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各级政府部门及民间人士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历史建筑 让历史建筑活出新色彩
利用老宅改造的“一屋”,让老建筑“活”起来
窗门颓败的林尚勤故居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梁永超 谭耀广
在古色古香的祠堂前,市民们投篮、跳大绳、仰卧起坐……一项项挑战玩得不亦乐乎。上周末,刚刚入选江门市历史建筑候选名单的几座潮连祠堂,成为江门市民定向越野的任务点。这项以祠堂作为任务点的越野挑战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成为江门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招牌性活动。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现存一大批承载侨乡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但其中一部分在空置已久之后逐渐荒废。如何保护与活化利用这批历史建筑,成为保护侨乡文化的关键。记者了解到,目前政府部门及民间人士,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使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其背后的故事得以有声有色地传给侨乡下一代。
◎历史建筑普查划定工作提速
据记者了解,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此后,江门开始进行历史建筑普查、划定等工作。
进入今年,该项工作开始提速。今年10月,针对江门著名的长堤风貌区,江门市政府印发了《江门市长堤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确定了该风貌区的历史建筑认定、保护与利用准则。12月10日,江门又公布了152处历史建筑候选名单。江门市城乡规划局介绍,此次上榜历史建筑候选名单的152处建筑划分为11类。其中,亭3处,雕塑1处、宗教宗祠40处、公共建筑2处、商业建筑22处、传统民居61处、近现代私宅16处、工业建筑1处、桥梁和市政工程2处、中西园林1处、安保设施3处。
◎部分历史建筑亟待“抢救”
据江门市城乡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相关工作的提速,除了要完成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外,更直接的原因是部分历史建筑现状不容乐观,迫使“普查、划定”工作提速,因为只有在划定之后,才能依法依规进行“抢救”。
以长堤风貌区为例,据悉,2000年以来,江门市政府对长堤风貌区沿河、沿路部分进行了保护和整治。但由于缺乏具体适用的规范性文件约束和引导,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部门责任不清,保护责任人权利义务缺失,导致风貌区内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擅自改建、非法扩建甚至整体拆除;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年久失修,不但危及公共安全,还面临损毁的危险。
而刚刚公布的152处历史建筑候选名单中,也有不少历史建筑面临荒废,如名单内的林子超故居就是典型例子。
据这所建筑的所在地——蓬江区联合社区塘边里居民介绍,林子超为民国时期当地旅港乡亲,因营商有道而致富,在国外请人设计图纸与建筑材料回乡建房。乡人称其故居为“孖楼”,为两座外形和内部陈设完全一样的楼房并肩而立。屋顶采用传统的翡翠琉璃瓦,厅当堂和房间采用巨大的欧式大窗,门庭是明显的欧陆建筑,有罗马的门柱和法式雕花,屋内局部的天花和墙壁上有精美的壁画和浮雕,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浑然融合,是江门民国建筑精品。可惜的是因林子超后人均在外地,故居多年无人居住,近年来更外租用作储存杂物,原有窗花、大门均被更换,庭院内杂草丛生显得十分破败。
此外,同在塘边里、也被列入候选名单的林尚勤故居,也因多年无人打理而荒废。
◎老建筑也能“活”出新色彩
热心于江门文化保护的市民张焕文认为,这些荒废的历史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空置多年、没有好好利用。实际上,老建筑只要能用活,就能“讲”出好故事、“活”出新色彩。
据悉,张焕文曾将江门圩顶社区余庆里街区卖鸡地一号老宅改造成特色民居“一屋”,并添置了许多有趣的老物件,如花式地砖、葵扇造型的吊扇、素淡清隽的竹编窗帘,以及五邑人家所熟悉的桌椅板凳等,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如何用好老建筑”。他说:“希望通过‘一屋’,让老房子“活”起来,重现昔日市民生活的场景。”
同样是用好旧建筑,江门市蓬江区潮连岛的祠堂以另一种方式来进行活化。据蓬江区政府人士介绍,1946年史料记载,潮连岛上曾建有136间祠堂,其中有4座家庙,目前仍保留有祠堂68间,在日常,这些祠堂由潮连各姓村民推举出的修葺、管理负责人进行管理,乡亲共同筹资维修,形成了保存完好的潮连祠堂群。
而从2016年起,每年年末蓬江区政府都以这些祠堂为任务定点,举行祠堂文化定向越野挑战赛,连续三届都有数百名选手穿梭于祠堂间,让沉寂数百年的祠堂重新热闹起来。本届比赛的参赛者千寻表示,为了拿到更好的成绩,他还提前过来踩点,事先对潮连大部分祠堂做个基本了解,“知道潮连有祠堂,但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何雯意通讯员/江旅宣)按照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工作统一部署要求,同时,为贯彻落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