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读”领风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素有重视以读为主的优良传统。历代学者和教育家对“读”的意义、作用有精辟的见解,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也归功于“蜜咏恬吟”“久久自语”的传统读书方法的运用。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中,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在课堂上让“读”领风骚,“读”领鳌头。
本色初读,读出精彩
“读一篇文章,通读全篇,得其大意”,我或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描述画面,或提示实物,或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补充介绍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及人物,以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阅读全篇。
1、结合审题解题,质朴自然的初读。教学《和时间赛跑》时,我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师生经过筛选,整理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
2、精心设计导语,进入意境的初读。如执教《长城》时,出示万里长城的图像,慷慨激昂地描述着各国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升腾,成功地激发出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
3、创设读书氛围,兴趣盎然的初读。教学伊始,齐读课题《胖胖的小手》后,我亲切地说:“小朋友,请你伸出自己胖乎乎的小手,举起来让老师和同学看看。”顿时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向同学和老师显示。我又适时地提出初读要求:谁能读课文?认为自己读得好的站起来读。学生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每个人都拿起书认真地读起来,好多同学还很自信地站起来读,课堂顿时响起一片读书声。
重点精读,深入感悟
悟读需要“支架”。想要学生真情流露,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让学生读、议、品,在读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1、读思结合。在强调多读的今天,必须注意指导学会多“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3、读练结合。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
4、读想结合。语文课上的想象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的,我们要给学生的想象和梦幻插上语言的翅膀,学生在想象中品味,在自读中品味。
品味赏读,培养语感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后,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
1、范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写得如诗如画,教学中我进行范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2、个人展示读。朗读指导之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搞“千人一声”。
3、表演朗读。在课堂上,我留出学生情境表演朗读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可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童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并可配合一定的道具。学生完全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形象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
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背吗?”教师一煽动,学生跃跃欲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品读、赏读一个段落后,体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种读背课文的愿望,也很容易背诵课文。我常不失时机地让能背诵的同学合上课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段落。久而久之,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很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段落熟读成诵。
总之,语文课堂上,围绕“读”做文章,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得“金”,使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撑起语文课堂的一片天。
(江海区外海街道麻二金紫学校伍顺燕)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朱磊磊)为推动高新区(江海区)宪法宣传教育形成热潮,12月4日晚,市依法治市办、市普法办、区政法委等多部门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