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音乐(台山)”代表性传承人刘英翘: 让新生代热爱广东音乐
刘英翘(右一)和台山广东音乐团的成员。 刘英翘在他的工作室练习二胡。林立竣 摄 刘英翘在指导学生。 痴迷于吹笛子的刘英翘。林立竣 摄
刘英翘,1950年出生于台山,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音乐(台山)”代表性传承人。
他自幼受民间“八音班”的熏陶,爱上广东音乐,师从民间艺人刘基英(粤剧师傅)、陈哲深(高胡师傅)、陈品豪(民间音乐家),后又到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现星海音乐学院)进修。刘英翘对广东音乐的风格和特性有着极深的了解,演奏风格被称为:地方风味浓郁,情感细腻、技巧娴熟、圆润动听。
刘英翘曾一度离开曲艺界,但当台山广东音乐接班人青黄不接时,他重拾乐器,担任台山市曲艺协会会长、台山广东音乐团副团长,不遗余力地推广广东音乐创作,让新生代也热爱广东音乐。
A用一根笛子与广东音乐结缘
台山,广东音乐之乡。
广东音乐起源于“八音班”。三百年前,“八音班”已悄然存在于台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丝、木、匏、竹”等八类材料制造的乐器所奏的音乐的总称。最初的“八音班”,多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人们称这些曲调为“广东音乐”;到清朝中叶,“八音班”将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使“八音班”逐步走上成熟。
刘英翘家乡所在的水步镇同样活跃有一支民间“八音班”。这让他非常着迷。“小时候走在学校的路上,都感觉有音乐在耳边回响,脑子里都浮现吹笛子的旋律或画面。”说到这里,头发梳得纹丝不乱的刘英翘忍不住自问了一句:“爱好音乐的人差不多都会有入迷的经历吧?”他略微转过头,目光若有所思地望向记者,没等回答就又自顾地继续说下去。
音乐,恰如甘露滋润着一个乡间孩童的心田,为他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年少时与音乐有关的点点滴滴,刘英翘总能娓娓道来。“1958年大跃进,挖牛脊山水库,母亲也要去运泥。那时身穿单薄的棉衣,北风吹人冷,我就躲进禾草棚蜷在里面,自个儿挨着收音机听广东音乐和粤曲,从早上八点听到夜晚十二点。那年我八岁。”
八音、粤曲等音乐的熏陶,宛如肥料慢慢催促着那粒种子要破土生长。早已钟情于广东音乐的刘英翘很快结出了音乐之花。他急不及待地仿照着人家,去砍竹子自制笛子来练习技巧。他最喜欢的一把笛子是用拾来的旧扫把柄做成的,这把变废为宝的石竹笛子伴随了他的童年到青年。“音又准又靓,最后把它送给了一位去海南岛当知青的好友,到今天我还是很怀念这根跟了我八年的笛子。”刘英翘说。
今日之舞台上,多看到刘英翘以笛子演奏,这正是他内心最深的情结。对乐器从一而终的热爱,对音乐念念不忘的追求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1967年,刘英翘去广州舅公家玩,整天跑去看人家玩音乐,看在眼里的舅公就花了五元钱在长江乐器行买了一根岭南乐器厂出品的笛子给他。刘英翘有了一根专业的笛子,他的演奏技艺有了质的提升。
1970年,经过层层选拨,刘英翘如愿进入县宣传队,“那时宣传队很多人都向往,等于是"本地明星",个个都是百里挑一。”
一边参加演出,一边加强训练,激发出刘英翘更大的音乐潜能。刘英翘有了和华南歌舞团成员,如陈添寿、李灿祥等国家级演奏家接触、交流的良机。他又到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现星海音乐学院)进修,对广东音乐的风格和特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县宣传队十年的演奏岁月里,刘英翘踩着单车,搭着行李和器具,一年下乡表演200多场。日积月累的演出雕琢了他的演奏技巧。
B以台山民情为题材进行创作
广东音乐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是中国传统丝竹乐种之一。它以轻、柔、华、细、浓的风格,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备受欢迎。与粤剧、岭南画派一起,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广东的三张名片之一。
刘英翘深得广东音乐精髓,还成为“跨界”的高手,他不仅会吹笛子,还会吹单簧管、萨克斯风、拉二胡等,信手拈来,驾驭自如。在他家三楼,可以看见各种乐器放置在一旁,他介绍着,随手拿起一把二胡,坐到中央的凳上,欲即兴演奏一曲;但觉得不够专业,他又到楼下换了一件红色的演出服,这才端坐下来,满脸认真专注地拉起来
刘英翘的演奏风格被人评为:地方风味浓郁,情感细腻、技巧娴熟、圆润动听。
如何要把一首曲演奏得动人心弦?刘英翘的经验是,“己所不"乐",勿施予人。”因此要透彻理解乐曲。为了让记者更明白,他起身到楼上找来一根笛子,用柔软的手指在上面比划着,试吹了两下,然后以《双星恨》为例,边演奏边解说这首以牛朗织女故事为蓝本写成的乐曲:
“演奏时需要带有一丝怨恨之意。开始是叹息,一年才相见一次,要设身处地去想。”他举起笛子,幽怨的笛声悠悠飘散。
“中间是互诉衷肠,见面后要长话短说。”只闻时而缠绵悱恻,时而热情澎湃,时而如泣如诉……
