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长石条实为古驿道桥墩?

广州日报 2019-02-25 04:17

“古驿道”上的巨型石条广州日报江门讯(全媒体记者黄文生、严建广摄影报道)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古驿道”上,有4条长10米,厚达40多公分的巨型石条。这些石条从那里运来?为什么放在古驿道上?专家考察后认为,这些巨型石条实为古驿道上的架设“天等桥”的桥墩。

新会古驿道东西线全长超过70公里,而古驿道司前镇段约14公里,在古驿道司前段的终点,对岸便是开平市水口镇。据江门市新会区文史专家林福杰考证,现存最早的明万历《新会县志》记载,新会置有东亭驿驿丞、蚬冈驿驿丞官职,设立12个“急递铺”以传递公文,分为东西两驿路。目前,古驿道上的“天等桥”瓦岗遗址保存完好,该遗址属古驿道西路。

记者前天来到司前镇瓦岗村“天等桥”瓦岗遗址,只见古驿道上有一条由石板铺就的小路,该路全长200多米,宽1米多,因为路面由三块石板拼接而成,所以村民都叫它“三板路”。而在路中段,有4块各长10米,厚达40多公分,重量超过10吨的石条,一直是当地的“谜团”。

在考察了这4条石条后,江门市古民俗文化传承馆馆长雷伟亮向记者介绍,这些石条年代久远,大多为明代或清代时期制成。而江门地区,甚至在广东省内,很少会发现长达10米,重达10多吨的石条。而这些石条为什么会出现在新会古驿道上?雷伟亮向记者介绍,这些石条是古驿道上“天等桥”的桥墩,这些桥墩当时是架设在河中央,是“天等桥”上的4条支柱。“石场都是靠近河流,石条是被搬运到木排上,用人工沿着河流一直拉到新会,直接在古驿道上建造天等桥”。雷伟亮说。

据江门市新会区文史专家林福杰介绍,康熙县志收录了清初新进士苏辑汝写的《天等桥记》,是一个生动的“桥的故事”:清初的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于岁时日久,桥坏了,人们受大河阻隔。有个叫“得大”的僧人,回乡探母时见到此情景十分感叹,立即去找负责巡捕盗贼的县尉郑茂发商量,到场测算桥的宽窄,预算修桥经费,做成方案。于是,得大反复发动募捐,一时间绅士、父老响应。

得大购来石材,在两岸边加筑石坝,修复原来旧基。又将已经崩烂的石块和腐朽的木条撤落,换上更大更厚的桥石。修筑为四大石柱,非常扎实,石柱上架巨木。桥五道,堤桥相接,耸立有如长虹卧波。从此,人们过往再没有后患了。

记者了解到,新会区已经将瓦岗村石板小道以及天等桥遗址等信息进行编订,联系相关专业人员开展进一步鉴定工作。接下来,文物部门将把古驿道路线尽量做精准;研究沿途的所有的遗产,包括文物和非遗项目,并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古驿道的利用开发计划。

新闻推荐

开平市住建局 加快现代建筑产业发展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2018年,开平市住建局在开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街)部门单位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4项牵头督办项目、18项参与督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