行业及葵类制品贸易,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会葵艺水平达到顶峰,声名远播。这一时期,新会葵艺产品出口港澳、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至1979年,整个新会葵类工业总产值2362万元,不算在家加工在内,从业人员就已多达4367人。新会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传统的葵艺创作中不断开拓创新,丰富葵艺的品种。
葵博园里,显眼位置放着镇馆之宝——玻璃火画扇。它与江苏檀香扇、四川竹丝扇、浙江凌绢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由于在阳光照射下像玻璃一样又薄又透,所以被称之为玻璃火画扇。”据介绍,玻璃火画扇是以葵笔(刚长出来葵叶)制作而成,葵艺师傅用水草将它捆绑起来避免接触阳光,等葵笔生长到一定的高度再采摘下来,经过20多个工序制作而成。
除此之外,竹箨贴画扇也闻名中外。“竹箨贴画扇上的画是贴上去的,师傅采用竹笋表皮做原料,通过浸泡提取表面的纤维,染上颜色后利用刻刀和剪纸技术将所需要的图案一点点地剪下来并小心地贴在编织扇上,看似简单的工艺十个师傅却足足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制作成竹箨贴画扇。”据介绍,竹箨贴画扇产生于1913年,曾于1915年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产业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各类奖项和荣誉也向新会葵艺袭来。公开资料显示,自1952年新会的三脊火画葵扇被列入国家特种工艺品以来,新会葵业经营及葵艺品先后荣获国务院、水利部、轻工部、广东省和新会县无数个百花奖、优质产品奖、名牌产品奖、信得过产品奖、旅游纪念品奖,并多次参与全国特艺展。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更新,电风扇、冷气机代替了葵扇,塑料制品代替了葵艺产品。但是葵艺品现在逐步向工艺品转型,并因其技艺精湛,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必需品升级特色工艺品
时间回推到上世纪80年代。6月一到,便是新会家家户户忙着做葵扇的日子。
“新会葵艺最好的时候,整个新会有30多个葵艺厂,家家会做葵扇。当时新会几千人在从事这个产业,年产1亿个扇子,并出口非洲等多个地方。”新会本土文史专家林福杰,曾参与撰写《新会县工业志》,其中的“葵艺工业”章节详细记叙了新会葵艺的发展历史。
曾经,基于葵艺生产的葵扇及各种葵类制品,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艺品、工业品和生活必需品而进入千家万户。时至今日,几近荡然无存。“以前因为实用,很多单位都会作为送礼佳品。但随着电风扇、空调逐渐普及,日用需求大幅缩减,就不可能再去规模化生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代表性传承人廖惠林,就经历了葵艺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过程。
廖惠林是1961年易名为地方国营新会县葵类工艺厂的最后一任厂长。1999年,国营新会葵艺厂倒闭。之后,廖惠林自主创办了新会葵乡传统工艺品发展中心,以期通过工艺品的方式寻求葵艺求存之路。
“目前整个新会全职在从事葵艺的人仅有10来个人,另外葵林减少也是困难之一。”廖惠林说,刚需已被现代技术边缘化,其他的门类也多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走上工艺品这条路。”廖惠林所在的中心将葵艺用到了现代式的女式手拎包中,将葵烙画作为其中的小点缀。
2006年,新会葵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会葵艺代表性传承人,廖惠林经常参加各种展示展演,笔者最近一次见到他,是在4月11日举行的2019恩平市文商旅展暨簕菜第五届美食文化节上,将新会葵艺和茶坑石雕刻技艺、鹿角椅制作技艺等非遗技艺一起展示给市民。
“现代技术把葵艺逼向边缘的同时,也在助推传统技艺的升级。”如今的葵烙画改用电笔,温度可调,可以实现类似国画的效果。展演现场,廖惠林用电笔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来,引得观众惊呼喝彩。
“葵艺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舍不得放弃。”事实上,新会葵艺一直试图通过大专院校的渠道将技艺传承下去。包括廖惠林在内的一些老艺人,在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即席言传身教,向葵艺班的同学传授了烙画和编织手艺。
“葵艺的发展只能保留它的一个流程。”对于如何传承,廖惠林认为,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葵艺文化和传承葵艺,“我有一个责任,把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为了让葵艺发展下去,廖惠林正努力尝试把现代元素融入葵艺中。
新闻推荐
江门构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节点 创新新政即将出台,在10个领域发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4月26日,江门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部署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南方日报记者杨兴乐摄4月26日,江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部署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