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良好 主题聚焦 推进有力 江海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交出喜人“成绩单”
过去一年,对于江海区农村社区治理工作而言,是收获沉甸甸的一年。
去年1月,江海区被列入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区)。
为确保实验区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江海区成立专职工作小组,赴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邀请专家把脉出招,精心谋划制定《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探索形成“一条主线、四个行动、五个覆盖”的社区治理工作思路,构建起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格局。
由于治理实绩突出,4月2日,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启蒙、副市长梁许赞,以及相关专家共同来到江海区实地考察,参加江海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现场会,总结经验的同时,对实验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这是江海区入选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来的首次集中展示,吸引全市各个市(区)分管领导和民政局相关领导前来参观学习。
“起步良好,主题聚焦,推进有力!”在现场会上,陈启蒙用12个字总结江海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一年来的工作。他表示,江海区部分实验举措已初见成效,形成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江海经验”。
A为全市贡献了可贵的“江海经验”
“乡贤馆传承传统文化,记录现代乡贤事迹,能为村民们留住乡愁。”“村规民约顺口溜,朗朗上口,老人小孩都记得住。”在江海区各个试点村(居)参观过程中,省、市领导纷纷为实验区工作点赞。
的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江海区聚焦城乡社区治理难题,着力破除认识误区和制度障碍,探索形成了具有江海特色的“145”社区治理工作思路,提炼了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型治理模式,打造了一批“立得起、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试点村(居)。
现场会上,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劳茂昌分享了江海区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工作做法。他表示,工作中,该区强化政治引领,建立区级领导挂点机制,并实施“头雁”工程,筑牢基层党建战斗堡垒;加强制度创新,多元共治激发社区治理活力,选取12个试点村(居),探索实施《党员责任岗制度》,建设多层议事协商制度,立好用好村规民约,探索形成了一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
工作方法上,“1”指“三社联动”一条工作主线,力争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工作方式的专业化、服务模式的社会化;“4”即是以四个专项行动具体施策,推进“三治融合”、提升服务供给、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慈善发展四个专项行动,这其中打造老年人10分钟生活圈,建立“一中心十站点”儿童服务体系,构建“三级慈善”联动特色体系都是该区亮点工作;“5”即以实现养老助残、儿童福利、专业社工、慈善公益、城乡志愿等五个服务全区覆盖为目标,实现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梁许赞表示,江海区坚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精准把握区位优势,通过“三年行动计划”,从抓亮点到补短板,整体性地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为全市贡献了可贵的“江海经验”。特别在抓基层党建工作“牛鼻子”、创新基层治理有效载体、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打造联动治理“江海样版”等四个方面,值得全市学习推广。他要求,各市(区)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精准开展城乡社区治理的工作部署,强化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有几点令我印象深刻,如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健全多方协商机制、增强居民合作共建意识等等,这些创新做法不仅有助于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还能把居民的参与热情转化为治理服务活力,对于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陈启蒙勉励江海区继续围绕大局大势明确创新实践的方向,打造创新实践亮点,以更大力度、更有效措施推动实验区建设,把实验区工作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示范。
在现场考察参观的新会区副区长张斌深有感触地说:“江海区从环境道路设施建设到群众休闲娱乐场所的打造都做得很好,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经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基层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到了旅游景区,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B社区治理工作全面开花
外海街道沙津横社区用活“三社联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外海街道沙津横社区用活“三社联动”(以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为载体,推动多方共同参与),解决了基层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居住在沙津横社区的王婆婆每天中午会按时收到外海长者饭堂送的午餐,同时把前一天的餐盒还到工作人员手中。“这里的菜比外面的干净卫生,又不用自己动手,非常方便。”她说。
在社区的长者饭堂,全区所有居民只要10元便可享用健康餐食,60岁以上长者花6—8元就可享受定制午餐。社工定期上门对老人的生活情况进行摸底,登记老人的特殊需求,标记在饭盒上,为老人定制营养餐食。此外,长者饭堂盈利又反哺公益慈善事业。“除了餐食健康实惠,我们还将抽取顾客消费的1%划入困难长者送餐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
结合辖区内老人、小孩较多的现实状况,社区积极与社工机构联动,开展多项服务。如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长者康乐活动;为辖区内小学生开展“430学堂”、周一至周五课后进行辅导等。
此外,沙津横社区建设沙津横乡贤阁,记录著名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作者陈锡添、当代粤剧名伶陈剑声、知名企业家慈善家李宗等9位本土乡贤事迹;开展大地恩情地名文化宣传活动,邀请江门市作家协会挖掘本土渔业文化故事,并编印成书。通过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传承传统文化,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
