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贤学校—江门文化血脉的延续
江门市有一所著名的景贤学校,她是江门市第一中学的初中部。这所初级中学办学以来,成绩斐然,远近驰名,是学风优良口碑甚佳的著名学校。
校名景贤,那么,她景仰的是那位仁人志士?根据其校史记载:她校名的景贤两字,主要是纪念江门名人、明代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陈白沙先生。
事实上,江门历史上有不少以“景贤”命名的书院和学校,以纪念一代大儒陈白沙先生。如今的景贤学校可谓江门260年文化血脉的延续。
江门历史上有三所以“景贤”命名的书院和学校
翻阅历史文献,可以发现以景贤为名的教育机构、学校,在江门曾经风靡一时,在古代是名校,在近现代也是名校,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更有趣的是,那些不同时期在江门建立、以景贤命名或者冠名的书院和学校,其宗旨都是为了纪念一代大儒陈白沙,所以当代景贤学校的建立,可以说是历史上江门地区这些景贤书院、景贤学校的继承和延续。现把江门历史上出现过的景贤书院、景贤学校简介如下:
景贤书院。这是江门首家为纪念、缅怀著名教育家陈白沙而建的社学。何谓社学?古代的社学是指设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它对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所江门最早的景贤书院位于今天江门市蓬江区书院路(即原盐仓街)。景贤书院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这也是江门地区第一家官办学堂。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景贤书院建筑宏伟,有前、中、后三厅,九间教室,另外还有偏室6间。景贤书院招生对象为生童,教材以传统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为主。景贤书院的建立,反映出江门人对陈白沙教育理念的赞同和拥护,也反映出清朝乾隆年间江门地区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景贤书院消失后,后人把其遗址所在地命名为书院路。
景贤高等小学堂。清乾隆年间创建的景贤书院一直延续至晚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后来,景贤书院被新会县地方当局改名为新会东北公立景贤高等小学堂。当时依旧保持着一定规模,有学生70多人,是江门地区少年儿童主要求学机构。由景贤书院向景贤高等小学堂的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开始推行变革和突破,也显示了在世界潮流冲击下古老大清国在教育改革上的探索与尝试。
景贤高等小学校。“景贤高等小学堂”这个校名使用的时间不长,1911年清朝政府垮台,中华民国成立,各地学堂纷纷改成学校,景贤高等小学堂至此也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顺应历史潮流,改称为景贤高等小学校。民国初年的景贤高等小学校采用三三制(即三年初小,三年高小,合计六年)。
由于历史悠久、师资优良,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景贤高等小学校升格为初级中学。于是景贤高等小学校被改为江门市市立初级中学校,这也是江门市第一所初级中学。1936年,江门市市立初级中学校迁出景贤书院原来校舍。至此,这所创办于清朝乾隆年间、有着176年悠久历史的景贤书院、景贤学校在抗战前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复办景贤学校,见证江门人浓厚的尊崇白沙情结
历史上的景贤书院、景贤学校、景贤中学虽然都由于种种原因,几度兴衰,几度改名,乃至面目全非,但是历史的脉络无法砍断,“景贤”这一文化基因已经成为江门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江门人认为:陈白沙先生作为古代岭南地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学问、德行、胸襟对江门人影响深远,江门人一直深深缅怀这位难能可贵的一代名儒。为此新时期的江门人决定重新接续景贤书院的文化脉搏,重新成立一所景贤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景贤学校全名是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源出于江门一中初中部,转轨于1996年7月,为了争创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级中学,江门市政府批准江门一中高、初中分离。初名蓬江学校,2001年改名为景贤学校,2010年12月重新转制为江门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初中,更名为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
根据景贤学校的校史资料阐述,何为景贤?景为“景仰”,贤为“贤人”,既有仰慕前贤,立志好学,又有沿袭景贤书院、景贤学校,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之意。
景贤学校从1996年至今,三易校址,从钓台小学、原江门二中到原江门一中校址。其办学规模从1997年两个小学班(小学部2003年不再招生)9个初中班到现今42个初中班,成为江门五邑地区极具规模且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
在江门市景贤学校内的陈白沙先生的青铜全身塑像,面带微笑、神态安详、正笑意盈盈。从景贤书院再到景贤高等小学堂,到景贤高等小学校,再到如今的景贤学校,一度中断的江门文化脉搏终于得以延续。江门市景贤中学的复办,见证了江门人对先贤的无比敬仰。从景贤书院走到今天,悠悠岁月260年,令人唏嘘感慨。景仰白沙先生之道德文章,培育中国侨都一代新人,景贤学校的复办,堪称百年大计,意义重大。
文/图黄柏军
新闻推荐
消防教员进行灭火演示。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陈倩婷通讯员/曾丹)生命无小事,消防演练不儿戏。消防,是一件与生命财产安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