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唤醒仓东村,产业融合振兴来苏村 村庄规划如何促进乡村焕新颜

南方日报 2018-11-06 07:04

中西融合的古建筑、传统淳朴的民俗风情,在仓东村都得以保存延续。黄烨倩摄

“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10月末开班的江门市村镇规划工作培训班上,江门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曾宪谋如是说。

村庄是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村庄规划是做好农村地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基础,涉及农村地区生产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然而,村庄规划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古村落如何保育,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乡村特色产业如何发掘,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这些,都是当前的工作难题。

近日,笔者跟随村镇规划工作培训班的学员们走进村庄规划试点村落,试图寻找这些试点村落的成功经验,观察村庄规划如何促进乡村“再生”。

采写:黄烨倩

仓东计划?“尊重+社区营造”保育古村落

走进开平市塘口镇的仓东村,入目可见连片的稻田,微波粼粼的池塘,历经近百年风雨的庐式建筑,还有三两位聚在榕树下弹琴、打拍、唱民歌的村民……此情此景,其乐也融融。

2011年,在江门和开平两级政府支持下,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带着由热心遗产保育人士组成的民间保护团队,借鉴海外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经验,实施“仓东计划”——对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及社区营造,以保存当地文化及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仓东计划”启动以来,政府、社会投资者、专家学者、村民多元化的合作平台逐渐成形。

如何让一些即将消失的本土文化得以保存和复兴,是实施“仓东计划”的重点。

在得到塘口镇政府的允诺之后,谭金花带着民间保护团队,挨家挨户地到村民家走访调研:听老一辈人描绘祠堂里的横梁上龙舞凤翔的样子,还原村民们记忆中的夫人庙、忠心社,穿街走巷梳理村落肌理、记录民风民俗……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仓东村重现了它旧时模样。

平日喜欢约上三五知己到榕树头唱曲的周姨回忆了这些年的变化:“十几年前,这些房子废弃了、倒塌了,都没什么人管,大家都搬走了;现在好了,谭老师他们来翻新了祠堂,修补了碉楼,越来越多华侨回来寻根。”

从最早只剩下几户人家,到如今留住了上百口人,除了当地政府给予人力、物力以及宣传上的支持之外,谭金花认为离不开“尊重+社区营造”:“尊重村民的风俗、信仰和生活方式,与村民保持充分的沟通,找回他们最真实的记忆,让村民从中获得归属感。”在谭金花的努力下,榕树头恢复了往日的歌声,祠堂前摆起了一年一度的村庆村宴。

如今,仓东村还成为了遗产教育基地,以“传承质朴的生活方式,保存独特人居环境”的理念,打造一个深度文化体验和学习遗产保育知识的场所。今年8月,仓东村入选全国第二批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基地。

来苏探索?“多规合一”布局产业振兴乡村

整洁宽敞的水泥村道、修葺齐整的岭南民居、休闲放松的乡村公园……走进鹤山市共和镇的乡村振兴试点村庄——来苏村,很少有人能想象,半年前这里还是池塘边上杂草丛生、泥砖屋摇摇欲坠的景象。

今年4月,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张万胜带着团队来到来苏村调研,爬山下农田,挨家走访开座谈会,测量绘图写规划,为下一步的村庄规划编制做准备。

6月,村庄规划大致方案面世,规划图也做成了展板放在村祠堂前公示,来苏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规划方案细则一一进行投票表决。

作为一个管辖5条自然村的行政村,保留了传统岭南村落特色的来苏村,它的清拆整治并不容易。哪些旧房危房要拆除,哪些传统民居要保留,风水塘、水沟、宗祠怎么清理修缮……每一步都是需要村干部和村民沟通、达成理解的过程。

“刚开始实行"三清三拆三整治"时,有些村民不能理解我们的工作,有抵触情绪,我们就耐心地跟他们沟通,获得理解和信任。现在,村民们不仅夸赞村子变美了,还主动参与到村子的改造工作中来。”来苏村党总支书记钟瑞行告诉笔者。

张万胜认为,村庄规划整治要进行下去,首先要获得村民们的信任。“村庄规划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多的是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以振兴乡村。”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来苏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仅修建了公园、公共停车场,还增加了绿化面积。村民钟伯很满意整治改造后的来苏村:“危房拆除了,村路变宽了,还多了公园,闲时也有地方跟邻里聊天散步了。”

村容村貌的整改只是第一步,乡村振兴须由产业带动。按照张万胜的设想,来苏村将依据原有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色,规划不同的功能,如福临村(受来苏村管辖的自然村)将被活化改造有精品民宿、特色茶舍;原来的生态河道将规划成为河畔风情街;有机茶场将发展成为茶文化生态博览园区……如今,茶博园、福临村活化改造等项目已经开始筹划建设。

“当前我们只是完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部分的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来苏村自身的特色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活化,打造成为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村。”张万胜预计通过3-5年的努力,有望把来苏村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的示范乡村。

■专家声音

村庄规划编制

要“接地气”

在鹤山古劳镇,除了“岭南水乡”名号外,梁赞咏春文化是另一大特色。2015年9月,古劳镇东便村建成了梁赞文化广场,内设置有比武擂台、梁赞咏春故事区、医馆武馆、百竹园咏春拳招式铜像等展示咏春文化的功能区。在村内,沿着咏春传承道行走,可以游览参观梁赞及其弟子的故居,感受咏春文化的源远流长。

如何挖掘乡村特色,打造一村一品?江门市政协委员冯式忠说:“立足本村乡土人情,挖掘历史底蕴,强化文化元素的浸润,留住乡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发展小微文化产业,留住村民留住人。”

广东南秀古建筑石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仑也有相似的意见,他认为,村庄规划的编制一定要有充分的调研基础,完善“4图2表1公约”。“图表的完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村落原有的风格特征,进而在后期的编制工作中,协调、统一、强化村庄特色。”欧阳仑补充说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叶红表示,从部分村庄试点编制规划的情况来看,规划编制与落地实施之间仍有一段距离,规划方、镇村级干部及村民之间的衔接不够密切,导致建设效果难以完全表达规划理念。“村庄规划编制,不仅要有充分的实地走访调研,技术表达层面也要"接地气"。”

对此,江门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江门地区的乡村规划,应按照城郊型、生态型、纯农业型、历史文化名村等不同特色类型内容而有所侧重,突出侨乡特色,同时编制“村民易懂,村委能用,乡镇好管”具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成果。

当前,江门市城乡规划局已出台了村庄规划编制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和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多次乡村规划业务培训,组建一批由19位来自本地和省内的规划、建筑、市政、历史保护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村庄规划专家库,以提供技术指导。此外,江门各市(区)已全面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制订了村庄规划工作编制和审批方案并建立工作台账、落实经费、完成10条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初步方案。

新闻推荐

加大力度支持环卫事业发展 符合条件环卫工人 将享受公租房优惠政策

环卫工人展示职业技能。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任龙通讯员/邓钜辉)近日,鹤山市举行环卫工人慰问会和“共筑创文风景线,同庆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