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我们逆风而行
↑摄影记者李向东在海陵岛顶风拍摄。→新媒体记者赵明旭、陈宏侃在暴风雨中做直播。
11月8日,我们又迎来了自己的节日——记者节。今天,绝大部分的记者与平时并没有两样,或行色匆匆于途中,或奋笔疾书于案前,他们在风尘仆仆的路上,为读者呈现最温热的新闻。
前不久,强台风“山竹”肆虐漠阳大地,本报记者冒着风雨奔赴一线,为全市人民带来了最快速、最直观的全媒体报道,呈现出“潜救三人组”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防风抗洪先进典型。逆风而行的人潮中,也有我们记者坚强的身影。在这个属于我们新闻人的节日里,本报几位记者有感而发,提笔讲述台风背后的故事。从写别人的故事,到写自己的故事,字里行间,是记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新闻事业的执着。
腿上有泥,内心高远。节日快乐,新时代的记录者!
那个夜晚,我跳上了海军陆战队冲锋舟
■李向东
9月16日17时,强台风“山竹”袭击阳江,我和文字记者、新媒体记者在海陵岛“追风”。在台风最接近海陵岛之时,风力突然加大,我们几位记者在风雨中走上渔港大道采访,我穿着雨衣迎风拍照的瞬间还被一位同事捕捉到了,留下一张“特别”的工作照。
受 “山竹”影响,阳春等地普降大雨,9月16日8时至17日18时,阳春市平均降雨量达205.1毫米,阳春市春城街道金坪村等地受灾严重。阳江军分区、武警阳江支队、公安消防等出动数百人赶赴阳春受灾地区抗洪抢险,某海训部队也出动约200人支援。获知这一消息,我和文字记者马上转往阳春“追雨”。
17日22时25分,阳春水文站出现16.56米的洪峰水位,超警戒线3.16米。阳春市春城街道南新大道与龙湾路路口,成了附近被困群众的“救援码头”。救生艇和冲锋舟不断从灾区深处向这里驶来,一批又一批的被困群众在这里下船,投入亲人的怀抱。
22时48分,海军陆战队十多名官兵合力将一艘8米长的冲锋舟推入洪水之中。在三名官兵、两名当地向导即将出发的时候,我拿起照相机冲入水中,不顾一切地跳上了冲锋舟!
万万没有想到,这段几百米的水中救援之路,来回“走”了两个多小时!
冲锋舟沿南新大道直行后左转进入滨江路,中途搁浅了五次,每次都是官兵们跳下水推着冲锋舟行走。几度撞击围墙、树木,还有两次惊险地差点撞击电线杆,都被身手敏捷的士兵跳入水中化险为夷。我一只手扶着冲锋舟,一只手拿着照相机拍照,每次撞击围墙、树木,心里都有点害怕,毕竟我不会游泳,而且还没穿救生衣!
18日零时1分,冲锋舟最终到达滨江路8巷的一排二层民房。
“我们在这里!”被困在二楼阳台的群众不停地向救援官兵挥手。12名被困人员被救援官兵陆续转移到冲锋舟上。上船后的黄先生赶紧打电话给亲人报平安:“我们上冲锋舟了,别担心。”
返程途中,由于夜色太黑,几度找不到回去的路,加上中间因为冲锋舟发动机故障紧急维修了两次,又“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1时5分,冲锋舟终于安全抵达目的地。
此时,路口外的警戒线附近还有市民在等待亲友的消息,增援的官兵和佛山蓝天救援队陆续抵达,更多的冲锋舟和橡皮艇投入使用,一批又一批的被困群众被安全转移出来。
在路口,我被官兵拉上一辆等在那里的工作车辆,和转移出来的群众一起被接送到阳春一中安置点。1时28分,我和转移群众一起到达阳春一中,经了解,那里已经安置了100多名被困群众。
由于手机信号不好,两个多小时基本处于失联状态,吓坏了两位在岸边等候的同事,以为我失踪了,毕竟只有几百米的距离,看见冲锋舟回来了一艘又一艘,就是没看见我回来。
跟“战友”重逢后,我回到住地,连夜把海训部队救援的照片下载、传送,刊登上当日凌晨印刷的报纸……
那一瞬间,我的伞出现在我的照片中
■宋福亮
从事摄影记者工作四年多,有很多难忘的采访经历,今年阳春水灾采访拍摄,有一张照片让我有着别样的感受。
9月16日至17日,受强台风“山竹”影响,阳江市阳春、江城等地普降大雨,阳春多地受灾严重。
