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苏家美术馆成立20周年,新迎艺术品41件 一门三代十五杰 文化建设助家乡

南方日报 2019-01-08 06:19

位于新会博物馆内的苏家美术馆。张泳渝摄

中国画《大红系列·兄弟之一》,苏家第二代画家苏家杰2018年作。

中国画《黑猫》,苏家第一代画家吴丽娥2005年作。

近日,苏家美术馆成立20周年捐赠作品特展在新会举行。苏家三代共15位艺术家再次捐赠41件作品,涉及艺术门类有国画、油画、书法、雕塑等,进一步丰富了美术馆的馆藏。

20年前,苏家美术馆成立,苏家两代只有6位画家;20年过去,苏家三代已有画家15位。在15位画家中,有14位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经过各自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形成了各放异彩的艺术风格,在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都享有较高声誉。

全省首个家族美术馆

苏家美术馆成立于1998年12月,馆址位于新会博物馆内,是我国较早由政府部门主办的家族美术馆之一。作为全省首个家族美术馆,苏家美术馆的诞生轰动一时,成立当日的景象被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反复播放。不少省市的报纸还在头版刊登了这则消息。

“我还记得,苏家美术馆开幕式的那天,美术馆所在地新会学宫门前的大广场上人山人海,周围摆放了很多花篮。来自社会各界的名人朋友都来到了现场。”苏家第二代画家、现任广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的苏小华回忆,“美术馆的建立是受到当时新会市人民政府邀请。新会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出了梁启超、陈垣等名人,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

建馆时,苏家五姐弟妹共捐赠作品120件,以中国花鸟画为主,还有苏华的书法作品、苏家杰的水彩作品等。其中,有20件作品为苏家第一代画家吴丽娥所画的猫。

吴丽娥75岁开始作画,主要以家中一黑一白一啡三只猫为题材。她笔下的猫很有特点,大部分没有胡子,有胡子也是粗粗的两三根。“母亲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术,但她的绘画风格却独树一帜,有着大师的格调。”苏小华评价。

一家三代八名女画家

2002年,“一家三代八位女画家”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馆展出,作品均来自苏家的女画家。女画家众多,这是苏家艺术最大的亮点之一。这8位女画家中,有7位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3位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

第二年,该画展作为广州市人民政府选送“中国/法国文化年”交流项目,在法国里昂展出,同时出版了大型画集。

“我们当初也没想到,家里会出这么多女画家。如果要说原因,大概就是家族中长辈的言传身教。”苏小华说,“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家是由一张报名表带出了一群画家。”

1958年,苏小华的大姐苏华正面临中考,把绘画当成兴趣的她,从没想过就读美术学院。直到有一天,她的老师将全校唯一一张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报名表递给了她。这间学校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位于湖北武汉。苏华心想,学校离家太远,即使考试过了,母亲吴丽娥也不会同意她去就读。

巧的是,就在同一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至广州,坐落于昌岗东路,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刚好在苏家的对面。“就像注定的一样,大姐苏华选择了广州美术学院。”苏小华回忆道,“以前,这里周围都是平房和农田,美术学院就像是"宫殿"一样,我们小时候就喜欢到里面玩耍。”

如今,苏家的第三代艺术家已经逐渐成长,专业更宽广、学历更高、视野更开阔。苏小华表示,他们从来不会强制下一代的职业选择,但是却不断引导他们。耳濡目染之下,苏家的第三代在专业的选择上,都离不开美术。

家乡激发苏家人创作灵感

“20年来,美术馆茁壮成长,影响力越来越大,为本土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淑质如是说。

苏家原籍江门市新会区小冈镇,后来定居广州市,但他们却没有忘记助力家乡文化的发展。例如,在苏家博物馆成立初期,苏家第二代画家苏家芳每周不辞辛苦,穿梭于广州与新会之间,在苏家美术馆开班教学。

家乡新会,也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近日,广州市政协书画院与江门市政协书画院联手以茅龙笔创作的书画展。苏小华以珠三角水乡的人与自然、人与劳动为主题,用茅龙笔创作了系列画作《水乡往事》。

“尽管我不在家乡出生和生活,却接触过家乡的水乡美景。在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我们经常到江门市的睦洲镇、三江镇写生,当时觉得特别亲切。”时隔多年,当苏小华拿起家乡特有的茅龙笔作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水乡的场景,“可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茅龙和水乡的组合,为我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

撰文:张泳渝

新闻推荐

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紧接A01版检验创业方向与模式、提升团队综合素质、获得政府财政扶持、对接社会资本、结交上下游资源、寻找双创伙伴的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