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河流清理垃圾、杂草、漂浮物 这支战友护河队让三江变美
4月的三江镇,青山披翠,碧波荡漾。“山青了,水绿了,三江变美了。”这是现在很多人对三江的印象。
这个周末的上午,一群绿色的“马甲”扛着扫把、铁铲,拿着垃圾筐,沿着河边,边走边清理垃圾、杂草、漂浮物……他们,是新会三江镇的一支特殊的护河队——战友护河队,有约50名成员。
随着河长制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区有关镇(街、区)纷纷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强有力措施对潭江流域进行铁腕治污。作为新会的母亲河,潭江流经三江镇约5公里长,流经5个村(场),沿线还有几十条支流,河网丰富。为保护好三江的母亲河,按照“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标准,三江镇已形成镇、村两级联动的巡河保洁制度,其中该镇退伍军人成立战友护河队,一个月开展三次河岸巡查与保洁工作,护河成效显著,成为该镇河长制工作的一大亮点。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冯瑶君
从会城开摩托车到三江
每月巡河保洁三次
据悉,这支战友护河队2018年6月成立,每月不定期开展3次河道保洁与河道宣传活动。战友护河队的队员们保留着部队的优良传统,他们纪律严明,反应迅速,统一身穿绿色马甲,手持锄头、铁铲等工具,三五成群,齐齐动手,快速清理河岸边的杂草和垃圾。
队长陈卓洪今年59岁,在会城一所学校做保安,一到巡河的日子,他便风雨无阻开着摩托车来到三江镇,和战友们一起守护潭江的洁净。
“大部分战友都住在三江,一小部分住会城,但我们都是三江人。”陈卓洪说,虽然早已脱下了军装,但战友们都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在三江镇政府的号召下,他们成立了三江镇战友护河队。陈卓洪与本镇数十名退伍战友一起,或分组行动,或集中行动。“当兵时在前线保家卫国,退伍后带着军人本色守护母亲河,战友们都觉得非常有意义。”陈卓洪说。
整个护河队最年长的队员已70多岁,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他们每次的工作时间是一个上午。无论烈日还是阴雨天,他们都沿着银洲湖畔的潭江流域,从古井背坑水闸到三江虎坑河以及圩镇内的新运河,一路巡查、保洁,每次都要走大约10多公里。
点滴行动汇聚力量
带动群众参与护河
三江镇内有市级河流3条(潭江、江门水道、礼乐河)、区级河流3条(虎坑水道、新前水道、新妇河)、镇级河流有31条,全镇河流总长140公里。
不计成本、不图回报,干着捡垃圾、巡查、监督、举报等“碎活儿”,这支战友护河队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持之以恒,倡导更多居民参与到爱河护河的行动中来,形成人人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
三江镇虎坑桥附近有一家沙厂,位置偏僻,常年住几个工人。去年,战友护河队巡河时发现,沙场附近的河滩上到处都是生活垃圾,随风飘散,大煞风景。看到这种情况,队员们首先对工人进行教育,接着向有关部门反映。等到再次巡河时,队员们发现,工人们已自觉把垃圾打包装好。
沿着虎坑河,大约有一千多亩鱼塘,周边养殖户主要养殖四大家鱼和虾等。护河队在第一次巡查时发现,鱼塘边上到处都是包装袋、药瓶、药袋、烂渔网,垃圾堆积如山。队员们二话不说,马上清理,最后清出了整整两货车垃圾。看到护河队忙前忙后清理自己的丢下垃圾,养殖户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也纷纷行动起来。而当护河队再次巡河时发现,鱼塘周边的垃圾大大减少,道路都宽敞了不少。
治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除了战友护河队,三江镇已形成镇、村两级联动的巡河保洁制度。该镇严格落实镇级河长一月一巡、村级河长一周一巡的巡查要求,对重点河道实施一日一巡。同时,引入65名镇级人大代表和15名村级代表,监督各村民间河长;不定期对镇全域的河流、围堤进行巡查,通水,积极引导全民参与河流监督管理,使全镇推行河长制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需求,形成治水合力。
新闻推荐
在社工的指导下,大家在学习加微信好友。江门日报讯(记者/张华炽通讯员/邓淑芬)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愈发普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