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诗社成立逾一年,成员近两百人 侨乡大地诗意“茂盛”
“西伯利亚的寒流,用一张火车票通知我,2019即将到站”
“生活给予的微笑或者悲伤,我们应该做到——家里有菜,菜里有爱”
……
对于江门诗社的诗人们而言,过去一年平淡而又流露诗意的日子将成记忆,他们以诗歌的方式,在新年钟声中再度凝眸。
说到诗社,江门近年来涌现了不少诗歌社团,比如恩平的锦江诗社、开平的潭江诗社、新会的冈州诗社和蓬江的蓬江诗社。但立足于江门全市的江门诗社,却是在最近一两年才应运而生。
2017年12月30日,市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揭牌仪式及有关活动在开平市举行,标志着江门诗社正式成立。一年多来,诗社动作频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建立了数个江门诗人微信交流群,组织线下采风交流、专家名诗人诗歌创作分享等,并编撰了《中外诗人》(国内版)和《江门诗人2018诗歌年鉴》……
“我们做的这些事,都是在为江门诗人服务,希望从事孤独的诗歌创作的诗人们,感受到诗人与诗人之间的温暖。我们的每一步,将继续诗意茂盛!”江门诗社社长熊正红说。
文/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
实习生/夏颖燕
图/资料图片
建五个微信群
碰撞思想火花
交流是诗社必不可少的“动作”。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江门诗社的交流既及时新鲜,又丰富多彩。熊正红介绍,江门诗社建有五个微信群。几乎每天,都有诗人在群里分享作品,围绕诗歌侃侃而谈。这种线上“消融时空”的适时交流,缩短了身在五邑的江门诗人,以及身在海外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江门诗人的“时空距离”。
据介绍,诗社成员职业构成也十分丰富和,有教授、律师、博士等高知识分子,也有保洁员、农民等社会基层群众。虽然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构成五花八门,但在诗歌的天地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诗歌的兄弟姐妹,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江门诗人。
诗社成员李春仁是麦当劳餐厅的一名清洁员。加入诗社一年来,诗社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诗社的氛围非常好,也促使着我多抽出时间看诗、写诗。”李春仁说。
诗社的组成人员覆盖了各个年龄层。目前诗社年纪最大的是年逾80岁的开平老诗人张国和。“这位老先生曾在诗社组织开展著名诗人世宾的诗歌创作交流会时,从开平赶到鹤山前往聆听,特别让人感动。最小的诗人郑凯蓝,只有8岁,她在参加诗社组织的新会采风活动后,即兴创作了一首《小心肝》,颇让人惊艳和欢喜。”熊正红说。
诗人的创作当然也离不开“迈开腿”。诗社聚集了近两百名江门诗人,在一年多时间里,开展了两次线下采风交流活动。此外,诗社还组织了几次与外界的交流研讨活动,比如赴湛江与湛江优秀诗人面对面交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诗会活动;围桌而坐,近距离聆听广东省著名诗人世宾的创作心声等等。
改变自发随性零散状态,多次在报刊集体亮相
谈及诗社建立的初衷,市作协副主席翦伯象表示,这是各种因素促成的结果。2018年市作协换届选举后,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分析江门文坛现状,认为江门诗歌具有很好的创作基础、群众基础。
“江门诗歌在21世纪有了较快的发展,诗人数量激增,但创作质量参差不齐,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诗歌组织将大家团结起来,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诗歌活动,改变诗人自发、随性、零散的创作现状,引导诗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这是内因,内部需求促成了江门诗社的诞生。”翦伯象说。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诗歌创作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深入,其他多数地市均有诗歌创作委员会、诗社,诗人能直接、顺利参与大湾区的诗歌活动。“这是外因,粤港澳大湾区的诗歌大潮推动江门诗社的问世。”
让人欣慰的是,江门诗社创作气氛浓厚,成果丰硕。他们以群像的锐度,在《湛江文学》《芙蓉锦江》《流派诗刊》《圆桌诗刊》《新大陆诗刊》等国内外报刊集体亮相,也有实力派诗人如冯桢炯、野松、李月边、方海英、周小权等的诗文在《诗刊》《星星》等大型诗歌刊物或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权威诗歌公众号上发表,或出版个人著作。翦伯象说:“诗社的几个微信群,人气很旺,发布新作、交流心得、互相评论,偶尔也会有争论,甚或带有火药味,但这是诗人们意见碰撞的火花。”
