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跑步,一边救人 医师跑者:演绎不一样的医者仁心
11月24日,第六届中国侨都健走马拉松大赛如期而至,三区四市近10万人参与了这场狂欢。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一股马拉松热潮。42.195公里,是全程马拉松的公里数,也是很多跑者孜孜不倦地在赛道上奔跑的目标。
不少医护人员脱下白大褂,换上心爱的跑鞋,参与马拉松运动。在马拉松赛道上,他们不仅是跑步爱好者,更是不可缺少的“急救者”。作为医护人员,他们在参加马拉松健走时,依然牢记自己的医者使命,用专业帮助众多跑者。据不完全统计,江门市已有数十名医护人员成为医师跑者,在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道上,为选手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近日,记者走近江门市三位医师跑者,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文/江门日报记者李银换图/受访者提供
职业:江门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
年龄:53岁
工作年限:29年
跑龄:5年多
张建华:
跑步超10000公里
跑步初衷:一接触就喜欢上了
张建华是江门市中心医院里有名“跑神”,也是朋友口里“赛道上的侠客”。自2013年与马拉松结缘,至今跑步已超过10000公里,相当于从中国最南端走到最北端,再从最北端走到最南端的距离。
张建华与马拉松的情缘,源于2013年江门市举办的首届中国侨都健走马拉松大赛。向来有散步习惯的张建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一时冲动就报了全程马拉松”。为了那次比赛,张建华特别加强了健走锻炼。经过不懈努力,他以近6小时的时间完成了比赛。“完成自我极限的挑战和成功竞赛的喜悦,让我更加喜欢上这项运动,从那时开始了我的跑步生涯。”
2公里,5公里,10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建华克服了种种困难,跑步的距离和速度逐渐增加,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也在同步增强。跑步2个月后,也就是2014年的元旦,他参加了第一个10公里的比赛——容桂10公里马拉松比赛;2014年3月,参加第一个半程马拉松比赛——广州跑族半程马拉松赛江门站;2015年3月,参加第一个全程马拉松比赛——清远国际马拉松赛;上个月,在上海马拉松比赛中,他全程用时3小时41分,创下来自己最快的速度……从2014年到现在,他大概一年参加20场马拉松和越野赛。为了保持体力和耐力,张建华现在每隔一天跑步一次,一周跑3—4次,大概每个月跑步200公里。跑步后,原本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他,体检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且明显改善了他的心肺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并减脂增肌,改善了精神状态。
在这么多年的跑马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退赛。那一年,在云南腾冲高黎贡越野赛(125公里)中,张建华由于胃肠道不适,坚持跑了40公里后,实在坚持不下去,只能选择退出比赛,他认为这是明智的选择。张建华提醒各位跑友,“跑马拉松是为了健康,不能放弃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
张建华是江门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他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基本上上班后都是超负荷工作。“当麻醉医生,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跑步后,感觉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都得到很大的改善,能更好地完成在职工作。”
成为医师跑者:
要随时留意身边跑友健康状况
作为医生,在跑马拉松时,张建华也希望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确保其他选手的安全。在了解到我国成立了医师跑者协会后,张建华于2015年4月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到现在为止,作为医师跑者,他参加了几十场马拉松和越野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是协会里的“老队员”。
作为医师跑者,他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10月18日,在长沙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及时救治了一位即将晕倒的年轻女子,避免严重的后果发生;2016年,在广州越野赛中,救治了一名踝关节严重扭伤的选手;2016年,在西樵山国际超级马拉松赛中,全程陪同中山的一名70多岁的老年跑者安全完成了比赛。
医师跑者需要时刻观察自己身边跑友的情况,主动去关心路边停下来的跑友,此外,他还要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配速,不能与其他医师跑者出现重叠,也不能出现救援真空地带。整个过程都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拐弯处或者下一秒会有什么突发状况。
“我们作为医师跑者参赛时,不能尽全力跑,起码要比最好成绩慢30分钟左右,这样才能确定自己有体力去实施救治。”张建华说,他试过一场马拉松跑下来停下来好几次,跑马的人都知道匀速跑是最省力的,他们却不得不间歇跑。除了体力上的加倍,医师跑者的精神也是高度紧张,他们要随时留意身边的跑友是否有异样,如呼吸、步伐等是否异常。
职业:江门市中心医院ICU护士
年龄:44岁
工作年限:24年
跑龄:2年多
罗向明:
一边跑马,一边旅游
跑马初衷:在先生的影响下,爱上了跑步
运动之于罗向明,是一种生活方式。她几乎每天10点前睡觉,第二天早上5点钟起床,自己做早餐,之后去游泳或跑步再去上班。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个“运动狂人”。
她从小就爱运动,经常在空闲时间去爬山、快走、骑行等,她和先生曾多次从江门骑行至澳门,再折返。不过,跑步则是在先生的影响下才逐渐爱上的,真正“触马”是在2016年。“触马”后,她运动更加系统了。2016年3月20日,她参加了清远马拉松大赛的半程马拉松;2017年1月2日,她跑完人生中第一个全程马拉松——厦门马拉松比赛……她有本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每一次跑马拉松的经历:2016年她参加7场半程马拉松比赛;2017年参加了9场马拉松比赛,其中2场超级马拉松、5场全程马拉松、2场半程马拉松;2018年,由于要陪伴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她减少了参赛频率,只参加了3场。
海口、成都、丽江、六盘水、桂林、广州……这些都是罗向明和她先生曾到过参加马拉松的城市。除了跑马外,他们还会待上几天,好好感受那座城市。他们享受一边跑马、一边旅游所带来的乐趣。“我们通常提前做好计划,成功报名参赛后,提前请假,提前订好机票、酒店。”罗向明笑着说,“很多人觉得我们到处去跑马拉松比赛要用很多钱,其实用不了多少钱。我们买的是特价机票,订的是经济酒店,我们属于"穷游"。”
成为医师跑者:
人变得更年轻了,心态更好了!
