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仓东计划”获国际奖项 用村民力量“复活”乡村肌理

南方日报 2018-09-26 10:59

仓东是一个景致优美的华侨古村落。资料图片

■案例

今年6月,位于江门开平仓东村的“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在这里开展为期12天的跨文化体验学习课程。虽说是课程,但学生们每天的生活却像仓东村民一样稀松平常:与村民们拉家常,听他们弹古琴、唱民歌,跟他们练书法、包粽子,认识各种中草药及其功效……有的学生还有板有眼地学起太极。

仓东村究竟有什么魅力,让这些远隔千里、身处不同文化的师生心里产生共鸣?这还得从8年前说起:秉文谢公祠、侯成谢公祠是仓东村两座有近百年历史、中西合璧风格的祠堂,仓东村华侨谢天佑计划出资修复。于是,村民找到了保护开平碉楼经验丰富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暨建筑系副教授谭金花。

“社区在,人在,则文化在。”这是谭金花的理念。在她看来,老房子并非只是一座建筑,它们背后都有人的温度人的故事。

谭金花不赞成无中生有地将民居建筑“修复”为“精品”。进驻祠堂后,她带着义工将散落在地上的瓷器、青砖、瓦片收集起来,将上千件记录村史民俗的物品分门别类。她还多次拜访村民,请他们回忆祠堂旧貌,然后请来当地工匠,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修复。

“做保育工作之前,要先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谭金花认为,文化遗产的保育并非拒绝发展,更非凝固历史、阻止改变,而是对过往记忆的保存、对“村落肌理”和“地方精神”的保护。她更希望通过古村落的修复,唤醒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使之成为保育乡村文化的主人公。

2014年底,“仓东村历史建筑修复”正式竣工,“仓东教育基地”建成开幕。但最让谭金花欣喜的,却是传统乡村生活的回归:村民们舞着狮子到祠堂拜祭祖先、在榕树下围在一起拉胡琴唱开平民歌……

谭金花团队的工作也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2016年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颁奖典礼在仓东村举行。当天受到表彰的不仅有政府机构、大学和民间组织,51位村民和工匠同样领到了奖状。已经80多岁高龄、用传统壁画技艺修复古祠堂的老师傅胡均凑也是其中一员。

“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与人的关系。”在不少人眼中,只有那些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文物或非遗,才具有保护的价值,但在谭金花看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你现在不重视它,将来一样有可能会消失”。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梁文悦

新闻推荐

烟雨苍茫游大澳

大澳渔村牌坊。↑古巷雨景。↓正在修补渔网的老阿婆。大渔澳村远景。细叶榕环抱着凤凰木相生相长的“合体树”。“壮年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