上世纪90年代初,诗人、诗社编委伍岳渠还是一名大学中文系学生,那时便爱上诗歌,开始了创作,成为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加入诗社后,我认识了众多的诗友,创作热情高涨了,也屡结硕果。诗社氛围和谐融洽,大家积极交流,各抒己见,像一个大家庭。”伍岳渠说。
诗人、编委阳帆也认为,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对自己有很大提高。“加入诗社后,自己的创作有了进步,找到一帮爱好文字的朋友,有共同语言,思维也开阔起来。”
在熊正红眼里,诗人们都拥有着敏感、脆弱、善良又多情的心灵,他们像是比一般人多出“一双眼睛”、多出“一双耳朵”、多出“一个心灵”,这迫使诗人在完成常人常态性的工作之后,额外给自己划出了一个领域、一个时空。“想要进入诗人这个领域与时空,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正是基于诗人的这一特质,熊正红坦言,诗社成立之初,由于诗人们的“诗观”不一,想法不一,围绕一个观点争论是常有的事。后来,大家渐渐学会各自坚持自我,分享诗作或诗观,但不再过度拘泥,对他人有了容纳与宽谅之心。
克服困难创新出路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江门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城市,侨乡文化、白沙诗歌、任公诗歌滋养了一代代江门诗人。江门诗歌在改革开放40年中,之所以产生较大影响,这是与江门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翦伯象说。
熊正红则表示,江门这座城市的人杰地灵,还有现在江门各行各业人士为美好生活而拼搏的这些精神,无疑都在影响着江门诗人们,创作出能给人心灵以启迪、以震撼般感受的诗歌作品。
江门诗人如何在江门诗社成立之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是诗社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翦伯象认为,诗人首先要做到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语言功力、鉴赏水平、创新能力;其次要心胸豁达,视野广阔,敢于以作品示人,不怕批评和讽刺,只有经受批评和讽刺,才会成长进步。
此外,诗社的发展依旧面临不少困难,如经费方面的问题。“幸好有一些善者仁兄,能够理解诗社运营的艰难,资助诗社运营发展。比如诗社的副社长冯桢炯,企业家何柏洪、郑志宇,还有江门诗人野松、朱池德、李明湛,以及江门诗歌创作委员会的方羡洲主任和麦健华先生,等等,大家各自发挥所长,齐力促进诗社发展。”熊正红说。
日前,江门诗社与共信赢江门分公司联合主办“新时代·共信赢”诗歌散文大赛。“此次大赛反响良好,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多样性合作,既致力于促进实力诗人前行,同时挖掘新的江门诗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唤醒大家身体里面的诗性细胞,感受到人世间的诗意存在。”对于未来诗社的发展,翦伯象充满希望。
谈及诗社的未来发展方向,翦伯象表示,应该重点培养1—3位诗人,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将江门诗人的作品推荐到国家级诗刊、核心诗刊发表,获得整体效应;举办全国诗歌大赛,并获得全国名家认同;举办全国诗歌研讨会,在圈内产生重大影响;把江门诗社打造成广东著名诗社等等。
寄语
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
过去一年,江门诗社的工作,初步形成江门诗坛新气象,活跃了江门诗坛。新的一年,希望江门诗社进一步走出去,结合侨乡文化,深入生活,联合江门侨乡有关单位开展活动,为江门侨乡文化鼓与呼尽全力;扩大视野,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立足江门,走出江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江门市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方羡洲——
江门诗社,从无到有,百鸟归巢,锋芒初露,期秉承资源共享,互助互勉,携手共筑诗梦。
展望未来,愿江门诗人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心态遨游世界诗坛!
新闻推荐
农行江门分行积极响应广东共青团2019年“青春情暖”活动的要求,精心组织辖内分支机构扎实开展“青春情暖”系列爱心活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