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台山人,从侨批中发现尘封多年的往事;他从一个收藏者转变为研究者、寻访者 跨越百年万里 探访家史侨史
当年台山华侨离乡的码头——海口埠,如今盛况不再
台山籍华侨用一笔笔侨汇大力支持家乡建设
扫描二维码,可收听粤语音频节目《我与侨批不得不说的故事:从侨批收藏者到华侨文化研究者》
一封家书 连接世界的记忆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总统筹:孙爱群内容统筹:林洁 谭铮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今年7、8月份,对于台山人李柏达来说有点不一样。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前一周,他从古巴回来。李柏达说,此番去古巴,是为了寻找他曾祖父的墓地。
古巴 找到曾祖父埋骨之地
今年8月初,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李柏达抵达遥远的古巴。凭借曾祖父当年寄回台山家中的侨批信封上的地址,李柏达终于在古巴的一个公墓里,找到了曾祖父最后的“埋骨之地”。李柏达感叹,这个为家中老老小小在海外打拼了一辈子的老人,最后就这样埋在一个小盒子里,盒子上留下的,只有他的西语名字和一个死亡日期。
李柏达说,这次的寻墓之旅,他们已经筹划多年。曾祖父自1926年再次离开台山到古巴后,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寄回家中的最后一封侨批成为了此次他们寻墓之旅的唯一线索。
据李柏达介绍,曾祖父1905年去古巴。原本在早期出国的高祖父是曾打算把曾祖父带去美国旧金山。但由于当时美国排华,非美国土生公民,无法进入美国。无奈之下,曾祖父转而去了古巴。当时的古巴刚刚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在古巴的唐人街是当时北美最大的唐人街。
曾祖父去了古巴20年后,于1925年回到台山,建房生子。1926年,由于建房花光了曾祖父在古巴存储下来的所有积蓄,曾祖父只能再次启程至古巴“淘金”——开洗衣馆,直至最后再没有机会回到台山。李柏达感叹,五邑地区的人以为海外赚钱容易,所以将去海外打工称之为“淘金”或“掘金”。其实“金”并不好淘,钱也并不好赚。大多海外华侨华人艰苦度日,将工钱存下来,寄回祖国家乡做“侨批”。
此次去古巴寻访曾祖父的墓地,李柏达发现,基本的华人社群已经没落,当地大概剩下100名华人左右,其他都已经离开了。
美国 高祖父曾在这里修铁路
据李柏达介绍,从家中可查的记录来看,他家的“留洋”记录要从他的高祖父开始算起。19世纪末,李柏达的高祖父到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家中现存与高祖父有关的资料,是高祖父当年留下一个1879年的账本。账本上记录着高祖父在美国除修建太平洋铁路外,他还用20美元开设了一家烟草行。
据了解,在当时帮助修建太平洋铁路的2万华侨华人当中,有近1万人来自台山。李柏达的高祖父就是其中的一员。李柏达说,从后来的侨批资料中不难发现,每一个在海外修铁路的华侨华人内心都有一个铁路梦。所以当陈宜禧提出要回国修铁路的时候,获得了那么多华侨华人的响应。
清光绪年间,广东新宁(今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回国主持建造新宁铁路,1909年通车。它是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它从筹备、设计、修建、经营到管理都是由中国人独力完成的。在铁路筹建初期,陈宜禧号召大家入股。李柏达的高祖父购入40股,以当时1股需要5个大洋来计算,其高祖父为新宁铁路投资200个大洋,相当于90美元。
新宁铁路的筹建获得了当时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李柏达在其随后收集的部分辛亥年间的银信中发现,有华侨在银信里提到,“他们早已把那些投入到新宁铁路建设中的钱,当做是捐钱。”李柏达说,这是当时华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为了圆心中潜藏的“铁路梦”,铁路华工们对于自己家乡要建设铁路,必定是会大力支持的。
李柏达说,高祖父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的时间已经无法考究了。从家中现有的记录看,他最后于清末回到台山,落叶归根。
台山 他要建自己的博物馆
据了解,自1925年曾祖父建好这间屋子后,李柏达家中几代人住在这房子里。从祖辈到父辈,家里人都喜欢读书、写字、收藏书信,把家中的书信当文物般留下来。在李柏达的藏品中,属于自己家族的第一封“侨批”来自1925年。
李柏达的父亲是小学老师,所有物品收藏完整,备课本等全部保留下来。“不夸张地说,如果把家中几代人的书信整理出来,台山体育馆都摆不下。” 李柏达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集邮这件事日渐风靡。书信是收集邮票的最好途径。李柏达想起了家中那些尘封的“侨批”。在当时的李柏达眼中,他尚未意识到,家中故纸堆里藏了“侨批”,以为这就是普通的家信而已。既然是信,上面的邮票必然是收集的对象。当时家中不少“侨批”都遭到了李柏达的“毒手”。
21世纪,侨批研究在广东潮汕兴起。偶然在一次集邮展览中,李柏达发现展品中出现了侨批,他才惊觉“侨批”一直就在自己身边。发现身边有如此一批宝藏,李柏达开始转向对“侨批”的学习与研究。他说,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人引领他。他只能在集邮爱好者中寻找“侨批”同好。幸而当中不少都是“侨批”研究的专家,甚至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侨批”爱好者。他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侨批爱好者进行交流。
逐步了解之后,李柏达开始着手侨批的收藏,他说,他也想做一个关于侨批的展品。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他发现要达成展品的目标太难了,于是决定从拍卖市场入手,收集侨批。除了网络拍卖以外,李柏达还从古董店里寻找旧书信。2008年,他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以侨批为主题的集邮展品,其中涵盖16个贴片,拿到了广东省的银奖。
李柏达深受鼓舞,开启了侨批收集之旅。等他再次参加相关比赛,他拿出了80个贴片。李柏达介绍,一个贴片,至少需要两封侨批组成。完成80个贴片,则需要收集上百封侨批。贴片上还需注明这封侨批的邮路、经营方式等。2010年,李柏达的集邮作品,在广东获得金奖。这也是江门地区在此类收藏中第一个金奖。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侨批,李柏达开始自己着手写文章。从侨批的邮路、邮政历史的研究开始转向华侨历史的研究。“一封信,信封上彰显的是邮政历史的记录。里面的信反映的却是华侨所到的那些国家的历史、经济、社会情况”。在李柏达看来,研究传播华侨的相关历史更为重要。
两年时间,李柏达将家中86封侨批的原文整理出来,在暨南大学黄卓才教授的指导下,把每一封侨批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故事写了下来,并于2015年出版。在江门筹办银信博物馆的时候,李柏达也提供部分“侨批”资料至博物馆。
已在古巴寻找到曾祖父“埋骨之地”的李柏达觉得自己又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下一个目标,据他透露,决定自己办一个小型的私人侨批博物馆,就建在他外公台山四九镇的铺楼里。
新闻推荐
继国庆出境游进入倒计时,国内游“接棒”迎来报名高峰。据旅行社方面介绍,今年国庆国内游价格同比基本持平,根据目前的报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