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加减法”铸造蓬江特色文化品牌

江门日报 2019-04-12 07:14

宋旭民

日前,笔者受邀参加蓬江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座谈会。为此,对蓬江现有的文化资源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思考,提出做好文化“加减法”的思路。

首先是做减法。蓬江区各街(镇)现有的文化资源可谓十分丰富,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周身刀,无张利”。这样的状况很容易使蓬江乃至江门的文化形象流于平庸,不容易突出优势,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为此,必须做减法,把特色不够鲜明、文化价值不大、传播力不强的去掉。笔者以为,在筛选后,应该留下来的就是陈白沙。这一品牌在广东具有唯一性,同时也有全国性影响力,他对江门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作用,也留下了众多影响至今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品牌还具有包容性与可塑性,可进行多种多样的加法。

确定了打造方向后,就要做加法了。笔者认为,可以做四项加法。

一是“文化+”。把蓬江现有的一些文化资源与陈白沙品牌进行碰撞相加,这样就能使陈白沙品牌更为丰满,使之更具可观性、可感性,同时也能以陈白沙为拳头,把其它文化资源包装进来。比如,一直为江门人骄傲、且在全省保护最为完好的长堤旧街区,不仅留下了白沙的钓台遗迹,也留下了诸多吟咏诗句,如果把白沙的诗、白沙的行迹等融入旧街区,将有可能使它焕发新的活力。又如潮连祠堂群,其中有一些陈白沙写的题匾。与此同时,陈白沙与时任新会县令丁积一同倡导的《礼式》,实则也为明清时期的珠三角逐步构建起严密的庶族宗族规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保存完好的潮连祠堂群又可成为陈白沙思想的展示载体。

二是“时间+”。以陈白沙品牌为龙头,将蓬江现有的文化活动进行重新整理与包装,构建起一个丰富而互补的文化活动体系。比如,春季可定为民俗观摩季,以春节、元宵等节庆为载体,展示蓬江民俗文化;夏季可定为书香飘逸季,以读传统经典、侨乡文化等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秋季可定为文化旅游季,结合现有的旅游节,以寻圣人足迹为主题,形成蓬江的旅游经典线路,把乡村旅游、城市旅游融合进去;冬季可定为文化展演季,以现有的会展项目、演出项目为依托,将以陈白沙为代表的侨乡文化融汇进去。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若有可能还可在季节之下定出每个月的活动主题与活动内容,做到“月月有活动,一年不断线”。

三是“地域+”。陈白沙品牌不仅是属于蓬江的,更是属于江门的、广东的、中国的。因此,从江门而言,应突破县区间的行政壁垒,与其它县区合作,共同搞好这一品牌;另外,所谓“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既然陈白沙具有全国性影响力,我们就应该努力将现有的展示平台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活动,邀请“外脑”做好策划与宣传,这样才能使之不会沦为自娱自乐的“卡拉OK”。

四是“媒介+”。要做好陈白沙品牌的传播,不妨利用多种媒介,将其融合起来。比如蓬江是戴爱莲的故乡,也因此获得“中国舞蹈之城”称号。那么,是否可以用舞蹈这一媒介来表现陈白沙,将其变成蓬江乃至江门的标志性文化产品?据笔者所知,江门职院正在打造一出融入江门非遗元素的音乐剧《一代大儒》,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融合尝试,相关部门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其尽快与观众见面。

总而言之,用好“加减法”,突出陈白沙品牌,蓬江乃至江门的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央提出的共建人文湾区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贡献“江门智慧”与“江门力量”。

新闻推荐

高校与社工携手成立天使文创服务中心 用艺术点亮残障人士的生活

郑赛梅在介绍学员的画作。“叮铃铃”,4月2日下午,一阵自行车铃声穿街走巷,最后停在了蓬江区汲芳里伍威权庇护工场门前。原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