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好记者讲述新闻采访好故事 在坚守中拼搏 在感动中前行 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记者 毕嘉琪:

汕头日报 2018-11-27 07:53

让国宝“活”起来,讲好岭南文化故事

“挖掘文物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任重道远。”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记者毕嘉琪分享了自己从教育线记者成为文物线记者,在采访遗址和古墓中让国宝“活”起来的心路历程。

2016年9月,毕嘉琪独家专访了岭南考古界的泰斗麦英豪老先生,麦老是广州秦代造船遗址、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等重要遗址发掘的主持人,他为毕嘉琪生动地讲述了他60年田野考古的许多趣事,给了毕嘉琪很大的启发。

毕嘉琪说,麦老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都用在研究南越国历史,写了很多专著,他有一个心愿:希望用文字的方式让这些沉睡已久的国宝“活”过来。

今年5月,毕嘉琪参加了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省文物局共同启动的《宝览南粤》全媒体项目,栏目跳出报纸的传统模式,通过微纪录片、H5小游戏、抖音小视频、创意海报等丰富的新媒体产品,把岭南重磅文物打造成“网红”,把镜头对准了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清代广州十三行时期外销品,其中一幅被称为“珠江版清明上河图”的清代外销画,记录了清代广州海外贸易盛极一时的景象。“两年来,在文化界和媒体同行们的努力下,麦老的心愿实现了——文博类视频节目越来越“活”,博物馆也变得越来越"火"。”

“作为媒体人,我们需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社会责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用更丰富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努力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作为一名记者,毕嘉琪自豪地说。

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记者 李星毅:

“我是卧底”

李星毅于2015、2016两年间,参加深圳广电集团策划推出的一组调查式报道,报道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公众热烈讨论,推动了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开始,李星毅像是个即将要高考的考生一样突击学习金融知识,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被录取。他瞒着父母和朋友,怀揣着对记者这份职业的热爱,成为了一名“卧底记者”。“在卧底时我深知,受骗者的客户信息泄露风险无处不在。”作为记者,李星毅决定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李星毅通过网警得知,骗子的数据来源大多是从地产中介等公司非法获取,他于是选择和警方配合,经过他一个多月的证据搜查以及配合警方收网,最终,这起案件成为当时广东地区最大的一宗“买卖公民个人隐私”案。在当时,李星毅总会接到恶意报复的陌生电话。然而,他认为,身为记者作用虽然有限,但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是存在的价值。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和我众多优秀的同行们一样,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不忘初心,握紧手上的这支笔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发挥我们的价值,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为我们的新闻理想而奋斗。”李星毅这番话,引起现场编辑记者们的强烈共鸣,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羊城晚报记者 符畅:

对每一个生命充满敬畏和爱

羊城晚报的记者符畅分享题为《器官捐献者的“心声”和“新生”》演讲,这是关于器官捐献的故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胡鹏,通过肺移植手术获得了新生,他问符畅,“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会让一个人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帮助他人?”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她,她开始关注器官捐献者家庭,希望了解背后的故事,寻找心中的答案。

2017年9月,一个名为“郑能亮”(谐音为正能量)的孩子刚出生就被确诊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半岁离开人世后,家人捐献了他的器官,只因为亮亮接受过他人的献血。不久,接受亮亮肾脏的患儿顺利出院。这深深震撼了符畅,当她把故事报道出来,并获得新华网等媒体转载,呼吁更多人参与器官捐献时,她想,媒体的参与,就是另一种延续。

在聆听、记录这么多器官捐献者家庭和受捐者的故事后,对于那个触动她的问题,符畅有了答案,那就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和爱。不久前,她递交了申请,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羊城晚报记者 沈婷婷:

敢闯敢拼够努力,梦想就会实现

来自羊城晚报的记者沈婷婷分享题为《再普通的人,都可以因这个时代成为“传奇”》的演讲。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长大的沈婷婷深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的影响,父母告诉她:“在深圳,只要你敢闯,敢拼,够努力,梦想就会实现。”

她的采访对象有用手中画笔宣传深圳文化的自由跨界插画师卢晓蓓,有研发出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攻克了核心的三大技术难点的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年轻的80后教授贺建奎,她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见证这个时代的发展。

今年,沈婷婷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采访,《羊城晚报》连续7天在重要版位刊登了她的报道。作为一名经历着、记录着这些奇迹的年轻记者,每一次和这些普通而又传奇的采访对象对话,她都会忍不住一次次从心底惊讶于改革开放所激发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

江门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俊仪:

为感动而奋笔疾书

江门广播电视台记者李俊仪分享题为《“川”流不息两地情》的演讲。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让一个名叫“雁门乡”的乡镇陷入了黑暗,同年,江门踏上了一年的对口援建之路,江门与汶川从此遥遥“牵手”,情系一线。10年来,江门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们无数次都为亲眼目睹的感动而奋笔疾书。

来自开平的2000名工人深入灾区为汶川兴建中学,从第一个桩子被打入汶川大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日夜赶工,从不停歇,震后汶川中学提前12天竣工。那一年,有很多这样的“大部队”,从南奔向北,只为在废墟里燃点起希望。也有一群人从北迁向南,来自桑坪中学的1500多位师生,先后从汶川辗转来到江门。在当地媒体的关注报道下,江门民营企业家积极出资,将准备投入招生的学校作为广东异地复课的校区,这让他们的生命里有了第二个“故乡”。

