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央绿廊”打造“半城都市半城绿”城市景观 高新区 (江海区) 提质行动助力实现城市蝶变

南方日报 2018-12-28 06:43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以完善内联外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付师华摄

华灯初上,蓬江河南岸,由胜利桥至江门演艺中心,路灯、建筑轮廓灯依次亮起,水面岸堤,熠熠生辉,成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城市品质提升的生动写照。2018年是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的开局之年,以八大行动为抓手,全市加快打造“城市中有山水、山水中有城市”的新江门。

今年以来,作为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新区(江海区),认真贯彻落实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升城市品质的工作部署,从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入手,实施“厕所革命”、交通道路“白改黑”“三线整治”见天际、消灭黑臭水体等一批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市民幸福感的民生工程项目,启动建设“城央绿廊”沿江门河打造“半城都市半城绿”的现代化城市景观,努力实现城市品位全面提升,助力江门打造“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

●撰文黄烨倩

景观新亮化

“城央绿廊”塑造城市新风景

在江门旧船厂遗址上,昔日破败的旧厂房实现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为带有复古味道的网红打卡地——江门船厂户外博物馆。船厂记忆广场、水上船坞、起重机、龙门吊……翻新改造后的老建筑引入文旅商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广场上的旧物件与照片述说着当年的辉煌。在高新区(江海区)绘制的“城央绿廊”蓝图上,经过改造,江门船厂、江门造纸厂旧址一带现已成为工业遗产文化活动区。

今年年初,高新区(江海区)提出,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20公里长、50米宽的集休闲运动、工业遗存、总部经济及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绿廊,从江门船厂沿着江门河一直延伸到外海港澳码头,打造山水相融、文化留存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市民日益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这样规模的城央绿廊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由南向北,“城央绿廊”沿途将依次串联众多景观,活化船厂、水泥厂等多个工业遗址和传统民居里坊。

今年开始动工的启动段由胜利大桥桥底延伸到江门演艺中心,途经釜山公园、白水带风景区,总长为4公里。其中,釜山公园正在进行升级改造,由活力路延伸至江门演艺中心,改造工程包括梳理植被、提升改造滨水廊道、延续“三道贯通”、增加亮化工程等;而毗邻白水带风景区的体育公园也在进行扩建工程,建成后可新增18个标准篮球场、395个地面停车位。

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明年春节前,该项目将迎来江南路段步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三道贯通,釜山公园、体育公园的改造完工以及江南路沿线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工程竣工。

下一步,高新区(江海区)将继续推进城央绿廊建设,包括新建儿童公园、延续城央绿廊“三道贯通”新建胜利大桥至江门纸厂段道路、新建江门河南岸道路二期等。

不仅是“城央绿廊”,高新区(江海区)其他城市品质提升项目也进展顺利。从完成辖区内28个老旧社区的“三线”整治,到完成白水带风景区内大华山景观带、龙光塔-茶庵寺绿道景观升级改造,再到年内高标准完成89座公厕升级改造,高新区(江海区)的城市形象正在加快提升。

交通便捷化

路网建设打通城市“血管”

近日,笔者走访白水带大道升级改造工程现场发现,现状主车道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工程已完工,路中央绿化带完成了建设,道路两侧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铺设也进入了尾声,预计在春节前投入使用。作为白水带风景区的交通要道,白水带大道的升级改造将大大缓解风景区内节假日交通拥堵的压力。

白水带大道的升级改造工程是高新区(江海区)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的缩影。

据了解,高新区(江海区)2018年以8.9亿元的区级投资,完善对外交通路网、治理城市拥堵、重大产业配套等项目,主要实施东海路、连海路、礼乐路等十余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新建、升级、改造,开展桥南大道、江翠路等“白改黑”沥青路面改造项目,并配合做好深茂铁路、五邑路、会港大道沿线征地拆迁等省、市重点项目的工作。

南部,会港大道东起礼睦路,西接东甲立交,毗邻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且其二期工程还将连通南山路、一行路,与建设中的3000吨级高新区公共码头相接,建成后将为高新区(江海区)提供最便捷的水陆联运。

北部,横贯东西的五邑路扩建为双向8车道,起点接外海大桥江门岸,终点接江门大道,串联起江海核心区及外海、礼乐两个副中心。该扩建工程以城市快速路的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中山和江门的快速通道,与江门大道、滨江快线、会港大道形成对外交通的快速路网。

此外,还有北起江海路、南接五邑路的南山路(江海路—五邑路),建成后连通北部滨江快线和南部会港大道,使全区的纵横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由南至北,由东到西,高新区(江海区)内联外通的交通格局已然打开。

交通路网是撑起区域发展的骨架。打开地图,高新区(江海区)不仅建有承担主要城际客流的江门东站,还针对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规划了包括会港大道在内的一系列对接配套交通工程,以交通建设撬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主要区域发展所需元素。

江海区经促局常务副局长黄伟雄表示,高新区(江海区)本身是外向型经济,又是珠西战略“主战场”,围绕江湛铁路及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规划的交通基础配套建设,将有利于高新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承接广佛深都市圈的创新转移,实现以高端机电装备、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与通信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集聚发展,打造宜业宜居的珠西现代科创产业新城。

生活品质化

教育医疗生态齐头并进

江海区人民医院以“医联体”模式与江门市中心医院合作成为该院江海分院后,当地居民免去奔波之苦,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据统计,该院住院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31%、住院手术量增长64.9%。

