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乡村碉楼别有情趣
今年8月上旬,笔者游览了台山乡村的碉楼,别有一番情趣。台山乡村碉楼,如散落人间的一颗颗珍珠,像一幅幅光彩夺目的艺术奇葩,似乡村振兴、日出东方的希望曙光,给笔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文/图魏台平(台山)
1遍布乡村角落
台山碉楼是一项特色建筑,融中西建筑艺术为一体,兼防卫与居住功能,是风格各异、千姿百态、饱含浓郁欧美气息的艺术画廊。
经游览、走访与了解得知,台山碉楼的兴建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初,美、加等西方国家大量招募华工,一批批台山人背井离乡、远渡重洋谋生计。至今,祖籍台山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30多万人,遍布世界92个国家和地区。当年,经历磨难的华侨有了积蓄后,强烈的“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情结促使他们汇款或带回金钱和图纸回国操办建碉楼等大事。据统计,目前台山现存碉楼超过2500座,遍布台山的每个乡村角落,部分碉楼至今还有人居住。
2具有侨乡特色
经游览台山各乡村的碉楼,笔者感慨,台山的碉楼既融会了西方各国的建筑艺术风格,又反映了侨乡传统的建筑风格和风情,形成了具有侨乡特色的艺术作品与碉楼文化。
从建筑形体看,碉楼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流行的希腊式、哥特式、罗马式、伊斯兰式和巴洛克式,等等。从建筑结构与材料分,有石楼、三合土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水泥楼等四种,大多数碉楼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尽管它们在用材、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因用于防卫,都具有铁门钢窗遮蔽、墙身厚实、门窗窄小、枪眼密布、顶层设瞻望台等特点。
游览台山乡村碉楼的同时,也是游览世界各国建筑艺术之精华与外来文化的历史景观,一举两得,大开眼界。
3“浮”于水面妙趣生
台山四九镇玄潭村委会有一座五邑最高的碉楼——福临碉楼,高10层,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比“开平第一楼”瑞石楼还要高出一层。该楼始建于1922年,已有近百年历史,至今仍担负着守护村落的使命。
台山白沙镇偏僻的陈坑水库中亭亭玉立着一座“水中碉楼”,名叫光耀楼,始建于1921年。碉楼所在的位置原是村庄,上世纪50年代末,因建设水库需要,村民移居外地,几栋平房被拆除,剩下这座碉楼被水库水淹了几十年。在丰水期,碉楼下面两层被水淹,看起来就像浮在水面;在枯水期,裸露的地面长满了青草,碉楼看起来又像建在地面上,妙趣横生,成为驴友骑行、摄影发烧友向往的目的地。
台山斗山镇浮月村内碉楼包括中山阁、贤安庐等15座,大都三四层,多以楼主的名字冠名,最早的惠华居建于1917年,最迟的觉庐完工于1936年。浮月村碉楼错落有致,散落于红花绿树之中,美不胜收。2016年12月,浮月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成为台山的“新八景”之一,是时装秀、旗袍秀、摄影大赛、驴友骑行等大型活动的取景点与集聚地,村内特色小食、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农家乐餐厅成行成市,游客熙熙攘攘,每天热闹非凡。
4融入红色基因
台山四九上南村有碉楼21座。1944年7月10日,日伪军入侵上南村,50多名村民与壮丁自愿参加抗日敢死队,重点分守7座碉楼抗日,日军久攻不下,运来两门大炮炮轰,各碉楼毁坏严重,只有向贤楼坚固难摧,勇士们死守这里与日寇激战一天一夜,直至弹尽粮绝。南村战役,自卫队壮烈牺牲25人,伤30多人,妇女死伤15人,击毙日伪军150余人、伤100多人。如今,百年历史的向贤楼写满了沧桑,碉楼墙体的炮坑有现代水泥修补的痕迹,成为南村壮丁大败日寇的有力证据。为纪念南村人民利用碉楼抗击日军的英雄事迹,台山市人民政府于2017年6月14日将抗日碉楼旧址列为“台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门前立起了石碑,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一大旅游景点。
新闻推荐
胥山月刊向海内外各联络处颁发证书牌匾和社旗羊城晚报讯记者陈卓栋、通讯员谭耀广摄影报道:记者从江门台山市了解到,日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