10年来,电视台的记者们一直在关注着汶川的故事,汶川人坚韧、向上的精神流淌在他们血液中,而感恩更成了养育汶川人的一种文化。李俊仪有幸成为故事的见证者,这激励着她在未来的工作中,时刻明确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和情怀。

广州日报记者 何瑞琪:

书写海归人的“中国梦”

40年前,中国掀起一股出国留学潮,但是人才出去多、回来少。40年后,10个出国留学的人,就有8个回来,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归国潮正在开启。“我想,究竟是什么吸引他们回来?”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在《书写海归人的“中国梦”》演讲中与听众分享着“答案”。

富有梦想的归国科学家周振是一名质谱仪专家,上世纪90年代,他就立志要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带着一箱资料、一箱零部件和10万元积蓄,周振回国了,然而最艰苦时“一度账面只剩下两万元,走到只剩下4个人。”广州科技风险投资给的一笔500万元资金让公司出现了转机,多年来,政府给予的支持源源不断。10年过去,周振终于造出第一台快速监测PM2.5来源的质谱仪,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应用,为大气污染防治做出了贡献。

10年前,“广州仔”袁玉宇回国创业,“袁玉宇说在广州创业,从没为了办事请人吃过一顿饭。政府每项政策都十分透明清晰,这正是改革开放40年在广东取得的成果”,何瑞琪说:“作为一名记者,我的报道也许正在为下一位人才的归国铺路,我愿意继续书写海归人的"中国梦"。”

广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王小娟:

致敬,最美建设者

“轨道交通是城市的脉络,承载着城市每天的忙碌和基本运行。作为一名社会专题记者,一直以来,讲好交通的故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来自广州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王小娟说,在广州这座国际大都市,一条又一条方便快捷的地铁线路的开通,背后离不开建设者挥洒的汗水。

为探寻地铁9号线工期较长的原因,她深入到地铁建设隧道里,了解到建设者曾在隧道口施工时经历基坑水浸的惊险状况,也曾“大胆”到铁路下方挖隧道等故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持续的社会转型之中,广州地铁建设者以敢为人先的开拓者精神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充分发扬精益求精、勇于拼搏的工匠精神,为城市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他们是最美的建设者,我们向他们致敬!”她感叹道。

东莞市寮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记者 胡晓丹:

改革开放催生无限希望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优越的资源和飞速的发展步伐吸引了很多外地青年前来奋斗拼搏、追逐梦想。

东莞市寮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记者胡晓丹便是这众多追梦者中的一位。在演讲《母亲的来信》中,她讲述了自己带着母亲牵挂,在母亲来信的嘱托下,离开家乡来到广东东莞,通过采访了解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设的大桥——高埗大桥的建设发展情况,记录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的故事。“母亲见证着我的成长,我也用镜头记录着更多东莞的追梦者、改革者。”走访倾听了众多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故事,胡晓丹感叹道,我们走过的改革路为美好生活、繁荣昌盛、伟大复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带来了无穷力量,催生了无限希望。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 周子林:

感谢走进村里的农村工作者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记者,走到基层,走到广大农民的身边,讲好他们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的故事,一个用真抓实干做出来的奇迹的故事!”来自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记者周子林在演讲中,以《 走进小山村道的我和你 》为题,分享了自己走访湛江雷州市企水镇博袍村了解扶贫脱贫的故事。

博袍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云华是一名80后教师,来到该村后,面对严重缺水问题,他多方跑腿、游说,筹措资金为村里修建水塔;为发展产业,他结合当地实际种植香芋,从收集试验田到抗蝗虫灾,克服种种困难,逐步带领村民走上脱贫的光明道路。周子林说,他自己也是来自农村,非常感谢每一个走进村子里的农村工作者,“是他们,让一个一个像我这样,农村的儿子有了机会走出来,将这些感人的故事和感动,传播给更多的人!”

中山广播电视台新媒体部编辑、主持人 牛宇华:

“新、老”中山人的相融故事

中山广播电视台新媒体部编辑、主持人牛宇华以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了“新”、“老”中山人的相融之路。

米雪梅1997年从甘肃老家来到中山,成为一名“新中山人”。2013年,米雪梅当选广东省人大代表,她关注的是外来工与城市融合的问题,今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米雪梅依然在为外来工群体发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点赞米雪梅,说她的奋斗经历有点像她的名字——米雪梅,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米雪梅看来,中山早就给予了异地务工人员与本地户籍居民很多同等的政策和待遇。

中山市小海鸥外来务工子弟艺术团的“小海鸥”们飞速成长;牛宇华所主持的节目名从《情暖异乡》到《爱在他乡》再到《家在中山》;中山广播电视台开展的“这个中秋,我们和你在一起”活动,邀请听友共赴大茅岛,与麻风病康复者共度中秋……牛宇华的种种采访经历正是中山市打响“全民牌”的生动写照。

同为“新中山人”的牛宇华感慨道:“这些故事带给我的不只是温暖,而是中山一家亲的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中山用博爱与包容为新老中山人搭建起的心连心、根连根的桥梁。”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翁夏 陈文惠 蔡僖婕 陈柔燕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袁笙 方淦明

新闻推荐

人民调解员近距离了解法院庭审全过程 增强调处基层矛盾纠纷能力

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梁佳欣通讯员/戴艳红)为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专业素质,增强调解员的程序意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