礼乐街道英南村“头雁”引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党建引领是做好社区治理的根本。在礼乐街道英南村,村领导班子需要通过村民考察、评议、选举等程序产生;同时将综合素质高、“双带”能力强、基层经验足、村民评价好的人员选配到村“两委”队伍中去,发挥“头雁工程”的作用;结合党员责任岗制度的建立,全村所有党员认领责任岗,形成“群雁效应”,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为了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英南村将党支部设在产业链上,发挥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作用,积极引导农民乘着乡村生态旅游的东风发展水果种植,吸引游客入园采摘。此外,党组织这架“火车头”还深化“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结对帮扶行动,与14户低保家庭结成对子;通过“党建+”,打造公益慈善品牌,成立英南村慈善联谊会并走访发动企业、村民参与进来,改善英南村村民各项生活水平。
靠党建引领,还要有完善的治理工作章程。对于英南村而言,这份集广泛群众意愿的村规民约就是社区治理的良方。英南村村规民约共13条35点,内容涵盖村组织法规、土地管理、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福利管理等方面,村民们将过去的口头约定俗成变成符合本村实际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结合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英南村奖罚分明。村民表现良好可获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前十名的还可以获评“最美夕阳红”“最美身边人”等称号,而积分80分以下的要进入黑榜,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报批评,这大大激活了社会治理体系的末梢神经,约束百姓行为。
通过党员的带领,民心齐了;通过村规民约的约束,乡风正了,村民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党员出党员的一份力,我们也要尽自己的一份责。”英南村村民胡叔说,在党员责任岗制度、村民议事会制度、村规民约及积分制的规范下,村民力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
江南街道江翠社区
志愿服务暖人心,社区建设紧紧围绕居民需求
去年,江南街道江翠社区居委会搬入新址,新建两层9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创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综合体,设有10余个功能室,能为社区提供9大项基础公共服务。
近年来,江南街道紧紧围绕居民需求,将社区治理的行政资源和配套服务下沉到最基层,在江翠社区创新推出“1+2+N”社区治理模式(即1个综合服务平台,2个“委员会”,N个治理工作项目)。
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社区热心人榕叔时常上门探望之余,还为老人安装洗手间扶手,方便老人日常生活;小公园石凳断裂,社区居民志愿者麦棠自费买材料,对断裂的桌柱进行维修和加固,保证居民休闲生活不受影响,得到社区居民的点赞……在江翠社区,像榕叔、麦棠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以“小社区”营造“大文明”,江翠社区不断打好志愿服务牌,越来越多居民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社区治理产生新变化。
除此以外,通过增设居民“议事委员会”和居民“志愿服务委员会”两个服务模块,开展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的社区自治,江翠社区拓宽居民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增强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两个委员会候选人主要由本社区内“两代表一委员”和有关行业代表构成,经过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两个委员会各产生1名主任、2名副主任、18名委员。两个委员会正式“通电”后,该社区除居民代表大会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外,议事委员会将对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急需解决的事项进行商议,快速高效地提出解决办法或向职能部门提交建议,成为社区居委会的“延伸臂”。
C声音
华中师范大学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主任陈荣卓教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江海区借助建设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这一契机,积极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江海区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平安江海、环保攻坚等计划相辅相成,共同绘就了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的“规划图”。在整个工作规划的系统程度、实际工作的推进力度、任务分解落实的精细程度上,该区在全国48个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队伍里都是走在前列的。江海区充分利用地域上毗邻港澳,文化上同属“广府”的地理人文优势,积极借鉴香港社会治理创新经验,通过本土化再造建立起了“1318”社工综合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中心,“3”个街道级总部,“18”个村居分站点),实现了社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我们看到江海区社区里多功能化的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提供配餐送餐服务的长者饭堂、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农村幸福院、文化广场、公园等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搭建了覆盖养老、助残、复转退伍困难军人、外来务工困难人员等14类特困群体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和底线民生综合服务项目。这不仅逐步做实了底线民生社工服务,提升了社区服务专业化、系统化程度,而且也不断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村社区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今后实验区要继续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如何在以点带面上再下功夫,让工作成效能够惠及更多社区群众,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在乡村治理机制上再创新,切实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工作体制上再完善,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各部门工作的综合效能,以实现乡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提升。
文/图李雨溪罗霈胡健添
新闻推荐
义工协助残疾人朋友制作手工面。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王建华通讯员/余梅桂)3月27日下午,江海区江南街道仁美社区组织辖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