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中秋节 每个年代的人都拥有难忘的记忆

江门日报 2018-09-25 22:02

“赏月光,赏月明,红心布碌芋头糍,芋头大过斗,芋仔大过屋梁头……”当说起记忆里的中秋的滋味,岑育泉不由得唱起了这首恩平的民谣。他说,这是他们小时候父辈在中秋节传唱的歌谣,恩平各地的版本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样都是传唱着恩平人中秋过节的各种习俗和传统食物,寄托他们对中秋佳节的向往和美好期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同年代的人,对中秋节有着不同的记忆,本报采访了恩平老、中、青数名市民,探寻几代人的中秋记忆,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不变的情感。

50年代:简单

中秋节的月饼,那是最幸福的滋味

“快进来坐吧!”黎少平热情地招呼笔者进门。离中秋节还有六天,黎少平家中的电视柜上整齐地摆放着三盒月饼,还有椰子、柚子等应节食品。“每年一到中秋节,儿女、亲戚都会送来月饼,各种口味都有,可我只爱吃豆沙馅的,那是回忆里最甜的味道。”黎少平对记者说。

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黎少平,童年正赶上物质匮乏的50年代。黎少平回忆道,当时月饼的馅料比较单一,只有豆沙馅和什锦馅,而且制作工艺比较粗糙。然而,小时候月饼是中秋节里的“奢侈品”,不是每个家庭都买得起的,因此,吃月饼成了黎少平儿时最难忘的记忆。“那时家里人口多,一个月饼都小心翼翼地切成8小块,切出来的月饼有大有小,大的几块先分给小孩吃,大人就吃剩下的那些。”黎少平回忆道,“分到月饼时都不舍得一下子放进嘴里,而是先捧在手心里仔细地闻,那种香甜,是苦日子里最幸福的滋味。”

除了月饼,黎少平中秋时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吃上一顿饱餐了。“那时一年收成的米远远不够一家人吃,经常只能喝点稀粥,有时实在太饿了就再蒸上几个番薯、芋头。”黎少平说,最艰苦的时候试过将近半个月才能吃上一顿米饭,时常饿得无法入睡。“只有到了中秋节,家里才会买斤猪肉回来加餐,家里每个人捧着一小碗米饭,围坐在一起,吃来格外香。”

“吃完晚饭后,家家户户就会用一块柚子皮插上三炷香放在门口,这就是"拜月亮"了。”黎少平说,儿时中秋节晚上除了拜月亮,村里的妇女还会“请仙姐”。请仙姐的时候,妇女们会唱一首方言歌,有的妇女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小孩子和男人在一旁看,非常热闹,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70年代,往后就很少有人再请仙姐了……”黎少平说。

60年代:热闹

一碗濑粉,吃出团圆的味道

“他乡不见月明时,把酒临风赋古诗。一纸风情拿手里,天涯香梦等归期。”中秋来临之际,今年50岁的伍丽环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瞬间勾起了游子的乡愁。“这是我在哥斯达黎加过的第20个中秋节了,以前在家乡沙湖过中秋节的情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联系上伍丽环时,已是哥斯达黎加当地时间的晚上11时,刚结束营业的她语音中难掩疲惫。

“我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中秋节的到来,每年中秋节前一个星期,我就开始数日子了,因为中秋节可以吃到我最爱吃的濑粉。”伍丽环回忆起往昔,疲惫一扫而空,言语欢快。

伍丽环告诉记者,以前,一年只有中秋节才能吃到濑粉,中秋节前一个月,村里的人们便开始准备制作濑粉。“人们早早就挑出最优质的十月米,舂成粉后再晒干备用。小孩则成群结队到山上采摘一种叫"蓢箕"的山草,这种山草烧起来旺盛且灰烬少,用来煮开水是最好不过了。中秋节前一天晚上6时整,大人们就会搬出制濑粉的工具到村里的空地上,家家户户开始忙活起来。”伍丽环说,制作濑粉的过程极其复杂,需要合几户人之力才能完成。“第一个步骤是和粉,十分讲究力道,和出来的粉团越有劲道,压出来的濑粉就越长、且不易断。”伍丽环说,“和好粉后,就把粉团放到底部有孔的容器中,以村里几位壮汉之力将粉团从孔中压出来。压出的濑粉随即成条状滑落到滚烫的开水中稍煮片刻,随后捞出过冷水,卷成团,新鲜的濑粉就算做好了。听起来简单,制作起来难,既耗时又耗力,制作一次濑粉往往需要通宵达旦”。