在医疗方面,高新区(江海区)在全市首创覆盖市、区、街、村(社区)四级的“1+1+N+N”医疗联合体模式,落实“五统一”管理,依托市中心医院、市五邑中医院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亦是民生工程。如何抓住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补齐群众生活品质短板是高新区(江海区)在优化城市建设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外海实验小学、朗晴小学、景贤小学三所“三二一”工程学校相继落成,并在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高新区(江海区)优质学位不足的窘境将有所缓解。据介绍,本次“三二一”工程将为该区增加学位约6000个。

按照规划,全区继续新增教育用地18万平方米,新建礼乐二中、华兴小学、麻园中学、中路小学、礼乐中心小学5所学校教学楼和外海中学学生宿舍楼,共计增加校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

进入新时代,生态的宜居环境成为衡量城市生活品质、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今年年初,高新区(江海区)将麻园河、龙溪河、马鬃沙河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列为实现城市品质提升的重点项目,要求年底前完成“消灭黑臭水体”的目标。

如今,随着清淤工作接近尾声、截污管网启动动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扩容升级、河长制的全面推行,高新区(江海区)逐步将黑臭水体的治理目标转变为构建稳定生态系统。不久的将来,区域内水体将恢复自净能力,生态廊道衔接街道,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滨水空间将助力实现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

数读

根据江门市2018年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工作任务清单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牵头项目65项,总投资约230亿元

◎今年年度计划投资约46.5亿元

◎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年内共完成辖区内28个老旧社区“三线”整治

◎完成江海一路、江翠路、桥南大道、新中大道四条主要道路“白改黑”沥青路面改造项目

◎“厕所革命”年底前高标准完成89座公厕升级改造

◎今年9月,外海实验小学、朗晴小学、景贤小学三所“三二一”工程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可增加学位约6000个

◎全区新增教育用地18万平方米,新建礼乐二中、华兴小学、麻园中学、中路小学、礼乐中心小学5所学校教学楼和外海中学学生宿舍楼,共计增加校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

一线实践

年内完成

89座公厕改造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乎群众的生活品质,也是彰显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今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和“创文复牌”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高质量完成了年度改造、新建56座公厕的工作,并在下半年结合“乡村振兴”,高标准规划升级改造33座公厕,推动厕所卫生水平实现明显提升、厕所外观景观化、服务更加人性化。

按照计划,到2019年底,高新区(江海区)将按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的要求,补齐公厕缺口,通过改造、翻新、扩建等方式,使全区公共厕所的各项功能及指标得到进一步改观和提升。

打造示范性的“明星公厕”

配套淋浴间、直饮机和母婴室等人性化基础设施的白水带公厕,配置智能冲洗节水系统、智能通风除臭系统等智能系统的外海五大祠广场公厕,实现外表景观化、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的江南文化广场公厕……在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过程中,高新区(江海区)率先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明星公厕”,形成经验向全区推广,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品质提升的成效。

如何实现公厕的高效高质量建设?江海区住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廖孝忠告诉笔者,在“厕所革命”全域铺开之前,区政府相关部门与“华夏幸福”合作,在合作区域内完成3个示范性公厕的建设,如龙溪路南公厕、文体汇公厕,为后期的建设、改造工程提供参照的样本,并组织辖区各街道进行参观学习。

“要建成什么样的公厕?配置哪些必须的便民设施?如何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用厕需求?在此之前,基层建设单位并没有这些经验,因此必须打造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公厕供观摩、学习。”廖孝忠说。

在江海区走访,无论是处于繁华闹市中的城市公厕,还是地处偏远的农村公厕,其升级改造或建设均实现了通风、采光、无异味、地面干燥的目标,更新配置了感应式水龙头、阶梯洗手台、自动冲水装置等便民设施,并因地制宜地增添第三卫生间、独立坐便厕,满足不同人群的用厕需求。

据介绍,在推进“厕所革命”全域化的过程中,高新区(江海区)的每一个街道首先要对区域内的公厕进行详细的调研,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一厕一方案”,确保每个公厕升级改造或建设方案能够落地、惠民。

“厕所革命”助力乡村振兴

由于上半年进展顺利,高新区(江海区)下半年的“厕所革命”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而展开。按照计划,下半年共新建、改造公厕33个,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所有工程都会在年底前完成。

“我们主要依据人口分布、村落格局等特点,对区内48个村居的公厕进行改造或新建,力求每条行政村都建有一个公共厕所,满足村民的需求。”廖孝忠说。

由于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迥异于城市,农村公厕的建设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味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追求城市公厕的建设标准。为此,高新区(江海区)着力推动农村公厕的改造、建设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人文环境。

毗邻麻三村嘉福市场的公厕改造升级后,一改“脏、乱、臭”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绿意盎然的“景观房”。“当初改造的时候,为了绿化美观,同时兼顾本土特色和居民如厕习惯,我们就在通道两边栽种诸如龙珠花、百香果、茉莉花之类容易养活的植物,进行适应性改建。”麻三村党支部书记邬连旺说。

廖孝忠认为,农村公厕的建设贵在实用,“现阶段,要做的是在尊重农村主体"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辅以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如厕需求,从而推动乡村公厕的加快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五邑慈善会继续助学助残助困 已累计完成慈善项目约120个,资助超过2万人次

五邑慈善会副会长甘兴贤(左三)、项贤贵(左二)、方敏(右二)与受助对象亲切交谈。五邑慈善会副会长凌玉堂(左一)、查正华(右二)、潘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