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2018年累计发放人才补贴超3000万元,创新实践基地达13家 人才汇聚促创新 科技引领助发展

南方日报 2019-01-15 06:19

2018年,新会中集集装箱生产扩建项目动工。杨兴乐摄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新会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洼地”“人才高地”,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有效提升,支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曾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区)”称号。

近年来,新会招才引智力度加大,目前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创新实践基地13家,博士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3家。2018年新会成功启用智慧人才系统,引进高层次生物医药团队6个、高层次人才272人、高技能人才2322人,累计发放各类人才补贴超3000万元,科技和人才工作在全市干出了新会特色。

撰文:杨兴乐肖浩

招才引智

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

2018年12月,江门市21家单位获批设立广东省首批博士工作站。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等落户新会的企业名列其中。

“我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了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爱平表示,有信心、有能力把博士后工作做出亮点、做出特色。“欢迎更多的优秀博士人才入站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开发能力。”

据介绍,在2017年新会区“双创”大赛中,该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材料高品质NCA前驱体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夺得大赛创新组金奖,获得50万元扶持资金,在“双创”政策的一路扶持下,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预计2018年产值将由2亿元提高至10亿元,进一步擦亮了新会的“双创”品牌。

另一家获批设立广东省首批博士工作站的公司设在大鳌岛上,一眼望去,各种颜色的集装箱层层叠叠在河岸边延伸,成为新会一道特有的创新风景。

“2016年,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建立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8年博士祝胜光进站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据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主要从事特种运输设备研发生产和制造技术开发,产品包括北美内陆集装箱、折叠箱、超宽箱、侧开门箱、房屋箱、散货箱、模块化钢结构、集成装备等全系列特种集装箱产品。

目前,新会中集有研究开发人员和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共85人,其中首席专家7人。已获得博士学位者1人,获得硕士学位8人,本科学历60人,高级职称/技能10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32人。“团队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

“我们拥有行业领先关键技术300余项、申请专利300余项、专利授权共计107项。”该负责人表示,新会中集建立健全技术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保持技术研发人员占比10%以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技术骨干,“对专利申请人实行最低1000元的销售奖励。”

据悉,新会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创新实践基地13家,博士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高新技术企业26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2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66.96%,并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区。

搭建平台

近七成规上工业企业已设立研发机构

新会今洲路29号,占地80多亩的中科创新广场,一期的10栋企业办公研发楼房,共约3.7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

据悉,依托新会在政策、产业、交通、区位、华侨资源方面的优势,中科创新广场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技术、生物医药五个产业板块为依托,聚集一批科技型企业、人才及各类专业中介服务机构,集中配置专业公共技术平台及政策资源,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进驻。

“明确入园意向的企业25家,已签约15家,主要从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环保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金融、商业配套和科技服务企业已明确入园意向的企业也有11家。”中科创新广场经理罗春野介绍,中科创新广场在提升地区整体科技服务水平,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氛围方面作用突出,能为对接产业和技术转移打好基础,加快新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转型。

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方面,新会以启超大道和今洲路为主轴全力打造创新走廊。截至2018年底,中集智库一期已有33家企业进驻,二期工程顺利封顶,中科创新广场、江门唯沃克和气派摩托三家孵化器已通过市级孵化器认定。现有的5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已超80家。

新会区委常委、新会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梁海标表示,新会区委、区政府一直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全区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1家,市级工程中心382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66.9%。

重金扶持

每年2亿元奖励招商和创新项目

近年来,新会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新会的意见》(新发〔2016〕3号)和《加强自主创新构建科技新会的决定》《新会区引进创新团队和项目扶持办法》(新科﹝2016﹞17号)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其中2017年出台的《关于印发新会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区每年动用近2亿元奖励相关招商引资和创新项目,奖励力度前所未有,其中五大奖励扶持措施涉及科技创新工作,扶持资金更是超过1000万元。《通知》的出台,进一步优化了新会的创新创业环境。

作为新会区乃至全市“双创”工作重要的品牌和名片,从2015年开始,新会每年都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为广大企业及团体、个人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助推企业跨越发展。截至目前,历届大赛累计参赛项目超300个,领域涵盖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行业。64个获奖项目累计获1360万元扶持资金,带动企业科研投入超5亿元,切实发挥了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开展创新团队和项目引进工作方面,2018年新会成功引进了陈润生院士为团队带头人的“RNA科学”重大产业研发与应用平台团队等6个生物医药类创新团队申报,6个团队核心成员包括“万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2名,中科院“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1名,共有博士32人,硕士7人。落户新会的“RNA科学”重大产业研发与应用平台团队最高获得该区1600万元扶持资金。

此外,新会还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扶持力度。在科技成果方面,全区企业分别获得2017年度广东省科技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项目占了全市三分之二,居于江门市前列。在专利申请方面,截至2018年,全区专利申请量2769件,增长37.56%。

新会多项重要创新驱动考核指标全市第一

通过不断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8年新会区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大打翻身仗,多项重要创新驱动考核指标实现全市第一。

一是高企培育这项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工作,2018年实现申报数和通过数“双料冠军”。全年共组织310家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65家通过认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67家。新会区高企存量,从2015年底的32家,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增长,2016年63家,2017年114家,2018年267家,三年间增长率达734%,该区高企急速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助力。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方面成绩突出,新增省级创新平台36家,存量91家,新增市级工程中心144家,存量382家,增量、存量均为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66.9%,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100%,占比全市最高。

此外,新会还在全市首推创新团队和项目引进工作,两年间成功引进8个顶尖的生物医药创新团队落户,共有博士40名和硕士10名,获得扶持资金合共1亿元(含风险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新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历史性突破。近年来,新会大型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不少企业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着出色表现。2017年,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中草药活性多糖快速筛选、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是江门市实体工业企业首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8年,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纶纳米杂化技术”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新会区企业连续两年获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新闻推荐

新会苏家美术馆成立20周年,新迎艺术品41件 一门三代十五杰 文化建设助家乡

位于新会博物馆内的苏家美术馆。张泳渝摄中国画《大红系列·兄弟之一》,苏家第二代画家苏家杰2018年作。中国画《黑猫》,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