伍丽环说,儿时没有电视,村里也没有娱乐设施,一年一度的濑粉制作便成了孩子们最爱的“节目”。“天上有明月照拂,地上有家家户户堆砌起来的炉灶,通红的火焰烧得极旺,远远望去,像是一片红海,很是好看。每年农历八月十四的晚上,村里特别热闹,小孩挨家挨户地跑,大人们会缠上几根制好的濑粉分给小孩,淋上熬好的莲藕老鸭汤,那味道真的好极了!”伍丽环说得津津有味。

为了与家人一起重温家乡的中秋节的味道,伍丽环每年都会到当地的华人商店买来濑粉,回去煮上一锅莲藕老鸭汤,与家人共享这份团圆美味。他乡的一碗濑粉,便是对伍丽环的乡愁最温暖的慰藉。

70年代:有趣

参加物资交流会,简单而快乐

中秋前夕,笔者来到岑育泉家,只见他的家中客厅早已摆好了月饼、柚子等应节食物。岑育泉出生于1970年,他说,自己的童年时光在7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对中秋节的认知就是能大饱口福。“小时候嘴馋,一到中秋节就把过节食品都吃个够,最后吃撑了要躺在家中蓄水的水缸中泡着肚子才舒服点。”聊到自己的中秋节记忆,岑育泉眼前似乎浮现起儿时的情景,脸上满是笑意。

由于父母是机电厂工人,从小在机电厂家属宿舍大院长大的岑育泉回忆道,“在中秋节当天,宿舍院子里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大人都会聚在一起制濑粉过节。孩子们把一个油亮的佛印饼挂在胸前,提着自制的灯笼在院里嬉戏。记得当时我们有个邻居在月饼厂工作,中秋节都会将咸蛋清带回来分给我们,母亲会用它煮菜,煲粥,很好吃。”岑育泉说,如今想起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月饼一点都不便宜。“家里孩子多,每年中秋父亲都会到供销社买上两筒月饼回家,每年月饼的花费快抵上父亲半个月的工资了。那时候的月饼用油纸包装,刚买回来时我们舍不得立刻吃,等实在嘴馋了我们会摸摸油纸上溢出来的月饼油,然后凑在鼻子前闻闻,再舔舔,解解馋。”岑育泉回忆说。

在岑育泉的印象中,每年中秋前夕恩平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人们习惯称之为“摆交流”,每个镇(街)的供销社都会集中在恩城沿江西路设摊摆卖,非常热闹。“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的生活没有小卖部、便利商店,更没有超市。秋天,很多农作物都收成了,各镇(街)供销社就在中秋节前后聚集在恩城形成一个大型"露天超市",每个摊口都会备上大喇叭卖力宣传,会里面的商品囊括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吸引很多人前往选购,非常热闹。”他说。

热闹的物资交流会承载了岑育泉70年代过中秋节的珍贵回忆。“父亲会骑着单车载着我们在每个摊位之间穿梭,在那里,我和妹妹买过好吃又便宜的方便面,和父亲在圣堂的摊位上吃过我们觉得最好吃的濑粉,和母亲买过五分钱的菠萝包,当时能买的东西虽然不多,但快乐来得真实而简单。”物资交流会的往事,已然成为岑育泉一家共同的甜蜜回忆。

80年代:温馨

一家人团聚,是节日最大的意义

上周五一下班,在江门市区工作的钟毅战顾不上吃晚饭,便驱车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每年中秋节都会回家,因为对他来说,中秋节最大的意义,就是一家团聚。

钟毅战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的印象中,月饼已不再是人们“奢侈品”;中秋团圆之夜,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摆上丰盛的菜肴,热热闹闹过中秋。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年轻人一批一批地到外地寻求发展机会,那时中秋节没有小长假,交通也不发达,外出打工的人只能通过长途电话给家人送上节日的问候。”钟毅战一边回忆一边说,“中秋节前后,家里附近为数不多的公共电话前总有人在等候,而拿起话筒的人眼眶都是泛着泪光,那时候不懂得,现在才知道,团聚是如此珍贵”。

逢年过节,恩平家家户户都会宰鸡杀鹅,钟毅战家也不例外。“以前过节吃的鸡都是母亲精心饲养的,特别好吃,我和弟弟小时候很馋,还等不到吃晚饭,每次一祭完神,我们便要紧跟着母亲到厨房,等她给我们一人分一只鸡腿。”钟毅战笑着说。

