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救援现场的“拼命三郎” 为挽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消防员廖孟星6年来出入火灾现场数百次

中山日报 2019-04-13 03:20

消防员廖孟星出入火场数百次。蔡嘉健 摄消防员廖孟星一下子跳过护栏,抱住轻生的女子,身上仅系了条保护绳,桥底下是坚硬的水泥地,一旦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同去救援的谭湘杰每次回忆起这一救援场景时,仍记得心提到嗓子眼的感觉。在他的眼里,班长廖孟星每到救援现场,就成了拼命三郎。廖孟星17岁入伍,成为古镇消防大队古镇中队一名消防员,6年来出入火灾现场数百次,多次参与外海大桥救人,时刻牢记“把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救人时来不及考虑自己

廖孟星今年23岁,超一米八的大高个,皮肤黝黑而结实,坐下来聊天时,腰板依然挺得直直的。“过年回家,同学聚会拍了张照片,大家的评论还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他翻出照片来,中间最高那个是他,也是唯一腰板挺得笔直的一个,6年的历练,确实让他在照片中“脱颖而出”。

如今上网搜索他的名字,仍有他去年救人的报道。古镇与江门交界有座外海大桥,大桥底下水流湍急,人跳下去,凶多吉少。去年的一天,有群众打来电话,说有人要跳桥。中队马上出动了两辆消防车,廖孟星和谭湘杰也在其中,谭湘杰负责拍摄。带了下水救援的装备赶到现场时,才发现信息有误,女子所站围栏离下面不是水面,而是公园的水泥地,水泥地上有石凳、花基,根本铺不了气垫,桥上和桥下距离又很高,人掉下去,肯定死路一条了。谭湘杰回忆说,这时他看到班长廖孟星在腰上绑了条安全绳,就走去跟女子沟通。

当天的场景,廖孟星记得清楚。他一脚跨出了围栏,身子探过去,试图再跟女子沟通:“你喝口水,我们来聊聊天好不好。”。女子却没有看他,只说你们不用理我,随后就开始撕开绷带,露出割腕的伤口来,接着就往下扔挎包、鞋子,把手机也扔下桥去了。看到这一幕,廖孟星知道女子已经要放弃生命了,脑子里想着对策。女子突然反过身来,反手抓住围栏,随后手指逐个松开,眼看就要掉下去了!他来不及细想了,赶紧给战友们使了个眼色,另一只脚本能猛跨出去,整个人悬空站着,紧紧夹住了正要跳下的女子,用身体作为最后的“挡板”。这时,女子却也拼出浑身劲,想要挣脱他继续往底下跳,廖孟星只好死命撑住。“我当时真怕万一我护不住她,就前功尽弃一起掉下去了。”廖孟星说。

正在拍摄的谭湘杰被廖孟星突然的举动吓坏了,他又焦急又担心,仅仅一条安全绳护身,如果廖孟星撑不住掉下去了,下面就是水泥地,凶多吉少。他连手中的摄像机不由自主放了下来都没有察觉到,他心里为亲密的战友捏了一把汗。

女子放弃挣扎轻生后,廖孟星才示意同伴将她救上桥去,已等候一旁的救护车很快将女子接走。筋疲力尽的他听到附近的群众都在拍手叫好,这让他内心充满自豪感。当晚他跨过围栏后,双脚踩住的是一根直径只有十来公分的排水管。“有一些后怕,万一站不住,后果不堪设想。但救人的时候,脑袋里只想着救人,顾不及那么多了。”廖孟星说。

身上新旧伤痕见证成长

在消防队员谭湘杰的眼里,廖孟星在救援现场就是“拼命三郎”。有一次,一座两层楼的屋子着火,二楼还有煤气罐放着,进入火场时温度已经特别高,人进去五六分钟,身上就快被烤干,需要出来淋水再进去,人进去三四次已经受不了,需要休整一下,他看到廖孟星出来冲水后,又一次次进入火场,连轴转。“救援时他一直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状态。平时他作为班长带我们训练时,又具备丰富的救援技能,在我们中队是顶尖的能手,经常毫无保留传授给我们,还代表我们队去参加训练和比赛,得过先进个人等嘉奖。”

现在有着丰富技能和经验的廖孟星,是靠着一点点的努力成长的。他第一次踏入火场时,厂房里浓烟滚滚,浓密得像一堵灰色的墙,一米开外都看不清,辨别不了方向,灯具配件燃烧起来温度很高,戴上呼吸面罩后,只能听到火烧到一些物质后噼啪爆炸声和水枪的哗哗声,他拼命用意志力把害怕压下去,直到跟着班长走,逐渐看到了远处的火光,那是他们要寻找的起火点。这时,他开始专注救火,平时操练的看似重复而枯燥的灭火操,变得用处特别大;所有的紧张感被抛到了脑后,班长带领着大家扑灭了火点,带着他们一起走出了厂房。那一刻起,他懂得了每天看似枯燥的重复训练的意义,也更加专注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二年,他报名参加了副班长培训班。“那时候起,我就想成为像我们班长那样的人。”这些训练帮助他成长,也让他变得更为专业和镇定。“有一次,在火场中,我的面具出了些问题,泡沫渗了进去,我眼睛有些看不见了,我顺着水声摸到了水带,顺着水带走出了火场。”他平静地说道。

救援时身上留下痕迹,见证了他们的成长。粘在皮肤上的碳灰常常要洗几天,而烫伤和割伤更是家常便饭。“你看我手臂这里、这里和腿上这里、这里,”他一下子指出了好几处地方来。深一些的疤痕,要愈合几年。“我小腿肚上这个印痕,原来是一条伤疤,刚开始就跟缝了针一样,又硬又难看,拿祛疤的药反复涂,现在已经好很多了。”作为一名年轻人,他们也是爱美的,但什么是美,从他们自豪地描述越来越黝黑的皮肤和身上伤疤的语气中,答案一目了然。

相比6年前抱着学本领的心态入伍,如今对于廖孟星,这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一份责任,一种自豪。

本报记者 黄凡通讯员 张小红

新闻推荐

省首批乡村游开发资源项目发布江门市11条村45个项目入选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严建广通讯员江轩)有着250多年历史的江门鹤山市鹤城镇田心村客家古村落、建于康熙四十六年的江门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