17日16时30分,我和同事林显军赶到阳春市春城街道采访水灾救援工作,这里是被困群众最多的灾区,当时的雨还没停,救援人员划着橡皮艇不断地从灾区深处转移出被困群众。我撑着伞一直在浅水区来回穿梭,生怕错过感人的救援瞬间。
17时57分,雨依然在下,几名救援人员蹚水拉着载有被困群众的橡皮艇至浅水区,一手撑伞一手执相机的我立即跑过去拍摄,只见一位老伯躺在橡皮艇上,呼吸困难,急需救治。其中一位参与救援的官兵正弯腰调整姿势,尝试将老伯抱起送到安全处接受治疗,旁边一位救援官兵双手托着摊开的雨衣为老伯挡雨,但效果甚微。当时我正准备拍摄救援官兵抱起老伯的瞬间,心想这应该是个不错的画面。看到这一幕,我停下拍摄,急忙将手中的伞递给挡雨的救援官兵。救援官兵眼神闪过一丝疑惑,随即接过我的伞帮老伯打上。
救援官兵将老伯抱起,沿路小跑大喊“救护车在哪里……”另一名救援官兵用我的伞帮他们挡雨,两名救援官兵交替抱着老伯跑了100多米。我跑在他们的前方,边帮喊着找救护车边拍摄,雨水拍打着我的镜头,拍下的照片大部分模糊不清,当时顾不了这么多,心中涌起一种从记录者转变到参与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感觉让我热血沸腾。
后来雨停了,老伯恢复清醒,其家人也赶了过来,两名救援官兵这才放下心,转身回去继续投入救援工作。
采访结束后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我想,如果当时救援官兵没有撑伞,被淋得满脸雨水抱着老伯奔跑寻医的画面应该是个更好的瞬间,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这绝对是梦寐以求的画面。但我很庆幸当时自己并没有一丝的犹豫。身处灾难突发现场,记录事态发展是摄影记者的基本职责,在紧急时刻尽自己的一份力,更是一名记者的社会责任。
那次经历,我在海边暴风雨中做直播
■赵明旭
对于新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一定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从事新闻行业的第三个年头,始终和同事们坚守在一线,当然,台风现场也不能例外。
强台风“山竹”来势汹汹,根据预测,“山竹”可能在9月16日18时左右登陆。为了做好充足的抗风报道准备,当天一早我就与几位同事赶赴海陵岛。
上午10点多,闸坡中心渔港的阵风已有11级,风力很大,船上人员已撤离,港口仅余几艘渔船在进行加固处理,以及巡逻的工作人员在作最后检查。港口的渔船连排停泊尚能岿然不动,但人却被大风吹得左摇右晃,说出的话都会被风吹走,只能扯着脖子喊。
“我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像这次的台风也没见过几次。”一家饭店的老板这样说道。
在去往海边沙滩的路上,两位同事甚至被大风吹得撞到电线杆上,看着让人心疼。为了确保视频画面的稳定性,我和摄像记者只能相互依靠以保持镜头平稳。在这样的天气下完整播报台风情景极具挑战,雨水“噼里啪啦”地拍打在脸上,一张嘴就会灌进一口沙子……
强台风“山竹”过去已经2个月了,那次报道经历却仍然难忘。
很多人都称记者为“新闻民工”,听起来可能有点儿辛苦,曾经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行?”对我而言,大抵就是坚持梦想,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吧,铁肩担道义,不断追求真相,将自己的所见所得传递给更多的人。
转眼在阳江日报社工作已经3年多了,由冰雪之乡哈尔滨跨越3500公里来到美丽的滨海城市阳江,不同的气候环境、风土人情无疑都对我有着奇妙的吸引力,作为一名记者、一名主持人,感谢阳江日报社给了我这个平台。最初因为热爱和敬畏入了行,如今依旧,希望未来仍保持好奇和敬畏之心。
那天采访,我抓到“潜救”独家新闻
■谭兴孚
强台风“山竹”登陆前,我与同事前往闸坡“追风”。17日下午5时,“山竹”在江门台山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山竹”登陆前后给阳江带来大风及强降水。