在钟毅战的记忆里,中秋节当天,父亲往往会早早下班,回到家和母亲一起准备晚餐。“父母在厨房里忙活,我和弟弟就在屋外玩耍,还能清晰地听见父亲拿着锅铲在铁锅里快速翻炒的声音,不一会儿浓郁的饭菜香味便会从窗户里飘出来,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要回家吃饭了。”鸡肉、鱼肉、笋片、西兰花等摆了满满一桌,大人们忙忙碌碌一下午,就是为了这顿丰盛的晚餐。让钟毅战和弟弟难忘的,还有餐桌上那杯橘黄色的饮料。“平时父母不让我们喝饮料,只有过节的时候才会买回家,那时最爱喝的就是健力宝,咕咚咕咚一杯子下肚,会饱得直打嗝。”一家团圆,吃着可口的饭菜,唠着家长里短,便是中秋夜最温馨的画面。

美食团聚后,就到了赏月的时候。“月亮一出来,邻居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搬出自家的桌子,摆上月饼、椰子、柚子,先拜月亮,而孩子们就纷纷拿出自己的纸灯笼,小心翼翼地点亮蜡烛,提着到处走那时,人们会三五成群带上自己准备的美食,提着收音机、举着手电筒,寻一个舒适的地方,在月光下围坐成一团,播着收音机的音乐,看星星月亮、聊天、唱歌,或者一起跳舞,十分热闹。”钟毅战介绍说。

90年代:丰盛

准备节日大餐,当妈妈的小助手

“一家人聚在阳台里,桌上一壶清茶,一盒月饼,一盘水果,和家人一起赏月聊天。这是我小时候中秋节最常见的场景。”目前在国外留学的“90后”黎芳含回忆道。

对于黎芳含来说,中秋节最喜欢跟着妈妈一起准备中秋夜的各式美食。“秋天凉爽,天气也好,妈妈会拿着一筐小芋头铺在阳台晒太阳。经过两三天晒制的芋头会稍微缩水,用清水带皮煮熟后不会轻易变馊,而且吃起来更有嚼劲,口感很好,妈妈说,在她小时候外婆就是这样煮小芋头的,她学会后就把这个诀窍教给我。”她说。

“可惜的是,今年的中秋节我在国外读书,不能回家,吃不到家乡的小芋头了。不过,前两天我逛了好几家超市买到了冰皮月饼,解解馋,但还是觉得家里的月饼最好吃。”黎芳含说。

在黎芳含的印象里,在90年代的月饼大多数是用铁盒包装,口味除了有豆沙馅,还有冬蓉、莲蓉、各式水果等选择。“那时候的饼盒几乎是牡丹、月亮等图案,记得上小学后我还把月饼盒带回班上放在讲台上装粉笔。那时候,吃完饭,爸爸就会坐在客厅的藤椅上拿出一个月饼切成四份,我和表姐就赶紧把碗里的饭吃完凑到爸爸身边吃月饼,我和表姐最喜欢吃蛋黄,有时候两个人为了半个蛋黄争得不可开交,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黎芳含笑着说。

黎芳含从小跟奶奶特别亲,“记得有一年我们回农村和奶奶一起过中秋,大人们为中秋晚上赏月的美食忙活,我跟堂哥一起到村里的小卖部买我最爱的传统纸制折叠灯笼。”黎芳含说,每年中秋节最期待的就是买灯笼,自己会指挥两个堂哥在奶奶家门前的两棵树之间系一条长长的红绳,然后在绳子上挂满纸灯笼,点灯笼是当晚孩子们赏月的“重头戏”。“点纸灯笼有技巧,灯笼里的蜡烛很细,在蜡烛点燃再把灯笼拉起来的时候很需要技巧,手不要抖,否则蜡烛很容易就倒了。晚上我们会和奶奶一起赏月赏灯笼,一只只纸灯笼点了蜡烛之后特别好看,随着阵阵清风摇曳得别有韵味。幸运的话还能在附近找到两只萤火虫,可美了。”黎芳含说。

“今年在国外过节,中秋节当天还要上课,所以没有特别准备节目庆祝。计划在中秋那天跟家人在微信上过节,跟他们说声中秋节快乐。”黎芳含说。

文/张安怡梁晓敏谭锦波

制图/毛湘琼

新闻推荐

六届区委第三轮巡察公布7个单位巡察反馈情况

2018年5月28日至6月29日,宝安区委开展了第三轮巡察,五个巡察组对松岗街道、宝投集团、区建设投资集团、宝安产业集团、宝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