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市长刘毅接受南都专访:鼓励江门籍侨胞借大湾区建设契机回乡发展

南方都市报 2019-03-21 06:39

江门市市长刘毅接受南都专访。

“江门独特的优势就是人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接受南都记者专访称,江门将努力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将华侨文化中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传承下去。他鼓励江门籍侨胞们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回乡发展、建设家乡。

在珠三角,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硬件的比拼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可能会有先后顺序,进行错位发展。但人才的建设,江门还是有一些竞争力的。

谈大广海湾经济区

谋划建设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作为重要发展平台之一,有何基础和优势?

刘毅:大广海湾经济区有三个特点:第一,处于珠三角西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要往西部地区发展,必经这个区域;第二,该区域规划面积324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在5%左右,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不仅适合建设国家级的区域合作平台,而且适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重大突破性政策创新的试验区;第三,交通便利,通过该区域的东西向、南北向高速公路总共3条,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黄茅海通道预计明年可以动工。

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是金融、旅游等高端产业和海洋经济等,这些都是港澳产业多元化发展所需的,加上这个区域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比较集中,他们也会有很多资源等待开发。

这是我们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抓手。

南都:接下来有何规划部署?有无推进时间表?

刘毅:江门将依托银湖湾滨海地区与澳门共同谋划建设跨境合作实验区,争取把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上升为国家平台。同时,推进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去年12月马兴瑞省长调研黄茅海通道时,提出了规划建设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的思路,要求江门提前谋划好黄茅海通道带动区域的产业、村镇等各项规划布局,与珠海市谋划在珠海西部和江门东南部、南部区域共同打造一个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发展区。

接下来,我们将与珠海市协调推进集聚区发展前期各项工作,近期争取纳入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高新区名录,中长期打造成为国家级粤港澳合作平台。此外,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

按照省里部署,今年大广海湾经济区有10类项目123项重点工作,由相关市领导牵头,成立相应专职小组,加大力度推进。

谈交通互联互通

黄茅海通道预计明年动工

南都:江门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互联互通方面,有何利好?

刘毅:去年有些交通线路已开通,包括江门到湛江时速达200公里的高铁。今年,省政府还要启动从江门到深圳的高铁建设,预计2023年开通,这样连接香港将更方便。

接下来,江门将抓住港珠澳大桥通车、深中通道和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机遇,提前做好对接,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今年全市安排交通大会战项目94项,年度投资175亿元,比去年的实际完成数(170亿元)还要多。

其中,连接江门与珠海的黄茅海通道,规划线路全长30多公里,总投资120多亿元,预计明年动工。这是港珠澳大桥西拓通道的重要组成,可形成港澳地区连通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粤西地区的重要通道。

可以说,未来几年内,珠三角城市之间联系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紧密。

谈人才引进

江门最大的优势就是华侨资源

南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七个节点城市之一,江门独有的优势是什么?

刘毅:江门有一个历史形成的独特优势,就是人的优势。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祖籍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400多万,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历来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人缘优势,而且每5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江门人,每5个澳门人中就有2个江门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我们要将华侨文化中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传承下来,鼓励侨胞们回乡发展、建设家乡。

南都:你一再强调,江门的优势是人的优势。那么,你对江门的人才结构有何研判?

刘毅:在珠三角,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硬件的比拼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可能会有先后顺序,进行错位发展。但人才的建设,江门还是有一些竞争力的。

江门约有170多万人在香港、澳门工作或定居,他们与家乡的联系非常密切。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他们积极投资家乡建设,港资企业有几千家,澳资企业也有近千家。这些人熟悉国际市场规则,他们对江门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政策适应,一代又一代的各类国际人才肯定会回江门发展。

此外,江门是个老工业城市,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专用人才也是优势。如今,江门拥有的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是整个珠三角地区最多的。五邑大学每年毕业生将近4000名,其中近40%会选择留在江门。

江门的人才短板在于大学不多、科研机构少,因此我们正在通过两条腿来走,一个是人才流动,另一个是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与包括港澳在内的各地重点实验室合作。接下来,江门将支持五邑大学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与港澳高校开展合作,推动港澳高校里的国家级实验室延伸到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中。

南都:近日,江门的人才岛项目被纳入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计划中,并被列入了2019年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有何成效?如何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刘毅:江门去年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人才管家”项目获中组部肯定,新引进博士后40人,在站博士后人数比上年翻了一番。新设立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各类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江门人才岛首期项目顺利开工,完成年度投资25亿元;高技能人才连续8年每年增加万人以上,总数达13.68万人。

在我看来,这项工作非常具有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江门与珠三角其他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同一个竞争点。

接下来,我们要抓好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支持五邑大学和各市(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应用型人才培育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标准建设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加快江门人才岛建设,打造成为珠江口西岸高品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继续深化与江门建立合作关系的12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稳定长期的高层次人才供给基地。

其次,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有针对性加大对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满足不同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支持本地大学生、农民工回城返乡就业创业,积极实施“粤菜师傅”工程。

再就是,紧贴人才安居乐业需求,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提供“人才管家”服务,由政府购买行业协会专业化服务,聘请社会组织承接高层次人才具体服务项目,打通人才政策落地和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障碍。实行人才政策兑现承诺制,加快人才政策兑现落地,让各类人才都感受到江门的诚意和决心,让人才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裘萍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卫迎

新闻推荐

亚太森博捐资为双水镇梁华济学校设立图书角,并捐赠《青苹果》 让学生更好吸取阅读的“养分”

本次活动更新了图书馆的书籍,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阅读平台。每到课余时间,图书角成为同学们的乐园。亚太森博出资为梁华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