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多媒体资源库将免费开放 已收集图片3000多张、文字40多万字、视频250多分钟
由于日本居民惧怕鲨鱼,为了起到震慑作用,航空队飞机的机头都漆成鲨鱼头,队标为带翼的小老虎。台山市博物馆供图
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飞虎队”在我国家喻户晓。二战期间,“飞虎队”与中国军民一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书写下一段中美并肩作战的辉煌历史。
近日,由江门市博物馆、江门五邑联合博物馆与南方日报社江门办事处联合推出的《江门宝藏:南方+带您在侨乡寻宝》走进台山市博物馆,对入选“我最好奇的十大侨乡宝藏”的梁炳聪穿过的飞虎队上尉军装进行直播,讲述台山侨胞与飞虎队的故事。
直播中,台山市博物馆馆长叶玉芳透露,台山华侨与“飞虎队”多媒体资源库记录了祖籍为台山的飞虎队员事迹,资源库已收集图片3000多张、文字40多万字、视频250多分钟,未来将对公众免费开放。
1一门四“飞虎”成传奇佳话
1941年8月1日,飞虎队在昆明成立,初称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其后称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驻华特遣队,后又称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司令官。台山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李嘉敏告诉记者,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当地居民惧怕鲨鱼。为了震慑对方,愿大队飞机的机头均漆成鲨鱼头,队标为带翼的小老虎,因而被人称为“飞虎队”。
“1942年,陈纳德组建14航空地勤队和987特别通讯连,到中、缅、印战区参与战争。这两支队伍约有1600人,其中95%是华裔,当中大多是祖籍为台山等地的青年。”叶玉芳介绍,这批华裔士兵主要承担飞机维修、通讯服务、运输、以及军械管理等工作,分散在昆明、西安、重庆等地支援飞虎队战斗,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为什么在飞虎队的华裔士兵里,台山侨胞数量最多?“在组建第14航空地勤队时,有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台山的余新贤。”叶玉芳说,1942年,余新贤带领一支技术员队伍,受雇于美国部队。14航空地勤队组建之初,余新贤征询其部属均同意加入飞虎队,任司令少尉。
受其感召,余新贤三位堂弟余新振、余新伦、余新伟先后加入飞虎队。一门四“飞虎”,成为一段传奇佳话。不仅如此,余新贤还负责征兵宣传工作。在他的发动下,侨胞积极响应,应征加入“飞虎队”。
2军装见证台山侨胞抗战史
“目前,我们馆内有近千件飞虎队相关的藏品。绝大多数由侨胞捐赠。”叶玉芳说,其中,1944年梁炳聪穿过的飞虎队上尉军装,尤为珍贵。
梁炳聪在1943年毕业于杜克大学陆军财政学院,晋升上尉,同年6月任第14航空地勤队总部中队上尉,是飞虎队为数不多的华裔军官之一。
1991年和1994年,梁炳聪发动飞虎老兵捐款,回到家乡台山市台城石花山风景区修建飞虎队纪念亭及门楼。2010年,梁炳聪把自己穿过的军装和徽章邮寄到台山市博物馆。
记者在现场看到,梁炳聪穿过的飞虎队上尉军装两侧肩部自上而下别有美国空军军徽钮扣、职衔徽章、上尉官衔徽章。上、下衣领领口各别有美军扣针、航空扣针。前幅上、下对称饰明袋,有金属纽扣。门襟有四枚美国空军军徽钮扣。左臂饰14航空队臂章,右臂饰CBI(亚洲战场)臂章,两边袖口各饰年资条一圈,表示任职上尉1年之意。
“包括梁炳聪在内,我们确切知道名字的台山籍飞虎队员有200多名。”叶玉芳说,台山籍飞虎队员英勇杀敌、爱国爱乡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飞虎队进入越南执行任务时,侨胞甄崇运就不怕牺牲,准备了“自杀药丸”,深入敌后获取情报,最终出色完成任务。幸运的是,他准备的“自杀药丸”没有派上用场。
3资源库记录飞虎队员抗战史
近年来,台山籍飞虎队员的英勇事迹广受社会关注,当初壮志凌云的飞虎队员们已经年过耄耋。系统整理台山籍飞虎队员抗战史迹的工作显得十分迫切。
2016年,台山市博物馆申报建设台山华侨与“飞虎队”多媒体资源库,全面整理、展现、记载台山籍飞虎队员的光辉事迹。资源库由广东省文化艺术信息中心、台山市文广新局、台山市博物馆三方共同建设。同年,台山华侨与“飞虎队”多媒体资源库申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2018年7月,资源库经专家评审后通过国家验收。
叶玉芳回忆,2017年,在美国华侨文物收藏家陈灿培博士的支持下,台山市博物馆向飞虎队老兵及家属发出一封公开信,得到了旅美侨胞的回应。飞虎队医官李襄民的侄子MelLee捐赠了李襄民与陈纳德的通信原件,飞虎队员李庚申家属捐赠了李庚申在战时所使用的近800件物品。
目前,台山华侨与“飞虎队”多媒体资源库主要包括台山侨乡概况、华侨航空之乡、飞虎队简史、飞虎队中的台山人、“飞虎”精神、文物文献资料等六部分。“资源库是我们弘扬侨胞爱国爱乡精神的鲜活教材。”叶玉芳说。
叶玉芳透露,接下来,博物馆将通过口述历史、馆藏文献等不断挖掘更多台山籍飞虎队员的事迹,完善资源库。根据资源库的内容,台山市博物馆还将策划“飞虎颂歌”展览。同时,博物馆将结合资源库和展览,开发飞虎队员的勋章冰箱贴、以飞虎队员故事改编的飞虎队大富翁游戏等系列文创产品。
南方日报记者戴惠甜
新闻推荐
“双百计划”在肇驻点一周年90名社工下沉基层 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西江日报记者陈明红通讯员罗敬盛“老姐,饭可吃上了?”“开叔,屋里漏雨的地方上次给修好了,现在没事了吧?”在高要区禄步镇北部...