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小学变身私人博物馆 8万件藏品展现岭南民间生活画卷

南方日报 2018-11-20 06:19

雷伟亮正在展示外公的银信。黄烨倩摄

扫码欣赏展馆藏品

品味岭南民俗文化

他16岁开始走街串巷,奔走于全国各地,专门收藏代表岭南民俗风情的藏品。40多年来,他收藏了超8万件藏品。2016年建立了江门首家私人博物馆——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他就是文化传承馆馆长雷伟亮。

近日,由江门市博物馆、江门五邑联合博物馆与南方日报社江门办事处合作推出的《江门宝藏:“南方+”带您在侨乡寻宝》走进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对入选“我最好奇的十大侨乡宝藏”的甜白釉梅瓶进行直播,带领公众品味岭南民间生活画卷。

酷爱收藏?闲置小学15间课室放满文物藏品

“我租下这所闲置的小学,把这里变成了个人收藏馆。”雷伟亮介绍,文化传承馆的前身是三和小学,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三和村,距离蓬江市中心约半个小时的车程。

走进文化传承馆,一楼设有办公室,里面摆放着上百件瓷器、金属器皿,还有清代的朝服等物件。雷伟亮拿起桌上的一个茶盏对着记者说:“这是我刚从江西收回来的唐代茶盏,造型和花纹极为精致,是这批茶盏中我最喜欢的。”

每逢国内有文物交流会,雷伟亮就会和其他收藏爱好者一起,前去物色“心水”藏品。镇馆之宝明代的“甜白釉梅瓶”,就是他在江西的交流会上淘回来的,经过初步处理后,这对甜白釉的梅瓶被陈列在馆内宋瓷展览室中。它们不仅曲线优美,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里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文物,都是我自己精心挑选和布展的。博物馆成立以来,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过来参观,也有不少国外、省外的游客慕名而来。”雷伟亮介绍。馆内15间课室都放满了记载着岭南地区、特别是五邑地区的文物藏品,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让人惊叹。

除了具有观赏性的瓷器,这里还有反映农耕文化的蓑衣、锄头;有读书人的文房四宝;也有反映侨乡文化的金山箱、留声机等。雷伟亮酷爱收藏老物件,连他外公的银信和华侨护照,也仔细保存着。“我的外公是印尼华侨,他们的奋斗故事让我钦佩。”受外公的影响,雷伟亮从小便对华侨文化感兴趣,“希望以后孩子们看到这些银信,还能记住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面临挑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办馆之路

今年7月,由江门市收藏协会、古民俗文化传承馆等主办的“一带一路宋瓷、缂丝藏品展”,展出了雷伟亮收藏的近千件宋代陶瓷和明代至清代期间的缂丝。其中,宋瓷超过600件,包括了化妆盒、提梁壶、碗等50多个种类。

雷伟亮收藏的文物都不是十分名贵,但每一件物品都有历史价值。“这些物件像一个个活化石,尽管称不上宝贝,但却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他说道。

雷伟亮既是文化传承馆的馆长,也是馆里唯一的解说员,负责馆内藏品搜集、整理、鉴定、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所有工作。缺乏运营、维护以及讲解的专业人士,是文化传承馆面临的一大挑战。以文物保存为例,青铜、铁等金属材质文物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被氧化腐蚀,需要对其进行表面封护,并存放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

“我只能算是一个收藏家,对于博物馆运营、文物维护等方面,我远不如专业人士。”雷伟亮说。因此,他常去公办博物馆,向专业人士请教有关博物馆运营、藏品保存的技巧。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传承馆面临的另一挑战。自2016年文化传承馆成立以来,就免费向市民开放。尽管雷伟亮并不打算利用文化传承馆盈利,但没有稳定资金支持也无法维持该馆的正常运营。

目前,雷伟亮仍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办馆之路。“我希望能与企业合作办馆。我提供藏品,企业提供运营团队和场地等。”他认为,通过合作,企业可以获得社会效益,而他的藏品也能获得更多展示机会。采写:张泳渝

新闻推荐

紫茶小学 “警家校护畅队”成立

江门日报讯(记者/娄丹通讯员/区卫芬)“我一定积极参与"护畅"工作,共同维护好学校门口的交通,为孩子们保驾护航。”接过红彤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