“最后是分开的不舍与期盼。”笛声“长嗟短叹”,恰如一步几回首,绕梁而不散。
“合拍、合情、合意、合理,这四个"合"者,方为演奏之精妙绝仑,大成者也。”刘英翘总结。
在多年从艺生涯中,刘英翘走遍台山,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刘英翘以台山民情为题材创作出包括《川岛欢歌》《桑梓情深》和《喜盈门》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由其主笔创作的台山说唱《竹升睇女仔》,荣获第三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第三届广东省曲艺大赛非职业组比赛一等奖。
“没有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就算不上好的作品。”刘英翘强调。音乐代表思想,每一种思想都能用音乐去表达。
C将重点放在培养后备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县宣传队的政策、人员变动,刘英翘也不得不面临转业的困境。
2001年,因为需要,他再度归来。“有些曲目技术难度大,只能让我去演绎。”五十知天命的他,重新拿起笛子站在舞台上。
离开。归来。匆匆。廿载。昔日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两鬓染霜。
时代的发展,世事的变迁,可谓翻天覆地。娱乐项目增多,影视的挤压、流行音乐的竞争,加之从事广东音乐看不见丰厚的经济效益,广东音乐受到巨大冲击,越来越少年青人涉足广东音乐。
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年,刘英翘跟台山市40多名优秀的业余演奏员一同组建了台山广东音乐团,致力于推广广东音乐与培养接班人。他先后筹到10多万元赞助款,为乐团购置了乐器和演出服装。
乐团成立十周年之际,担任副团长的刘英翘组织发行《台山广东音乐团原创音乐专辑》,把传统广东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歌曲结合,做出更多的新尝试。“广东音乐充满了包容性。”刘英翘表示,早期的广东音乐单纯由民族乐器演奏,包括五架头、七架头、八架头、十架头。上世纪30年代开始,演奏器具出现中西混搭,小提琴、萨克斯风、手风琴、黑管、小号等出现在演奏中。“这些都给广东音乐带来了变化,音乐节奏和风格也有了西洋音乐的味道。”
如今,刘英翘依旧还会登台亮相,带领台山广东音乐乐团到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地交流演出。每次表演,刘英翘都甚少独奏于舞台,而是五人一起演奏“五架头”——高胡,扬琴,箫笛,秦琴,中胡。刘英翘表示,几个乐器一同演奏更丰富,更有层次感,可以填补单个乐器的缺陷与不足。“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接受广东音乐、了解广东音乐、学习广东音乐。”
培养后备人才目前成为刘英翘的重点。他去学校给选修曲艺的学生上课,常带学生参加比赛。“要发展好广东音乐,要多组织比赛。只有通过比赛才能让演奏者获得存在感、荣誉感,才会对学音乐有信心,进而持之以恒。”刘英翘教授的学生,参加全省曲艺明日之星比赛,连获第八、第九届金牌。“只有比赛才能赛出人才,并树起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水步镇的瑞龙村是刘英翘的老家,在这里,年少的刘英翘吹响自己的第一声笛音。如今,他也把工作室设立在此。门前“广东音乐国家级传承人刘英翘工作室”的牌子还戴着刚揭幕不久的红花。这座三层高的乡间小楼宇既是家,也是舞台。站在三楼的练习室举目远眺,风吹稻浪,陈皮飘香,闲暇之余的刘英翘或会于此演奏上一曲《扬鞭催马运粮忙》。
他在这里演奏。他在这里教学。他在这里传承。
点评
余其伟(国家一级演奏员、教授、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主任):
刘英翘先生出生于广东音乐之乡台山,自幼便深受民间音乐、戏曲、民歌之熏陶,能熟练地掌握多种中西乐器的演奏,尤以箫笛演奏见长。刘先生不仅深谙传统广东音乐,亦能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乐曲。尤其可贵者,刘先生长期深入基层,以训练班的形式,教育培养不少新生代学习广东音乐,以期使广东音乐得以代代相传,功不可没。
李灿祥(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会理事,前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
刘先生演奏功底深厚,音色甜美,技巧娴熟,兼容南北技艺之长,刚柔相济,注重韵味和作品深层次内涵,形成独特的粤韵演奏风格。
除了擅长箫笛演奏外,还掌握单簧管、二胡等多种中西乐器的演奏,多才多艺,创作《川岛欢歌》《桑梓情深》《喜盈门》等音乐作品,丰富了演出的曲目。为传承广东音乐培养接班人做出了贡献。
策划:叶桃
统筹:傅健崔怡娟
文:林立竣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参加竞赛的选手诠释了当代核电操纵员独特的匠心精神。台山核电公司运行部操纵员技能竞赛被列为“五邑杰出工匠”职工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