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亚湾走向世界 中广核借改革东风实现从0到7000亿的飞越

羊城地方版 2018-12-20 13:48

正在建设中的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华龙一号

1985年2月9日,王全国在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开业典礼上讲话

第一批“黄金人”赴法培训

1987年8月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工

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商运

文/蒋佳元 王磊

40年前,我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一卷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不断跨越的壮丽诗篇。

其中,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及核电事业就是这部史诗中华丽的一章:从大亚湾核电站的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到如今“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设备国产化率86.7%;从40年前的 “小学生”,到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出口到老牌核电强国。

自1978年邓小平同志宣布引进法国技术在中国建设大型核电站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广核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发展道路,已经成长为世界核电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打造出了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可以说,“中广核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核电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中广核的诞生、发展、崛起,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改革开放史。”

从0到7000亿:演绎“零资本裂变”奇迹

中广核起步于我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宣布,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由此揭开了我国大型商业核电站发展的序幕。

大亚湾核电站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采用的是“中外合资经营”模式。当时,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但当时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经历了艰苦的谈判,合营合同最终谈定,并于1985年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前身)合营合同签字仪式。1985年2月9日,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典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由此诞生。

为解决最困扰的资金问题,大亚湾核电站采用了“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全新模式——向银行借贷进行建设,建成后将电卖给香港换取外汇,开创性地杀出了一条重大项目建设的“血路”!

在当时国家计委的投资项目表上,大亚湾核电站一栏的投资数额赫然为“零”。有人把这一思路形象地比作“借钱买鸡,养鸡生蛋,卖蛋还钱,还有钱花”。“借贷建设、售电还钱”也打破了我国重大项目由国家投资的模式,成就了“零资本裂变”的奇迹。

1987年8月7日,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建设;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运。1997年7月1日,大亚湾核电站运营权正式由法方移交给中方,中方第一任厂长濮继龙从法方厂长手中接过象征管理权的钥匙,这是我国核电首个实现自主化的领域——自主运营。

在成功建设运营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1997年5月15日,岭澳核电站一期主体工程开工,这是国家“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结出的第一个硕果。2002年5月28日,岭澳一期1号机组投入商运。2005年12月15日,岭澳核电站二期正式开工建设。

随后,2007年8月,我国东北首座核电站,也是我国高寒地带核电站——红沿河1号机组开工建设;2008年2月18日,海峡西岸首座核电站——宁德1号机组开工建设;200年12月16日,阳江1号机组开工建设;2009年台山核电1号机组于开工建设;2010年7月30日,我国西部首座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2015年12月24日,我国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开工……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表示,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中广核已拥有六大核电基地,在运核电机组22台、在建6台,已发展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清洁能源企业,总资产已近7000亿元,业务布局分布在20多个国家。

三年累计投入100亿:创新成就“国家名片”

2016年9月29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中国自主技术“华龙一号”落地英国,这是中国的核电技术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核电近年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名片”,是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中广核总经理张善明表示,“30多年前,法国和英国共同来到大亚湾,为中国建设首座百万千瓦级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中国人完全是‘小学生’。30多年后,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联合,共同建设英国20年来首座核电站,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资本、中国经验实现了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从引进国外技术,到使用自主技术成功开启全球最高端市场,中广核实现了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完成了“小学生”到“专家”跨越式发展的法宝就是不断“创新”。

贺禹表示,英国核电项目包括欣克利角C、赛兹韦尔C、布拉德韦尔B三大项目,其中采用华龙一号的布拉德韦尔B项目拟采用中国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进入英国新建核电领域,意味着中国已从核电技术输入国,跻身为核电技术输出国,这背后正是中广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结出的实果。”

中广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一直是中广核集团实现快速发展的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中广核始终坚持将科技规划与业务规划同步谋划、同步部署。”贺禹表示,近十年来,中广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近三年,中广核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亿元,目前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

为抢占技术制高点,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十三五”期间中广核通过实施5大战略专项、13项尖峰计划,逐步突破了模块化小型堆、先进燃料组件、智能核电等关键技术,开始了从“跟随者”到“并行者”和“领跑者”的转变。

