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留仙洞、羊台山……是不是特眼熟?1688年康熙版《新安县志》上这些地名依然墨迹清晰

晶报 2018-10-13 06:48

晶报讯(记者 柯季 陈馥玉 通讯员 黄愫莹 郑裕鸿/文 记者 成江 刘宁宁 实习生 王瑞东/图)距今330年密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孤本《新安县志》今天终于回到深圳,今明两天,市民就可以到宝安区图书馆观赏“国宝级”藏书了!

这项展览是宝安区图书馆主办的“文脉深圳 数典问祖”系列活动中的其中一项,市民可以在这里近距离看到国家图书馆藏海内孤本1688年康熙版《新安县志》,以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1819年嘉庆版《新安县志》(现传世仅10套)。

本次展览是1688年康熙版《新安县志》自问世330年之后,第一次回归故里,第一次公开在深圳亮相,对于探寻深圳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前夕,记者采访了宝安区图书馆馆长周英雄。

晶报:《新安县志》对深圳的重要性如何?

周英雄:目前文史学界已发现的与深圳有关的地方志,共有19部,绝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存完整的仅有两种:康熙二十七年和嘉庆二十四年重修的《新安县志》。康熙二十七年的善本《新安县志》,也是当今存世的有关深圳史志的最早的海内孤本。所以这次我们经过各种努力,专门从国家图书馆请回来,以古典书籍探寻城市文脉,从典籍找到历史的依据,更有利于寻找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1688年康熙版《新安县志》,是由时任新安知县靳文谟主持纂修。在“县境之图”中,“梧桐山”、“留仙洞”、“羊台山”等手写的繁体字地名依然墨迹清晰。

晶报:这次“文脉深圳 数典问祖”展览除了展出这两部“国宝级”藏书外,还有其它古籍吗?

周英雄:这次关于宝安的县志,除了康熙版和嘉庆版《新安县志》向公众展出外,还有民国铅字版宝安县志,宝安区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后编印的县志和区志文献。其他古籍约50件,展示清朝晚期到民国期间广东书院,书坊,书局,医院等机构和私人出版的抄本,活字、雕版、拓印、珂罗版、石印等各种书籍印刷形式印制的各类翻译工具书、妇孺教材、启蒙教材、药书、道教经典、唱本、碑帖书法等。另外,深圳图书馆也为本次古籍展览提供了4册古籍,其中包括刻本版《群书治要》。《群书治要》为唐代魏徵所撰,真本已在中国亡佚千年,清末以来在日本探访得1787年的刻本版,同样非常珍贵。

晶报:举办“文脉深圳 数典问祖”目的是什么?

周英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我们图书馆的文化责任和担当。所以举办“文脉深圳 数典问祖”,就是想回望历史、不忘初心,以古籍为文化介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发展视为要务,推动传统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闻推荐

道德讲 堂开讲 争做文明的传播者

10月9日,台山市政协举办以“敬业爱岗、担当作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道德讲堂在合唱歌曲《公民道德歌》中拉开序幕。随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