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庭若市之中潜藏发展瓶颈 聚焦两家医院的养老服务
在医生的指导下,老人通过数豆子活动锻炼协调能力。 老人一有需求,医护人员就会马上前来处理。 老人在进行康复训练。
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医养结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江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82.6万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破解养老难题的提案和建议,其中医养结合是一个热议话题。
实际上,医养结合能很好地补齐养老服务功能短板。江门市凭借于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地区的优势,着眼长远的总体基调,以利民、便民、惠民为导向,致力于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突破口,建立了江门市国家级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联席会议制度,旨在为群众提供对接更加紧密、分工更为明确的医养结合服务。目前,93家养老机构通过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托管、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全部配有医疗服务,其中兼具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12家,共有8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结算范围。
近日,记者走进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和五邑中医院,了解在医院里的养老服务,聚焦在医院里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背景
多元化的医养结合雏形初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6年6月,江门市作为全省两个地级市之一,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2017年4月,江门市印发实施《江门市国家级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完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等多元化的医养结合雏形初现,为全省乃至全国医养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其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和五邑中医院,则是医中有养的具体实践。
发展
从不理解到门庭若市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于1997年成立老年医学康复中心,积累了较丰富的医养结合经验。“对于生活能力下降同时患有疾病的老人,我们将"医"和"养"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生活也得到照顾。”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何相成告诉记者,市第三人民医院应该是最早一批做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经历了无人理解到现在门庭若市的两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该院逐步建立起“医疗为主、优质护理、康复支持、健康教育、慢病托老、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医养结合社会养老创新模式。
据介绍,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区患者平均年龄约78岁,“现在我们主要是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而且居住时间有要求,以30天为一期,一般为2期,如果要继续住,需要递交相关申请。”何相成说,现在老年病区有300多张床位,已经全部住满,而且待入院的名单还有长长的一大串。
相对而言,2015年5月才建立的五邑中医院老年病科则比较年轻。这几乎是五邑中医院里环境最为幽雅的住院区,宽敞的楼道、公寓式的病房,老年病科主任韦继政自信地告诉记者:“这应该算是我们医院里环境最好的病区。”
与市第三人民医院不同,五邑中医院的老年病科不能通过社保报销,收费标准与一般治疗费用相当,费用稍高,而且在这个几乎占了两个病房区面积的住院点来说,床位也很少,只有50多张,同样是全部住满,等待的人也不少。“我们这里接收老年病患者,涵盖了高血压、认知障碍、失能等,同样,我们这里配置了各种各样专科医生,为老人提供全方位保护。”韦继政介绍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具备了养老服务的老年病科里,均配备了专业的护理队伍,全天候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90岁的张婆婆7年前突发心肌梗塞,好不容易才抢救过来。之后,她因身体不适多次住院,在医院、家庭之间来回跑,这让她和家人都疲惫不堪。如今,张婆婆已在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区度过了两年多时间。“住在这里很方便,一有不舒服,医生护士马上来处理,既不打扰到家人,自己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张婆婆说。
困境
人才紧缺成短板
医养结合的难点在医,而医的难点在人才。记者从多家医院及养老机构了解到,医养服务重点应提供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当前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紧缺,护理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离职率高,是医养结合加快发展的短板。
“老年人的护理工作量大,不仅要给老人倒屎倒尿、擦屁股,还要喂饭等,付出很大。相比起其他科室,老年病区医护人员的薪酬较低,难以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何相成无奈地表示,老年病人通常都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治疗,这让医生难有成就感,也是很多年轻医生不愿到老年病科的原因之一。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张华炽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林立竣)近日,市民陈先生向记者报料:“育德球场旁大树倒了快半年了,影响居民爬山,有安全隐患。”记者在育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