与此同时,中广核一直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目前,集团科技人员总数近7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8%。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千人计划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地方领军人才110人。

据悉,大量的研发投入,让中广核近年来产生多个重大科研成果,华龙一号、和睦系统、核电机器人、先进事故容错燃料、等离子体危废处理技术、自主先进核燃料组件、全球首创电子束处理污水……大力度的投入促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产生。其中,华龙一号已走出国门,“和睦系统”令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此类技术的国家,并且已经在9个新建核电项目中应用,实现了从二代到四代核电堆型的全覆盖,为我国核电建设节约资金近30亿元。

打造产业联盟:实现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从1%到86.7%跨越

纵观全球,核电强国的背后都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支撑。在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从大亚湾核电站的1%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3号机组的87.6%,不仅见证了我国核电从头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的历程;更记录了中广核在持续推进核电产业方面的不懈努力。

“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连大宗的材料,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仅调试锅炉是中国生产的。”张善明介绍,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1997年岭澳一期核电站开始建设,虽然仍是外方设备总包采购,但中广核利用中方设备采购分包的机会,有意识地推动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承担核电设备的部分国内采购,一举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30%。

到了岭澳二期,两台机组国产化率达到64%。在该项目,首次实现了以蒸汽发生器为标志的百万级核电站主设备的国产化。2009年,为充分发挥核电设计与开发建设企业资源聚集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中广核联合产业链上下游83家企业成立了“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组建创新集群,通过技术融合、联合攻关,不仅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型锻件、核级泵阀等关键设备自主化与国产化,而且确保了核电设备研发和成套供货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随着我国核电的规模化发展,核电自主化比例持续上升,从红沿河1号机组的75%,到阳江核电5、6号机组的85%,再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张善明表示,中广核依托20台CPR1000在建机组逾2000亿的设备总投资市场,带动了整个产业链5400多家企业共同发展,推动我国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掌握了核岛和常规岛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从“小学生”到导师:安全筑就世界一流

“如果说40年中我们最根本的发展经验,我觉得就是始终坚持安全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中广核的一切,安全发展是我们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根本。”贺禹表示,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承载着我国核电高起点起步的使命,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初期,管理层即确定了“找最好的教师”、“按世界一流水平培养人才”的方针。

从1989年至1990年间,中广核先后分三批送出110多人到国外学习核电技术,平均每人培训费约130万法郎,约合一个成年人体重的黄金价值,由此被称为“黄金人”。身为“黄金人”,贺禹深知,“黄金人”的含义并非只代表了巨额学费,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批人作为中广核核电人才的“种子”,很好地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建立起了完善的核电建设、运营管理体系,以及与之匹配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且创造了世界一流的运营业绩。

不仅如此,在40年的发展中,中广核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建立起了完善的核电建设、运营管理体系,以及与之匹配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且创造了世界一流的运营业绩。

在安全管理方面,张善明介绍说,“中广核经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不仅对核电,对于其他产业都是高要求、严标准,从而推动中广核成为中国的“杜邦”。二是安全一视同仁。对于安全、质量的高要求,不仅是对中广核自身,也延伸到了设备制造商、建造企业等上下游产业链,从而推高了全产业的制造和建造水平。三是安全文化无处不在。“一次把事情做好”是中广核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广核30多年发展基础上积淀起来的共同文化,其核心是“安全文化”,它与国际上知名的“零缺陷理论”一脉相承,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广核干部员工。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生活中,已经内化为大家的共同理念。

正因如此,目前中广核20多台在运核电机组安全生产业绩持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建核电项目安全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国际上衡量核电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指标来看,中广核2017年20台在运机组、240项WANO指标中,有177项达到世界前1/4的先进值,比例达到73.8%。在建核电项目现场安全质量综合评级全部达到国际标杆7级及以上的先进水平。此外,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超过4600天,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世界纪录。

新闻推荐

5号机组主变T区 保护装置升级改造完成 提高500KV系统 可靠性稳定性

近期,国华电力公司台山电厂5号机组临时停备,该厂电气二次继保班根据主变停电计划,借此契机对主变T区保护装置进行升级改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