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文物修复,有意义有意思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周哲
采访曹勇的地点约在东山口的一座民国时期的小洋楼“简园”里。去年12月,曹勇和他的团队完成这座老建筑的修复活化,并将办公室搬到这里。
复原老城区的民国建筑只是曹勇工作的“小case”。今年12月,有关西樵山石燕岩采石遗址的项目就要结项了,曹勇对这个项目的结果非常期待。石燕岩不仅美轮美奂,而且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石燕岩作为一个古老的采石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已经经历了5000多年的风雨。考古所为完成对石燕岩采石遗址的勘测,安排广东著名的水下考古团队利用声呐技术完成对水下部分的测量,而曹勇的团队则负责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水上部分,数据最终对接汇总。
曹勇说,这种做法在全国属首例。
近年来,曹勇和他所在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中心团队,将遗址保护做出了品牌,也做出了效应。
来广东之前,根本没想过会和文物修复打交道
在来广东之前,曹勇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和文物修复打交道。2002年大学毕业之后,曹勇在当时的国家建材局第二设计院工作了五年。直到现在,曹勇还非常感激在设计院工作那段时间的磨炼。“那五年他们一方面教给我技术,另一方面,还教会了我做人——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那时候,由于中国在相关技术方面较落后,曹勇他们在工作中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符合当时通用的欧洲标准,他们自学了多种语言,全部用英文完成报告……
由于家庭原因,曹勇在2007年来到广东,进入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上班的第二天,曹勇就参加了“南海一号”竣工典礼。“这对我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前几天还在车间画图,今天就近距离地看到全国瞩目的考古项目。”
渐渐地,曹勇发现,文物修复是既有意义也有意思的工作。
曹勇以“工科直男”自称。在考古所,他的专业背景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可这也为他带来了与其他同事不一样的视野。刚来到单位时,他发现,这里竟然没有普及电脑画图,还是在用手工画图。给他的感觉是,当时的文物建筑行业大概落后现代建筑业10年的时间。但是,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落后对他来说,也就意味着机遇,意味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直思考,如何把新技术应用到文物修复中
来广东十年了,曹勇认为自己每一年都有收获。这些年,曹勇所在的领域迎来了巨大的改变。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重视文物保护发展。近日火起来的“永庆坊”之所以能成功,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他表示,新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把新技术应用到文物修复工作中。
2009年,曹勇在坪石老街进行测绘工作。当时坪石附近要建一个水库,水库一建立,整一条坪石老街都会被淹没在水库之下。坪石老街长两公里多,如果搞手工测绘,既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也实在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曹勇自己牵线,使用了当时还不是很普及的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字化测绘。
发现三维激光扫描仪的优势之后,曹勇很快把它应用到接下来的开平碉楼测绘工作中,并逐渐推广。后来,文物考古研究所利用这项技术进行的相关工作还获得了国家企业考古创新奖。
2012年,曹勇及其团队参加了科技部文化遗产数字化构建课题组,他们承担的课题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构建的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该项目去年结项,今年更获得了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颁发的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们现代人一味地因循守旧是肯定不行的。成功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如果你连失败都不敢去赌的话,你永远不会成功。”曹勇说。
新闻推荐
参加水暖卫浴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抛光研磨选手正在加工赛件。9月21日下午,由江门市总工会、开平市总工会主办的“五邑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