当我们结束采访从闸坡返回市区后,接到了紧急通知,受暴雨影响,阳春春城大面积遭遇洪水围困!于是,我与同事李向东、王雄基、何贻海又马不停蹄奔赴阳春。
由于道路受浸,交通中断,我们到达洪水围困的核心区域时已经是晚上8时多。在受灾最严重的南新大道一带,救援在连夜进行。在这里我们看到解放军、武警、消防等救援队伍正在全力救援,平日的街道成了临时的“救援码头”,场面让人动容。
当晚的采访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2时多,写完稿已是凌晨4时。与此同时,后方的编辑及值班领导等也彻夜未眠,通宵达旦地编辑出版当天的新闻,让阳江人民及时了解灾区情况。
采访中,我了解到,前来支援的阳东消防中队3名消防员在春城街道高村一间几乎被洪水淹没的猪棚里,潜水救出一对被困的中年夫妇。当我找到这3名消防员时,他们已经连续24小时没合眼了,身上的衣服一直没干过……当我问他们,面对未知的危险,有没有犹豫过?他们的回答让我震撼:“没时间想这些,在老百姓的生死时刻,使命无需选择!”
从事记者职业10年,我与许多新闻当事人不期而遇,在他们身上收获感动、汲取力量。回忆这3000多个日夜,感到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动力依然,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歇。也许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吧。
那场台风,我在直播后台熬了三个通宵
■张健青
强台风“山竹”的滚动直播报道,那些内容相信都已留在很多市民的脑海里,时隔一个多月,我倒是想把另外一件市民不知道的事情记录下来。
在直播第四天,清晨6时许,滚动直播后台突然瘫痪,负责技术的同事黄勇和我说在线网友超过服务器承载量。当时,我们已用两根100Mp的光纤去支撑网友对直播平台的访问。
后台的留言还在不断涌进来,刷屏询问“怎么不更新了?”“页面怎么打开是空白的?”那个清晨,作为直播的主持人,我清晰地感受到手机另一端的市民有多少,他们发给后台的留言已不是短信,是焦虑,那时洪峰正往江城袭来,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最新的信息。
没有慌乱,也没有时间迟疑。负责技术的同事恢复直播链接的数据,我打开阳江日报官方微博后台继续发布信息,加上“阳江日报一线记者在现场”的标签推送最新的动态,并联系微博粤西政务媒体群的联络员,让他协助将阳江日报发布的内容推送到新浪微博阳江用户的页面上。
约20分钟后,直播后台恢复正常访问。依然记得当时,我抬头看窗外,那会的天空特别明亮,有着雨过天晴的爽朗,这座城市早已醒来,后台又有新的留言进来,是网友和我们说早安,说辛苦了。那一天,阳江日报官方微博的访问量超过120万,直播平台访问量突破86万,《誓要找到你》抗洪MV更是成为传唱最广的一首歌,相信很久以后,只要这首歌的旋律轻轻响起,人们会迅速地将思维和记忆带回那段众志成城的抢险救援时光。
其实,每一个跃动的数据背后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报社总体部署策划,到采编团队精诚合作,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我只是幸运成为冲在一线的新媒体人。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有朋友转发我们的直播链接,附言是“阳江日报在做滚动直播,官方信息发布!别信谣言!”我将手机给同在加班的同事看,大家相视一笑,那是我们一起熬过的第三个夜晚,刚消灭完一箱方便面。
■ 统筹/费先霞 ■ 图片/李向东 谭文强 宋福亮 谭兴孚
新闻推荐
台山市人民法院联手金融和保险机构 提供“有温度”服务 破解“执行难”问题
台山市人民法院通过引入金融、保险机构提供多项服务,助推“基本解决执行难”。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陈方欢通讯员/邓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