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山”创作小说 讲述台山排球故事
“台山排球的成就享誉国内外,作为台山人,我有责任收集和整理关于台山排球的事迹。”日前,手握30万字的小说《台山排球故事》,作者岑向权为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
岑向权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地道的台山人,从小浸润在台山的传统文化中长大。骑楼、洋楼、碉楼、排球、金山伯等极具侨乡特色的名词,深深烙印在岑向权的脑海,他对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岑向权钟情于写作,是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陆续在地市级、县级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特别擅长乡土文学作品创作。他所著的《端芬女》,以及与他人合著的《船行南海》,是以台山人为原型创作的文学作品,极具侨乡特色。
《台山排球故事》以从上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40年间的台山为背景,以历史纪实小说的形式,讲述了4位排球爱好者及其朋友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爱国爱乡、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的台山人精神。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陈素敏
搜集资料下乡探访花一年多时间完成创作
据记载,1928年,台山各排球队参照广州各体育会和高等院校排球比赛的规则,将赛事统一规定为上场人数为9人。这就是台山“九人排球”赛制的由来,并延续至今。近年来,为纪念这一台山人引以为傲的体育文化,振兴台山排球运动,擦亮“九人排球”这一品牌,台山市体育局组织策划了系列纪念活动,撰写出版《台山排球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岑向权来说,创作《台山排球故事》是机缘巧合。恰逢台山市体育部门有意策划,岑向权也有撰写乡土小说的基础和计划,双方一拍即合。2016年末,岑向权开始着手准备小说的创作。
岑向权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台山人,对台山排球极为熟悉,但是要以排球为主线来创作小说,他不敢贸然下笔。为此,岑向权利用半年时间,对台山排球的起源、发展、普及及各地开展排球运动等原始资料进行搜集和采访。他发现,相关资料很多又十分散乱,特别是涉及具体人物的事迹,记录十分简略。为了一一核实资料,岑向权走进资料记载的乡村探访,寻找当年的排球辉煌。
岑向权并非职业作家,每天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便利用夜晚和周末的时间进行写作。“有了前期非常充足的准备,小说写得比较顺畅。下笔、修改、定稿,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他说。
书中不少情节为真实发生
正准备创作第二辑
虽然是小说,但《台山排球故事》的脉络紧扣台山排球的发展轨迹。作为故事发生地,四九镇下坪村、斗山镇浮石村、冲蒌镇官窦村和端芬镇龙腾村等,都是有历史记载的台山排球发源地,这些地方涌现了一批排球健将、排球教练和排球裁判。此外,书中相关的情节,如1916年下坪堡小和育英小学先后成立校级排球队、1929年台山校际赛首次统一队制、1935年台城仁社体育会在省运动会上夺冠等,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史料记载,广州培英中学的台山学生学到排球打法后,将技术带回家乡,教其他台山学生打排球,并在华侨的参与和推动下迅速普及开来。根据这一点,我塑造了主人翁谭嘉仁。同时,书中融入了当时台山的大事件,如女土匪"单眼英"被擒获、台城城区大规模改造,以及大家熟知的新宁铁路等。”岑向权表示,希望读者阅读《《台山排球故事》时,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当年的台山。
该书的一个突出特色是作者使用了不少方言,也就是台山话,如球场观众的欢呼称为“骨波”。受华侨影响,部分台山话夹杂了英文单词,称为“半唐番”,这在书中也有所体现,如台山人把排球称为“华利波”。
目前,岑向权正在着手准备创作《台山排球故事》第二辑,讲述的是台山排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故事。“为了尽量写实,我正在整理相关资料。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台山排球的辉煌历史,擦亮台山排球名片。”他说。
新闻推荐
501万奖旺站接受中奖证书和奖励。通讯员林嘉茹摄信息时报讯(记者陈学钢通讯员林嘉茹)12月5日上午,南粤风采“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