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梦

阳江日报 2018-12-25 08:56

[摘要]以前去一个城市要“颠簸”三天,现在一天可“飞”三个城市

本报记者/吴梦媚 陈海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座城市通常因交通而建,因交通而兴。

12月的阳江,大部分时间仍是阳光明媚,而我国北方早已冰天雪地。60岁的黄国威为了谈生意,从成都“飞”到贵阳,再从贵阳返回阳江,一天路过三个省市,仿佛走过四季,身上的外套随着天气变化穿上了又脱下。“行李都不用带,也不用考虑住一晚。”黄国威感慨说,只有现在,才可以一天“飞”三个城市不停歇,要是以前,去一个城市都有可能“颠簸”三天。

黄国威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打从他18岁创业开始,就一直在走“进出口贸易”这条路,50多年来,他与超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打过交道,出差更是家常便饭。“以前每一次出差,哪怕是去一趟广州,都要做好耗费一天的准备。”谈及自己年轻时出差的艰苦,黄国威打开话匣子。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阳江有了国产客车。那时国产客车的发动机是在车头位置,车内噪音特别大,车上也没有空调,再加上车辆密闭不好,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

“简陋”的长途客车,是当时阳江人出远门的唯一工具。黄国威说,去一趟广州,要一大早起床赶车,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客车在沙土路上颠簸,时速只有50公里。然后再连车带人一起坐渡轮,横渡九江、龙江,总路程耗时8小时。这还不算上塞车、恶劣天气等意外情况出现。黄国威回忆起一次出差见客户的“倒霉事”:客车开到九江时,突然起大雾,江面上能见度特别低,九江因此封江了。

“那可真是绝望。”黄国威无奈地说,由于大雾锁江,九江两端的道路被“排长龙”的客车堵得水泄不通,进退两难,这一等就是四五个小时。没有带干粮的黄国威只能靠喝水壶里的水充饥,又饿又着急。等到九江解封,客车抵达广州,已是晚上10时许,距离与客户约定的时间已超过5个小时。因为交通不便错过谈生意的约定时间,这在当时是常有的事,他因此错失不少商机。

21世纪初期,随着开阳高速、沿海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开通,对黄国威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道路不颠簸了,车辆时速也可以加快了,3个小时就能到广州,改变了以前“出趟差必须住一晚”的历史,当天来回的交通便利带来了更高的工作效率。

“交通带来商机,这是显而易见的。”黄国威表示,以前原材料的进出口贸易,大多数在省内周转,从时间成本考虑,是不会选择和省外企业合作。同样,在省外不少企业家眼中,阳江是个太偏远的城市。自从高速公路、江湛铁路的相继开通,如今黄国威的企业所需的原材料,最远可从东北进货,出口更不必说了,欧美、非洲等国家早已是“老客户”了。

今年7月1日,江湛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粤西地区自此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当天清晨,第一趟载客运行的列车穿越田野,绕城而过,迎着曙光缓缓驶入阳江站。88岁的林恩葆当时就坐着这一趟列车,抢先体验高铁时代到来的时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在车厢内带头唱起了《不忘初心》等歌曲,这一瞬间被照相机定格,成为体验交通变迁的一份见证。

1930年出生的林恩葆,亲身经历了阳江大半个世纪的改革变迁。林恩葆回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日常出行基本上用脚踱步,过河靠船撑渡。“现在从市区河堤路前往糖厂,市民可以经过漠阳桥、?蚯乓约疤浅Ф?诺酱锬康牡兀?61年以前,人们要坐三趟渡船才能抵达目的地,那时还没有建成可通车的桥梁。”林恩葆说,1951年,他被单位安排到广州学习,出发当天在车站乘坐一辆靠烧木炭发动的汽车前往。车厢的座椅是硬邦邦的长木凳,车篷简陋得只有边框。晴天时,道路尘土飞扬,满面是灰;雨天时,水滴洒进车厢,满头湿发。就这样,他们一路颠簸至当天夜间,车辆才到达江门。之后,他们再转搭渡船,直到次日上午才抵达广州。

“如今阳江通了高铁,到广州不用2个小时,这在当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市民出行条件和出行方式已是今非昔比。”林恩葆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翻修老屋,儿子自作主张将一楼大门口扩宽,从单扇门扩至双开门,称今后方便汽车出入。林恩葆看着家中的自行车和摩托车,望着尘土飞扬的村路,觉得儿子的做法简直“不可思议”。“当时觉得是天方夜谭,怎么可能会有小车呢?就算有也买不起。”如今,林恩葆家中的私家车已不止一辆。

一担箩筐、一辆独轮车行走于乡间小道的情景,已成为绝尘而去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城乡的各式机动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的高铁……千里亦咫尺,天堑变通途,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诗意和远方。

左上图:江湛铁路的列车在漠阳大地上往返穿梭。梁文栋 摄

新闻推荐

江门公安全力做好 张学友演唱会安保工作 两场演出 零安全事故

江门日报记者/董国庆通讯员/黄宇军在张学友经典世界巡回演唱会江门站期间,江门市公安机关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先后出动警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