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交响乐团团员坚持纯公益演出 让高雅艺术在侨乡落地生根
刚结束庆祝成立15周年的音乐会,江门交响乐团(以下简称“乐团”)又投入新春音乐会演出中。一场场精彩的演奏,给市民送去新春的祝福,献上“文化大餐”。据了解,乐团自成立以来,已走过15个春秋,为江门市城市文化底蕴的提高、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多年来,江门交响乐团坚持以服务侨乡文化为宗旨,坚持对高雅艺术品格的追求,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水平日益提高,让高雅艺术在侨乡落地生根,由此也成为了广东省为数不多的优秀业余音乐团体。
业余团体专业精神
2002年,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文化名市,于是江门市(业余)歌舞团应运而生,下设舞蹈队、管弦乐队、歌队、合唱队。几年后,管弦乐队从30多人发展到50多人,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定期严格训练,并经历了各类演出的考验,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从“管弦乐队”发展到“交响乐团”。如今,乐团的成员包括老、中、青三个年龄层,平均年龄50岁左右,最年轻的只有20多岁,他们由社会各界的管弦乐爱好者组成,有公务员、教师、公司领导者、职员、退休人员等。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但对音乐抱有同样的热忱。
每周四晚上8时到10时,成员们都会在市文化馆的管弦乐排练场排练,多年坚持,风雨不改。“乐团排练的出勤率很高。”乐团统筹负责人向昌辉说。
这里面,有对音乐的热爱,也有对团队的忠诚。“时间上有时会很难协调,因此我会先把演出或排练的时间腾出来,再考虑自己的事情。”乐团小提琴首席高威说。
乐团铜管首席钟志辉认为,用“业余团体,专业精神”来形容乐团再贴切不过。“业余团体很多是看简谱的,不会看线谱。十多年来,大家开始慢慢转变了,从看简谱向看线谱转化。”钟志辉介绍,一直以来,乐团按照专业精神、专业的配置去训练。
多年以来,团员们都是零报酬、纯公益地演出,如今的凝聚力仍不减当年。
积极传播侨乡文化
近日,江门交响乐团连续送去多场交响音乐会,先后赴江门一中、江门幼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演出,给学子和市民送去一道道“文化大餐”。
“艺术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团员黄琴认为,高雅音乐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感受高雅艺术。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我看到了大家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
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江门交响乐团便承担“高雅艺术进校园”这项文化惠民活动。该活动旨在全面贯彻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审美情趣及艺术欣赏品位。每到一处,学生的欢迎、市民的热捧,都印证了惠民演出的成功。
成员郑志坚57岁时加入乐团,今年71岁的他退休后在香港定居,每次排练或演出时,他就专门坐车回江门。“记得有一次乐团进学校演出,学生们很安静地倾听,让我很感动,让我更坚定无论如何都要排练好,做到最好。为了给市民呈现更优秀的演出,每次排练我都会到场。”郑志坚眼神坚定地说。
“希望通过每一场演出,让观众们记住江门有一支自己的交响乐团。”在市文化馆馆长蔡朝阳看来,交响乐走进校园,可以给年轻一代带去知识、带去快乐,拉进和交响乐这门高雅艺术的距离。进校园演出在学生、老师们当中反映强烈,可谓“真听、真看、真感受”。
近两年,乐团也不断在尝试本土音乐的演奏,首先从弦乐四重奏开始,例如交响乐进校园演奏的江门五邑华侨题材《天边那轮月》等。“未来,我们还会慢慢尝试创作本土作品。”蔡朝阳表示,乐团在以后的音乐会曲目构成上,还会考虑加入一些本土的内容。蔡朝阳认为,乐团是基层的侨乡文化传播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他表示,乐团今后要深入五邑地区,贴近基层群众,同时朝着专业化发展,走出江门,扩大影响,让全国都知道江门有一支非职业而且坚持不懈的交响乐团,让“江门交响乐团”成为传播侨乡文化的重要名片。
(文/图黎禹君夏颖燕黄晓芳)
新闻推荐
长沙街道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公厕华丽变身 助力美丽新农村建设
改造后的八一埒冲村公厕。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小空间展示大文明。“厕所革命”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点工程,目前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