2016年,罗向明正式成为医师跑者,她希望用自己24年的护理经验、专业医疗知识帮助有需要的人。
今年1月,在海口马拉松比赛现场,当时的天气比较炎热,一位年轻男性选手在冲刺时突然中暑昏迷。罗向明迅速来到这名选手身边,凭借在ICU多年的工作经验,她考虑选手中暑,在确定选手有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她先用水为其降温。救护车到来后,她交待清楚该选手的情况,并叮嘱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救治的注意事项后再离开。赛后,她获悉这位伤者被成功抢救回来,她的心就放下来了。“像这样在赛道上抢救的,我至少遇到过三例。救人当然觉得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但也希望各位跑者注意身体,不要发生类似意外。”
罗向明告诉记者,在ICU,每天都要参与抢救,这已经是一个常态,因此,面对马拉松赛道上的突发情况,她都能应对自如。
翻阅罗向明的朋友圈,她晒得最多的就是运动,而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笑容,每张运动的照片,她都笑得很开心。“其实我跑步的配速不快,平均配速只是7分多钟,但我享受这个过程。”罗向明告诉记者,“跑步后最大的改变就是人变得更年轻了,还有心态更好了。如今,跑步成了我的一种追求,我会一直跑下去。”
职业:新会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
年龄:30岁
工作年限:5年
跑龄:4年多
关永健:
为了减肥开始跑马
如今爱上跑马
跑步初衷:为了减肥
关永健的微信昵称是“肥仔,拜拜”,他“触马”的理由很简单:减肥。
他自嘲道,自己曾经是140斤的“肥仔”,后来实在受不了身上的肥肉,就去跑步,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跑步后,他成功甩掉了20斤肥肉,现在体重120斤左右,身材十分标准。
刚接触跑步时,关永健碰过不少壁。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他穿着休闲鞋就去参赛,结果脚底磨出了水泡,痛苦不堪;由于不懂配速,很难坚持到最后……后来,他在江门户外跑步训练时,遇到其他跑友。加入江门跑团后,在“老司机”的带领下,他才逐渐掌握了跑步的窍门。
如今,关永健每年都会参加七八场马拉松比赛,至今已参加了近30场。他参加过半马、全马、超马、越野赛等,不断地挑战自己。平时,他都会抽空进行训练,会在圭峰山、新会大锅底体育场等地跑步。
跑马拉松,让他减肥成功的同时,体力也提升了许多。关永健是新会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他经常要和同事抬着担架,上楼将病人抬至救护车。“以前爬上楼已经气喘吁吁,要缓一缓才能继续工作。现在体力明显改善了,爬楼梯气不喘,而且有更多力量施行救治。”
成为医师跑者:
能帮助人,很有成就感
20018年3月18日,在云浮新兴马拉松大赛距离终点只有三四百米的地方,一名女性选手突然晕倒在地,意识模糊。在一旁的关永健立刻跑过去进行紧急处理,结合选手的症状,担心其为脑缺血,于是抬离其下肢,并让志愿者叫救护车,同时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等待救护车来临再继续往前跑……这是关永健作为医师跑者参与抢救的一个片段,2015年12月,在张建华的引荐下,他正式加入医师跑者协会,自此参与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抢救,确保了其他选手的安全。
在他看来,医师跑者承担的任务,与自己平时工作挺像的,都是救死扶伤。不一样的是,医师跑者是在马拉松赛道上,有医师和跑者的双重身份。“其实,当医师跑者比自己跑马要辛苦得多。”关永健说,但穿上医师跑者的衣服,就相当于肩负起在跑道上救死扶伤的责任,当能帮助人的时候,很有成就感。
延伸阅读
医师跑者协会:协助做好紧急救援和赛道安全帮助
医师跑者协会是全国性的马拉松长跑、越野登山等户外运动的医师、护士等爱好者共同组建的,成立于2015年2月18日。
其目的和宗旨是:
1、协助官方医疗队做好紧急救援和赛道安全帮助;
2、宣传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健康快乐的跑步理念;
3、宣传医务医护人员跑步和社会正能量;
4、为更多的马拉松等户外运动,提供医师跑者和志愿者的服务。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张奕维)近日,新会区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会城街道西隅路、南隅路一带违规设置的高空立体广告牌实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